汉献帝漫漫东归路,从11岁开始谋划,最终靠绝食完成

自从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后,东汉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因为长安没法统治整个国家的混乱状态,正所谓“天子都长安,四方断绝。”汉献帝想要重新建立国家秩序,就得迁都回洛阳。

在这种情况下,汉献帝开始谋划东归之路。首先他委托刘虞的儿子“潜出武关诣虞,令将兵来迎”,想让刘虞领兵来接回洛阳。这一年是公元191年,此时董卓没死,而汉献帝才十一岁,他对政治形势的分析是竟是如此准确。

汉献帝漫漫东归路,从11岁开始谋划,最终靠绝食完成

董卓专政时,十一岁的汉献帝就能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回到洛阳,不过汉献帝生存艰难,这件事没有做成。当时东部形势复杂,刘虞派几千人去救汉献帝,路过袁术时被吞并了。不久,刘虞也死了,汉献帝只能滞留在长安。

这件事可以看出迁都长安导致东汉政治混乱,这是汉献帝不可控制的。汉献帝本人的政治见识是极高的,能对形势做得出正确的判断,有勇气地付诸实施。这样的小皇帝不是单单聪明了。虽然第一次东归失败,但是汉献帝回洛阳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了。

董卓死后,长安更加混乱了。汉献帝处境也更困难,他要谋划东归,就得这些军阀们答应,那么他是如何从军阀的虎口中逃脱的?首先汉献帝逐渐长大,行动能力也变强,他非常善于利用皇帝身份来处理与军阀的关系,所以东归洛阳,可能性是存在的。

汉献帝漫漫东归路,从11岁开始谋划,最终靠绝食完成

汉献帝虽然没有军队,但是有软实力,他是大汉皇帝。在那时,皇帝这个身份有神秘感的,有许多人相信,皇帝是上天之子,皇权是与上天意志紧密相联的。所以天下人对皇权是充满敬畏,不敢随意挑战的。在军阀激战中,他们相互制衡,谁也不敢迫害汉献帝,否则就落下把柄。

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些军阀还不得不把汉献帝高高供奉着。所以,有不少反对回洛阳的,却也有不少愿意保护他东归的。最重要的是汉献帝的个人素质,他是一个极具胆识的人。

公元195年,汉献帝在长安六年了,逐渐成为十五岁的少年了。长安兵荒马乱的,而这时从弘农县的张济来到长安,他提出要接皇帝到弘农县去生活。弘农在河南西部,处在长安与洛阳中间。所以,张济到这儿来,汉献帝第一反应是机会来了。因为从长安往东到弘农县,可以趁机逃回洛阳。

汉献帝漫漫东归路,从11岁开始谋划,最终靠绝食完成

汉献帝立刻收拾行装,此时是夏历七月某天,皇帝车驾出宣平门,一路往东走。因为宣平门是东头第一道门,跨出这道门,就意味着东归迈出了第一步,这是有标志意义的。但是汉献帝的东归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长安的西北军阀当然反对,其中郭汜就领兵截住了汉献帝,不让他去弘农县。汉献帝派使者去说:“弘农近郊庙,勿有疑也”。古人重视祭祀,尤其是皇帝祭祀是重要的事,因这事与郭汜说,可郭汜当然也不轻易妥协,就不准他向东走。

聪明睿智的汉献帝于是绝食一天,郭汜一看,惊慌失措。如果皇帝一旦出事,东方的诸侯们都觉得郭汜弑君,这会招致天下人的讨伐。郭汜无可奈何,只得撤军,让汉献帝东归。

汉献帝到了新丰,离长安五十公里左右,这时是八月份了,从七月出发到八月,才走了五十公里,可以走得多么艰辛。郭汜得知皇帝已经到了新丰,他心有不甘,想暗地调军截住汉献帝回去。

汉献帝漫漫东归路,从11岁开始谋划,最终靠绝食完成

汉献帝事先知道郭汜的谋划,提前调军准备了,郭汜一看,只得放弃。这种情况下,汉献帝才继续东进。靠绝食来达到东归,这对皇帝来说有点悲凉,但是也能清楚地看到,汉献帝绝不是傀儡皇帝,他虽受强臣挟制,不能改变局面,这是先天因素。但是评价一个人,得看后天因素。

汉献帝是头脑清醒,有政治判断力的人,他清醒地看到挽回政治颓局,得回到洛阳,没实力可依时,只得绝食。最后碰到困难时,汉献帝有毅力,否则东归之路,绝对完不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