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真的是太宗皇帝本名吗?

李新仁


问题的提出


在不少清朝史的研究著述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皇太极这三个字。皇太极何许人也?他是努尔哈赤反明事业的继承者,也是满洲集团问鼎中原的奠基人。


不过,这时有人产生了疑问,皇太极这三个字是人的名字吗?如果是,又有怎样的寓意呢?如果不是,他又能是什么呢?


皇太极是名


要想搞清楚这个称呼的含义,咱们还得看看清朝的官史是怎么解释的。《清史稿·太宗本纪》中讲,清太宗讳为皇太极,也就是他的名,那么按照今天人的语言习惯,他的全名,则应当是——爱新觉罗·皇太极。

搞清楚是名字后,再说说他的含义,《太宗本纪》继续讲,努尔哈赤给他起这样的名字,是因为蒙古嗣位者被呼作“黄台吉”,汉人称皇位的继承人为太子,所以这两者合二为一,便有了“皇太极”的名。


“皇太极”一名的疑点


写到这里,问题似乎解决了。但是其中疑点与合理之处参杂,我们不妨再聊聊:

皇太极即位之前,是八旗贝勒的身份,类似军事贵族。可除他以外,还有代善、莽古尔泰与阿敏三位贝勒。为什么努尔哈赤不给其他孩子起这样的名字,而偏偏要给他起呢?难道是看皇太极一生下来就有天子像吗?


再言之,代善等人虽然没有这样光彩夺目的名字,但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们亲自参与大小战争数百场,并曾参与了努尔哈赤几乎所有的重大决策。这样看来,曾同他们平起平坐的皇太极,如果没有一些手腕,是不可能轻易由贝勒一跃成为后金国主的,而“出身即是太子”的论据也就站不住脚了。


起名的合理性


说完疑点,咱们必须再来说说努尔哈赤这样起名(或是皇太极给自己改名)的合理性,因为皇太极这个名字无论是谁起的,他毕竟是清太宗的名,而且还反映了特定历史环境的特点:


女真文=蒙文?


努尔哈赤给皇太极起名融入汉文化与蒙古文化的因素,与女真人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建州女真本部势单力薄,为了发展壮大自己,必然要寻求合作对象,这些合作者当中,不止有其他女真部,还有蒙古人与汉人。


例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代范文程,即是努尔哈赤上层决策圈中的一员,除此之外,不少女真贵族也给自己娶了蒙古女子为妻。汉人与蒙人的加入,壮大了建州女真的队伍,而他们的文化习俗,也直接影响到了女真本部文化体系的建构。


女真人操自己的语言不假,可一旦涉及书面表达,便会多求助于蒙古文字。努尔哈赤也曾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并创立了新的女真文字。



但是,受限于原先的语言习惯,这些新的文字,仍是用蒙文字母拼写的。就这样,女真人自己的文化,被打上了深深的蒙古等民族的烙印。而皇太极的名字会与蒙古人文化产生联系,也就不难解释了。


参考文献:赵尔巽等著《清史稿·太宗本纪》 中华书局

李治亭,孙文良《清太宗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阎崇年《森林帝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历史研习社


皇太极这个名字是满文的音译。

采用皇太极这三个字是后世拍马屁的汉族文人特意挑选的含义高大上的汉字。皇太极本人还活着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有个这么高大上的汉文名字

皇太极还在的时候,明朝和朝鲜对其名字的汉文称呼有很多种:洪台吉,黄台吉,红歹是,洪太,黄台鸡,洪台鸡等。这些虽然差异很大,但还可以看出是从同一个满语词汇里音译出来的。

(韩国电影南山山城的皇太极,比我国电视剧里那种小鲜肉接近历史形象多了)

朝鲜还有个对其名字的汉文译法:黑还勃烈。这个名字明显看得出和洪台吉之类不是同一个词汇音译的,具体怎么回事目前还没看到靠谱说法。

如果看到一个明末背景的小说,称呼皇太极为黄台吉、洪太之类,不要以为是作者写错别字了,这是符合时代背景的正确写法。相反写作皇太极有点穿越,但写作皇太极不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同样也可以理解。


仁勇校尉


题主有此一问,可能是因为不了解早期满人取名的习惯,以为“皇太极”与汉文的“皇太子”有关系,故认为这个名字是努尔哈赤确定皇太极为继承人之后才取的。

实际上,在清朝入关之前,满人还没有被汉文化吸收和浸润,反而是比较亲近蒙古文化,有很多人都用蒙古语来起名。比如努尔哈赤(nurhaci)、皇太极(hongtaiji)、多尔衮(dorgon),都是以蒙古语起的名字。其中皇太极,在原蒙古语中为“浑台吉”,即“王子”的意思。后来是在满文翻译为汉文的过程中,音译成了“皇太极”。

在《佳梦轩丛著·清语人名译汉》一书中,介绍了早期满人汉译名字的原义。比如清乾隆朝的大贪官和珅,其满语本义为“三纲之纲”;和珅之第和琳,其名是“确螳螂”的意思,非常的接地气。

另外,还有一些有趣的名字。比如阿林,是“山”;苏纳,是“牵狗的绳子”;阿穆瑚兰,是“哨牲口的哨子”;阿尔图,是“三岁的马”。

早期满人起名的特点,其实与他们自身的游牧文化息息相关。在入住中原后,满人开始流行起吉祥的汉人名字。比如清顺治帝的名字为福临,就是福气来临的意思。其中福、寿、康、安、泰等,都是清初满人流行的名字用字。

后来随着满族的汉化不断加深,许多人开始仿照汉人名字给自家人起名,此事还引起过乾隆的高度关注,禁止满人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与汉人类似。但随着后来满汉融合的进一步加深,乾隆的禁令也逐渐形同虚设,到清末之时,满汉之间的差异,已经小到了可以忽略的地步了。


搞哥读史


皇太极在清初写作“黄台吉”或“洪太时”,到后来乾隆钦定译成“皇太极”。

皇太极本名黑还勃烈,黑还就是黄的意思,勃烈在蒙古语中是狼的意思。

但然也有从勃烈的音认为其实是贝勒的意思。皇太极年轻叫黄贝勒,长大叫黄台吉。台吉是蒙古贵族封号,相当于王子。

关于皇太极: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太祖天命十一年(1626)即后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聪。此前曾为四大贝勒之一。他吸收汉族文化,设文馆,兴学校,开科试士。任用汉族官僚、士大夫。完善“八旗制度”,建立六部、集中权力。1635年林丹汗死后,统一蒙古诸部,迎娶林丹汗遗孀囊囊福晋,其将林丹汗的一枚传国玉玺献给皇太极,第二年皇太极改金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设内三院、都察院、理蕃院等政权机构。继承努尔哈赤事业,东征朝鲜,西制蒙古,攻掠明朝关内外地方。屡次突破长城,攻占山西、河北、山东部分地区,并兵逼北京,以反间计害死明军名将袁崇焕。崇德八年八月卒。谥文皇帝,庙号太宗。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批评指正。




南岭说史


满清的历史其实并不光彩,皇太极他老爹努尔哈赤在最开始的时候也只是一个乞丐后来被辽东总兵李成梁收留,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狼狈地逃出了李府,于是从皇太极开始,就开始拼命洗刷这一段“黑历史”不想让他人知道。

而皇太极这个名字也是充满了争议,并非是他的真实姓名,皇太极这个名字的出现也是来源于满清内部的各种“称号”以及取得了帝位之后的“追封”

虽然在“正统”上的史书中看不到一丝一毫“皇太极非皇太极”的说法,但在在明代陈仁锡的《山海纪闻》里,皇太极就曾经以“喝竿”的名字出现; 而在《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中,皇太极甚以“黑还勃烈”这样奇奇怪怪的名字登场!

而在现代专家的翻译中,黑还勃烈这个姓名也被这样解释,皇太极这个名字也是后来才加上去的,而黑还勃烈这个才是他真正的姓名,其中黑还属于姓名,而勃烈则是满清内部的一种封号称呼。

在现在看来,皇太极这个名字也是当时的满清统治者嫌弃原本的名字不好听,而更换的名字,毕竟当时皇太极干的是有巨大危险性的事情,如果不更换一个名字,任谁听到都会“嗤之以鼻”更别说吸引有本事的人了。

而在清朝的历史中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比如康熙曾经纳自己的亲姑姑为妃子,有几个人知道?很多人反对,而康熙还是一意孤行,正如那句话,不是我的母亲,也不是我的女儿,怎么不可能为妃?

包括慈禧这一名清朝最后的实权统治者,也在临终前说了两句“不要脸”的话: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2、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第一句话就是,以后不允许女性干政,慈禧自己干政了几十年,清朝都被霍霍光了,然后突然间“大彻大悟”这不是好笑是什么?

而第二句话就更好笑了,在慈禧掌权期间,太监的权利达到了顶峰,慈禧的这两句话和自己打自己脸没有任何区别。


疯狂青史


在一般的史传中,皇太极全名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爱新觉罗是祖姓,皇太极是本名。在明末清初的文献中,皇太极也以洪太极、黄台吉等名字出现。



但现代学者多认为皇太极并非其真实名字,而仅仅是其称号,来源于蒙古贵族的称号“浑台吉”。

而皇太极的本名众说纷纭。俄罗斯汉学家G.V.戈尔斯基认为“皇太极”的本名是“阿巴海”(Abakhai)。此说曾一度被西方学界广泛接受,但这个名字并没有在当时的汉文和满文文献中出现,因此被认为是错误的,很有可能系其称号“天聪汗”的误解。

在《李朝实录·仁祖大王实录》中,皇太极以“黑还勃列”的名字出现。日本学者三田村泰助据此文献,又参照了明代陈仁锡的《山海纪闻》等史料,提出皇太极的本名是“黑还”(hekan)的说法。三田村泰助将“黑还勃列”还原为满语“hekan beile”:“黑还”(hekan)是皇太极的本名;“勃列”(beile)即“贝勒”,是满洲贵族的一种称谓。

国外学者的考证还是比较靠谱,“皇太极”之名是其成长以后的一种尊称,不是生而由来的血肉本名。


忆土金君


皇太极(满语:ᡥᠣᠩᡨᠠᡳᠵᡳ,穆麟德:Hong 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时-1643年9月21日亥时),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母为侧福晋叶赫那拉氏。

皇太极也以洪太极、黄台吉等名字在明末清初的文献中出现。现代学者多认为皇太极并非其真实名字,而仅仅是其称号,来源于蒙古贵族的称号「浑台吉」。

而皇太极的本名众说纷纭。俄罗斯汉学家G.V.戈尔斯基认为「皇太极」的本名是「阿巴海」(Abakhai)。此说曾一度被西方学界广泛接受,但这个名字并没有在当时的汉文和满文文献中登场,因此被认为是错误的;很有可能系其称号「天聪汗」的误解。

在《李朝实录·仁祖大王实录》中,皇太极以「黑还勃列」的名字登场。日本学者三田村泰助据此文献,又参照了明代陈仁锡的《山海纪闻》等史料,提出皇太极的本名是「黑还」(hekan)的说法。三田村泰助将「黑还勃列」还原为满语「hekan beile」:「黑还」(hekan)是皇太极的本名;「勃列」(beile)即「贝勒」,是满洲贵族的一种称号。

关于皇太极的本名有几种说法,一说是叫阿巴海(又作阿渤海),一说是叫黑还勃烈。“皇太极”只是一个称号,意思可能只是“黄”台吉。而“台吉”则是瓦喇、鞑靼贵族在明代常用的头衔,从汉语“太子”演变而来,但意思最接近“王子”或“汗王”。在清初汉语典籍中,皇太极的名字常被记载为“黄台鸡”或“黄台吉”。后在清高宗朝,才钦定为“皇太极”。但是,皇太极直接从“皇太子”头衔演变来的说法欠根据。后金统治者没有采用“皇太子”头衔的惯例,更无可能作为初生子嗣的本名。开始用“黄”多于“皇”也可以看出本来没有僭越“皇”的意思。第二,说本名为“阿巴海”又欠根据。因为最初把该名判断为“本名”的是西方史作,很可能把皇太极的年号Abkai sure误解为本名。所以黑还勃烈一名最有可能,因为“黑还”不过是“黄”这个汉语名字的音异,而“勃烈”而则是蒙语名“苍狼”的意思。因此皇太极的名字本来就叫“黄·勃烈”,当他被承认为“台吉”的时候,人们就不呼全名,而用简化的本名,加上头衔,称之为“黄·台吉”,而这也是清太宗名字在乾隆之前在汉字文典里最常用的形式。也就是说“皇”字和“极”字是后世追改的。还有说法是,“勃烈”也不是他本名的一部分,只不过是“贝勒”的一个音异而已。皇太极的本名就叫“黑还”,也就是汉语“黄”的意思。小时是“黄贝勒”,青年是“黄台吉”,符合逻辑。日本人认为皇太极即是天鹅台吉。

有关「黑还勃烈」的说法纯系孤证,除了朝鲜人的《李朝实录》一书外,其他满蒙汉文的中国纪录均未见有此记载,提出者对满洲及皇太极本人既非有亲缘性关系,又没有其他相关来处可供引证,仅此一提,不能全盘作数,只能参考。

更何况,《李朝实录》里的「黑还」,发音为hekan,既非he-an也非he-huan,再怎麼转音也不可能转到与「黄」或「皇」的满汉语的音译及意译来。

但跟孝端文皇后的名字「哲哲」一样,「皇太极」、「洪太吉」这称呼作为本名应是后天所改用的事倒无庸置疑;满语的Hong Taiji之义等於蒙语的「珲台吉(khong Taiji)」,应是皇太极地位提升到相当层次后才有的敬称,这样的敬称做为本名是不太靠谱的,而史实证明皇太极虽受努尔哈赤看重宠爱,但亦只是他「爱如心肝」的诸子之一,而非独爱。

陈捷先的“皇太极写真”提出另一说法:皇太极本名叫Abahai (多尔衮的母亲叫阿巴亥Abahai)。以下内容摘自“皇太极写真”

他的名字在当时就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如皇太极、弘他时、弘太始、洪太氏、黄台吉、红歹是、黑还渤烈,以及满洲文字的duicibeile、hongtaiji等等。

这些名字那一个是他的本名呢?所代表的意思又是什么呢?

  其实明朝人称黄台吉,朝鲜人所称的弘他时、弘太始、洪太氏与红歹是以及清代官书中所记的皇太极,都是满洲文hongtaiji的同音异议字。在满洲文的字汇中,taiji一字系借自蒙古语,可以说是外来语。据不少研究阿尔泰语的专家们说:蒙古语中的“台吉”是出自汉语“太子”一词,蒙古人音译为“台吉”,是历史上蒙古贵族的一种称号,以示地位尊贵。努尔哈赤在明朝末年崛起时,部族中有多人以“台吉”为称的,有的是他弟弟,有的是他儿子,可见当时只是一种尊贵的爵位称号,不是“太子”的意思。早年努尔哈赤自己称“贝勒”时,他的幼弟巴牙喇与儿子褚英都称“台吉”,表示他们的地位比努尔哈赤低。后来家族人丁旺了,第七子阿巴泰曾授台吉,长孙杜度(褚英长子)也授以台吉,显然也是表示贵胄成员地位的。更后,在清朝对外藩蒙古、回部的统治政策中,台吉正式成为封爵之一。如蒙古内扎萨克之爵位,从亲王至辅国公分为六等,“不入于六者,曰台吉”。外扎萨克封爵,“无塔布囊,而有台吉”。回部封爵,则“有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皆延以世”。由此可知:终清之世,台吉都没有“太子”的意思。

至于hong 这个满字,有人说“蒙古人把皇帝的继承人叫黄台吉,在台吉前面加个颜色名,是他们的习惯”。“黄”为正色,是皇家专用的,这可能是汉人的想法。倒是日本学者曾给hongtaiji 解释为“天鹅台吉”,我个人以为这可能比较合乎早年满洲习俗的一种解释。因为满洲部族中当时流行尊号与美称,像“台吉”就是尊号,它表示天生贵族地位的。“巴图鲁”(baturu)是美称,赞美一个人英勇。这些尊号与美称都有通称与专称的不同,例如努尔哈赤在满文书档中称过sure beile(淑勒贝勒),满文“淑勒”作“聪睿”解,“贝勒”是一部首长的尊号。

努尔哈赤贵为一部首长,而功迹很多,所以在“贝勒”之前在加上“聪睿”的形容字,以显示他的地位崇高,这就是专称的尊号。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也是“贝勒”,但是他的功迹不高,满文书档中只记他为“舒尔哈齐贝勒”(surgaci beile),这就是通称的贝勒了。同样的,有人在当时称“额亦都巴图鲁”,额亦都是人名,所以这样的“勇士”称号是一般的通称。

但也有人被努尔哈赤赐以“硕翁科罗‧巴图鲁”(songkoro baturu)的,“硕翁科罗”意为“海冬青”,是辽东地区的一种名雕,皮毛极珍贵,可制名裘。这位以“硕翁科罗‧巴图鲁”为称的人就是美号中的专称了。称“台吉”的人也是一样,尊号之前加人名的,

如阿敏(舒尔哈齐之子)台吉,就是通称;而黄台吉或皇太极是“台吉”前加“天鹅”珍禽来形容,当然就是专称的台吉了。

在早年的满文档案里,清太宗皇太极也有被称为duicibeile 的,duici 意为“第四”,也就是称他为“第四贝勒”或“四贝勒”的。皇太极虽然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但是后来有些兄弟死去了,而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之后,他是四大贝勒的第四位,所以档案中记述与他有关的事件时,常称他为“第四贝勒”,这与他的本名有关。又“黑还渤烈”也在朝鲜人的报告曾经出现过,“渤烈”自宋朝以来大家都知道是“贝勒”的音转,黑还二字音义不明,我想可能是满语“和硕”的音转(努尔哈赤晚年任命皇太极等四子侄为四大和硕贝勒)。

最有趣的是上个世纪出版的“清代名人传略”(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ed)一书中确认皇太极的本名叫Abahai,主编这本书的恒慕义(A.Hummel)先生未说明他究竟根据何书或什么资料而作此定论的。我自己在1965年有机会在美国纽约请教了当年编这本书出力最多的房兆楹先生,房先生只说以前在北京看过一份档案,作了如此结论,但确实书档名称他也忘了。当时史料还未开放,现在房先生也归道山多年了,这个Abahai的名字只有待后人考究了(多尔衮的母亲叫阿巴亥Abahai,可见这是一个女人名字,男女是否在当时可以通用此名,也是问题,值得参考)。


这是我们族胞a283220的原创,欢迎对历史感兴趣的关注我满族文化网,大家一起讨论历史问题。


满族文化网


满文原名应该是叫洪台吉,皇太极是满清入关后汉族官吏修改的汉文注称,有美化的嫌疑。

比如努尔哈赤的原名是奴儿哈赤,这个奴儿就是奴隶的意思,因为努尔哈赤以前是李成梁的奴隶。

满清贵族的中文译名特别是早期的开国那一批人的名字应该都美化过,使之更符合汉语习惯。


种花家孤寡老人


皇太极不是他的本名,原名汉译黄台吉,是后来乾隆皇帝改成“皇太极”的。个人认为一个人的名字不是自己本人改的,或者没经本人同意改的,不能算数,应该视为无效,史料和教材今后还是恢复黄台吉本名为好。为什么呢,难道黄台吉本人不知道改吗?他本人肯定觉得黄台吉这个名字好啊,为什么要改,是乾隆皇帝自作主张乱改。如果这样行的话,那我们或以后的人称呼乾隆皇帝不叫弘历,而叫 哄你 行不行呢?


鬼谷先生1437


爱新觉罗.皇太极,原名黄台吉、洪太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