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商海沉浮20餘載,不忘農民根,回鄉創業致富家鄉!

人物|商海沉浮20餘載,不忘農民根,回鄉創業致富家鄉!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為鄉親們的幸福奮鬥一生


鄉創主人公 呂塞峰


Mar. 03

2020

+


by: 鄉 創 天 地


鄉創主人公

呂塞峰,男,1975年出生,中共黨員,樺南縣梨樹鄉大勝村人,現任樺南聖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黑龍江省樺南縣工商聯副主席。2016年任樺南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17年被評為“樺南縣最美黨員”,“佳木斯市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2018年被評為“社會扶貧先進個人”,“全省職工創業標兵”等榮譽。


- 創 業 歷 程 -

1


21歲那年呂塞峰背井離鄉,一副行囊獨自來到北京打拼,商海沉浮20餘載,憑著秉承家鄉人骨子裡的韌勁兒,幹勁兒,這個“農民的兒子”成長為知名企業家,先後在北京創立了北京峰鵬騰飛科貿有限公司、北京市京佳汽車維修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面對自身成功和多項榮譽,讓他更惦念的是家鄉的發展,他堅信結合自身優勢,開拓農業新模式,反哺家鄉的發展。2016年初春三月,呂塞峰在生他養他的樺南縣梨樹鄉大勝村成立了樺南縣聖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利用“鴨稻共作、魚稻共生”的種植模式,創新“互聯網+農業”的發展理念,建成綠色、有機水稻種植高標準示範基地1.12萬畝,2018年實現收入3000萬餘元,使大勝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在樺南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基礎設施建設、品牌推廣、企業文化打造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進展,2017年呂塞峰團隊對全國的市場研判,決定在北京成立聖傑農業營銷中心,自主創新營銷理念,打造的“神農奉”本土大米品牌在全國熱銷。如今,聖傑農業已經發展成集生產、收儲、加工、銷售、休閒旅遊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農業部關於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重點扶持企業,在全國率先成立了以土地經營權作為股本成立的股份制公司,實現了土地經營權變股本,農民變股東的合作新模式。2018年聖傑農業被省農業廳評定為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園、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建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實施主體。呂塞峰團隊2019年被評為“市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合作社評為“省級示範社”等。


流轉土地,入股經營,發揮龍頭引領


呂塞峰依託綠色有機水稻種植高標準示範基地、硬果番茄的種植、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等優勢,2018年成立了樺南縣聖傑農業產業扶貧基地,總結經驗創建了“農業產業化、服務社會化、規模集約化、管理公司化、社員民主化、發展和諧化”的六化模式管理,藉助國家政策優先發展農業的契機,做大做強“訂單農業”“風險共當,利潤共享”等農業發展模式。通過流轉土地,統一種植、管理,生產綠色有機鴨稻米,精深加工打造特色品牌,實現效益最大化,讓更多的人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實現多渠道增收致富。為了消除百姓怕土地流轉之後,公司拿土地抵押去貸款的顧慮,呂塞峰逐戶講解公司發展模式,土地流轉程序,甚至在土地流轉合同上明確標註出土地不能抵押貸款,非農化生產等相關條款,用真誠打消農戶顧慮,用實際行動讓利於農戶,取信於合作伙伴,他用:水稻回收價格超出市場的22%,水稻回收價格只漲不降的鄭重承諾,踐行回報鄉親的初心。


更後續增加了水稻育秧大棚社員免費使用,農業生產資料全部統一零差價供應等保障措施,成功連片流轉土地6700畝,帶動梨樹鄉大勝村村民成立了樺南聖之傑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樺南聖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樺南聖傑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樺南聖邦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先後與86戶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土地承包價高於市場價40元/畝,大米秋收後按照簽約質量標準,8元/公斤的價格統一回收銷售,同時實現土地經營權入股每畝分紅收入1683元,合作社成員每公頃比常年增收6000元以上,使大勝村實現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真正實現了增效增收。


人物|商海沉浮20餘載,不忘農民根,回鄉創業致富家鄉!


- 取 得 的 成 績 -

2


一舉兩得,創新模式,持續複式增收


呂塞峰還創新實施“一體兩用”大棚經營方式,通過專業化市場調研,利用水稻育秧大棚二次種植硬果番茄,拓展經營範圍,拓寬銷售渠道,實現產業複式增收。2017年投資建設大棚72棟,佔地面積8.8萬平方米,申請扶貧再貸款300萬元,帶頭成立了樺南聖邦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貧困戶務工及入股分紅的經營合作模式,戶均收益1395元。


2018年,在政策扶持下,他利用縣扶貧產業大棚300棟種植硬果番茄,示範引領了樺南縣5個鄉鎮7個村,參與貧困戶及農戶達500戶以上,硬果番茄喜獲豐收,全部銷往江浙滬一帶。共享了扶貧再貸款效益資金24萬元、三產融合資金60萬元,為貧困群眾分紅16.2萬元。呂塞峰探索了大棚種植硬果番茄產業,開闢了樺南北菜南運的先河,實現了扶貧產業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管理,提高了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和科學種植水平,解決了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真正的實現了由輸血變造血脫貧的新途徑,適應現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真正的成為了百姓中的脫貧帶頭人,致富領路人。


- 回 報 社 會 -

3


村企聯姻,帶動就業,增強“造血”功能


呂塞峰踐行“扶貧先扶志”的扶貧理念,致力於打造“造血”式扶貧模式,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他提議公司聯合深度貧困村,共同謀劃產業發展,優先選用建檔立卡貧困戶務工,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脫貧致富信心,杜絕“等靠要”思想,讓貧困戶發自內心的想脫貧、想致富。2018年,公司僱傭育秧工、挑秧工、插秧工、機械手等72人,其中貧困戶11人,平均每人每年獲取勞務收入5000元以上。呂塞峰時刻不忘履行名譽書記職責,依託公司鴨稻共作為掛職的名譽村的65戶貧困戶無償代養鴨雛2000餘隻,每戶貧困戶可獲得收益1000元以上。他用真心換真情,他嚴格履行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譜寫了一曲脫貧致富的讚歌。


人物|商海沉浮20餘載,不忘農民根,回鄉創業致富家鄉!


創 業 心 得


呂塞峰以“創新引領家鄉發展,助力樺南脫貧攻堅”當作公司發展理念,並貫穿經營的重要環節。通過“創新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公司+合作社+客商+貧困戶”模式,帶動家鄉父老共同創業,保障百姓的效益實現雙贏。因勢利導實施產業幫扶,多維度匯聚支農助農興農力量,綜合依託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優勢,不斷拓寬百姓的增收渠道,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向“讓農民成為有最有吸引力的職業”方向發展,讓家鄉父老參與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各環節中,讓家鄉父老和幫扶的貧困戶借船出海、借水行舟,真正享受到農業農村發展的紅利,分享到真實的獲得感及喜悅感,為實現美麗樺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