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之問問了什麼?為什麼在臨終時才提出來?

2005年,溫家寶總理去錢學森家看望錢老。在談話中,錢老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的來由。錢學森之問與李約瑟難題一脈相承,它們都是對中國科學的關懷。

錢學森之問問了什麼?為什麼在臨終時才提出來?


  “錢學森之問”是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

  眾所周知,中國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振興中華,復興民族的宏偉目標,絕對離不開先進的、現代化的教育,絕對離不開一批又一批傑出的、真正的知識分子。

  談到中國教育事業發展問題,這是一個十分沉重的話題。中國當代教育的改革已經有40多年了。雖然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不能迴避的是,今天的中國教育同樣存在著許許多多讓人痛心疾首的問題,有些問題甚至是深層次的。例如應試教育、學術腐敗、論文抄襲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問題,已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難以突破的瓶頸。

錢學森之問問了什麼?為什麼在臨終時才提出來?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至今仍然還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為什麼目下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什麼中國的教育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如此之大?正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這樣一個特定歷史背景下,才發生了新中國老一代著名知識分子錢學森振聾發饋的“之問”了。這個“之問”的確問的好,他代表了錢學森這位憂國憂民的傑出老科學家對過去中國教育現狀的嚴重不滿,是對中國教育現狀的沉痛反思與無奈,也是對中國落後教育現狀的呼籲和吶喊!更是對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切身重託和希望!

錢學森之問問了什麼?為什麼在臨終時才提出來?


  然而,自“錢學森之問”後的15來,我國的教育改革究竟又取得了什麼樣的成就?又有什麼樣的作為呢?回答是遺憾的。如果還不能從根本上對中國教育進行脫胎換骨的創新與改革,那麼,就完全可以斷定,我們的教育與國際先進之間的差距將會進一步拉大,要實現科技興國,人才興國就會成為一句徹頭徹尾的空話!

  因此,“錢學森之問”,既是一個“科學之問”、“教育之問”,實際上,更是一個“體制之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