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書評

一、背景簡介

本書的作者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社會學家托克維爾。1835年,托克維爾發表了《論美國的民主》上卷,緊接著,又於1840年發表了下卷。如果對於時間有較強的敏感度,就能夠意識到,此時正值法國革命浪潮迭起,思想交鋒,政權更替的年代。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開始,無數的階級掌握短期內政權,卻又被無情推翻。1815年,拿破崙遭遇滑鐵盧失敗,波旁王朝復辟。1830年,大資產階級推翻波旁王朝,建立七月王朝。資產階級與封建主義交鋒,貴族制度與民主制度二元對立。在當時的社會基礎上出現了“貴族不可能”與“民主沒希望”的說法,社會碎片化,人員雜糅,各個階級組織力量都不夠強大。此時,研究制度走向顯得尤為重要。而美國的獨立運動對法國大革命有著啟蒙作用。作者托克維爾在考察美國九個月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狀況平等的逐步發展,是勢所必至,天意使然”,“想要阻止民主就是抗拒上帝本身,各個民族只有順應上帝給他們安排的社會狀況”。因此,這本書主要表達的是美國民主制度是不可抵擋的大勢所趨,符合歷史發展潮流,民主適應美國民情並能長期發展。

二、內容簡介

正如在許多學者研究所說,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沒有像當時的一些學者引用古希臘城邦和共和時期羅馬的歷史去說明當時資產階級民主的過程,而認為當代的民主原則主要應當從當代的具體歷史條件去總結和解釋,不能用某種一般規律去總結和解釋。“絕沒有要求事實遷就觀點,而是讓觀點以事實為依據”,真正考慮到了美國當時的國內事實,實事求是。

本書共分上下卷,涵蓋多個章節。上卷第一部分講訴美國的政治制度,其中包括美國的地理風貌與特點,美國人權來源與影響,美國人民主權原則,鄉鎮、縣和州的行政制度,三權分立,聯邦憲法等內容。第二部分從社會學的角度去分析美國,包括美國正當狀況、出版自由與政治社團,美國民主政府與公民社會關係,多數人暴政,維護美國民主的因素,種族發展趨勢等內容。下卷四個部分,闡述了托克維爾的政治哲學與社會學觀點。第一部分講述了美國民主對人民的哲學思維、認識論、信仰、宗教、道德、科學、藝術、文學、詩歌、喜劇、歷史等多個維度的影響,發揮極大的塑造作用。第二部分講訴了美國民主促使美國人民形成了對平等、個人主義、結社自由、出版自由、物質享樂、宗教、商業、勞動以及正確理解利益原則的喜愛傾向。第三部分具體闡述了美國民情,內容涉及民情日益溫和,國人日常關係,國人情緒特徵,家庭關係,女性教育,民族自負情緒,社會面貌,榮辱感,理想志向,求職意向,工資,主僕關係,租金,革命傾向,戰爭意向,軍隊紀律等多個方面。第四部分闡述了平等引起對自由的追求,中央集權的特點以及與專制的關係,並對內容進行總結深化。

正如作者在序言所說,這部書之所以成為名著,一方面是因為它是世界學術界第一部對美國社會、政治制度和民情進行社會學研究的著作;另一方面是因為它是第一部論述民主制度的專著。托克維爾在這部著作中闡述了他的政治哲學的基本原理,他對平等與自由的關係的觀點。卡連斯基稱他為未來學的奠基人,是不無道理的。這部書的基本思想,在於承認貴族制度必然衰落和平等與民主的發展勢不可擋。

三、內容評述

人們普遍認為,政治是不可預測的,預測政治也是神秘而未知的。但作者這部著作裡提出了一些極為著名而且後來果真應驗的社會學預測。比如,關於資產階級民主的前途的預測,關於美國北方和南方將來可能發生戰爭的預測,關於當時尚屬於墨西哥的得克薩斯將來必被美國吞併的預測;尤其是關於美俄兩國將要統治全球的預測,引起了第二次世界。當下我們用歷史去驗證,可以看到托克維爾的預測大部分都成為現實,符合歷史。但是我認為,事件的發生必然有其發生的必要性,存在較多誘因,因此在歷史長河中,我們能夠根據素養去窺探一二,以做預測。短期預測更有有極大的不確定性,長期的預測相對而言更容易預測準確。

美國的民主制度下,公民與政治社會的關係是聯繫緊密的。美國民主的民情紮根於歷史上形成的新英格蘭鄉村自治鎮。托克維爾把鄉鎮自治的傳統看成是人民主權和美國人在實踐中確立的公民自由原則的根源。托克維爾提到,在民主社會中有一種奴隸的狀態是不關心自己國家的命運,因為國家和個體之間沒有建構一種血脈的聯繫。這也是許多人批判的中國式民主與美國式民主。在美國民主中,公民與國家社會能夠產生極大聯繫,個人可以通過參加選舉,進行演講,宣傳自己的政見,即使是沒有政治經驗的商人也有機會參與到政治決策精英團體中。而在中國,民主是有限制的民主,我們要時刻警惕中在任何主義的包裹之下的某種專制和對人的裹挾,這種幽閉的狀態往往不被人察覺。中美之間公民與社會關係的對比被人無數次論及。但就托克維爾的觀點來看,美國的民主制度來源於上帝。中國當前的民主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在中國黨管幹部等一系列政治運作模式下,中國共產黨其領導地位不言而喻。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領導一切。正如我們一直思考的那樣,西方民主制度是人民授權給予一個主權者,主權者代表大多數人的公意,行駛權力,管理國家。在美國的民主制中,這個主權者就是“我”,才能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人民與政府主權者有委託代理關係,具有很強的聯繫性。那麼如果在中國,黨管幹部,領導一切,不僅管理、監督政府與黨官員的人與具體事項,那麼人民的權益如何體現。就當前政治體制下,黨管理幹部的任選工作與具體的政務,那麼幹部只需要對黨負責,幹部與人民之間不存在任何的委託代理關係,他們只需要權衡自身利益和上級黨委幹部利益,可以忽略人民的意志。但是從另一個側面也可以這樣理解,中國的各級黨組織,從地方黨支部黨小組到中央政治局常委,黨幹部都是來源於基層的,是從人民中選拔出來的,在某種程度上,中國的民主是指黨代表人民的利益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維護人民意志。也就是說人民與黨有一種委託代理關係,人民將自己的權利集中,然後授權給黨幹部,黨與人民形成委託代理關係。而黨依據民意,將權力分給各級政府幹部,形成分權體制下的委託代理關係。這樣一來,能夠比較好的理解中國的民主制,也是民主沃土—美國的民主制度的地方化特徵。至於黨能否代表人民利益,這就需要進一步考量,西方制定法律進行約束規範,中國設立監督機構保證黨的先進性、純潔性。

但是就美國民主制而言,並不是完美無缺。過度的平等最終會導致走向奴隸,因為公民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不停地向政府授權,無論是授權的政府是民主的還是專制的,最終導致政府完全掌控了人民,這種由過度平等引發的不平等問題值得深究。

作者在書中特別提到“多數人的暴政”,“溫和的暴政”。民主的真正優點,不像人們常說的那樣在於促進所有階級的繁榮,而只在於維護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托克維爾在書中說到,“我最挑剔於美國所建立的民主政府的,並不像大多數的歐洲人所指責的那樣在於它的軟弱無力,而是恰恰相反,在於它擁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也就是說,在美國民主制度下,多數人聯合起來行駛無限權力,反而使少數人的權利受到侵犯。如同曾經白人對於黑人的欺壓,從販賣黑奴的歷史淵源到如今的種族歧視,對黑人民族烙印下了傷疤,打擊了一個民族的自尊與自信,導致後世在社會心理上的民族自卑感與優越感的尖銳對立。一個民族可以在科技、經濟與軍事上被超越,但不能在民族文化認同上被打壓。這是多數人暴政留下的問題。還有民主制下的民粹主義,給世界帶來了深重災難。

如何去克服多數人暴政,托克維爾提到一方面是在多數人權威與個體公民或者少數人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地帶,以公務員和法官構成這個緩衝地帶,將多數人意志進行消減,保護少數人的利益。另一方面,按照西方文明的約定俗成,用制度去約束,通過司法權威防止民主暴政。

托克維爾通過一系列論證得出自由民主得以在美國維繫的三個重要條件:聯邦制政府形式、市鎮自治的制度、司法權力的獨立。托克維爾在書中這樣表達,“地方市鎮的政治生活是產生和維繫一個成功的民主社會的必不可少的催化劑”。美國的地方自治具有深厚的自治基礎。正如他在書中提到的那樣,美國的政治體制是“鄉鎮成立於縣之前,縣成立於州之前,而州成立於聯邦之前”。因此,美國的自治是自下而上的。當論及行政分權問題時,作者提到,“聯邦政府主管的工作雖然非常廣泛,但很少見到它去辦理(意指行政)。地方政府辦理的事務雖然很小,但它從來不停止工作,使人每時每刻都感到它的存在。聯邦政府關係全國的普遍利益,但一個國家的普遍利益,對個人的幸福只有無法確定結果的影響。反之,地方政府對本地居民的福利,會發生立竿見影的影響。聯邦政府遠離他們的百姓,地方政府與人民直接接觸。地方政府只要一聲令下,人民就可立即行動。”托克維爾表達的是“政府集權”與“行政集權”分立的問題。在中央,聯邦政府政治至上,地方政府行政至上,中央與地方能夠更好合理分工,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積極性。由於美國選舉制度中選民在各州,州政府與選民的聯繫更加密切,而不是受到白宮與聯邦政府的影響,這也就形成了美國民主現狀,地方行政至上,能夠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積極性。

美國的市鎮地方自治需要廣大的群眾組織基礎。“美國人不論年齡多大,不論處於什麼地位,不論志趣是什麼,無不時時在組織社團。在美國不僅有人人都可以組織的工商團體,而且還有其他成千上萬的團體。既有宗教團體,又有道德團體;既有十分認真的團體,又有非常無聊的團體;既有非常一般的團體,又有非常特殊的團體;既有規模龐大的團體,又有規模甚小的團體。為了舉行慶典,創辦神學院,開設旅店,建立教學,銷售圖書,向邊遠地區派遣教士,美國人都要組織一個團體。他們也用這種辦法設立醫院、監獄和學校。在想傳播某一真理或以示範的辦法感化人的時候,他們也要組織一個團體。”可見,在美國這片土地上,人民自由形成各種組織社團,這也成為了地方自治的基礎。在各種社團中,公民有其言論、出版、結社自由,能夠更好為自己的利益發聲,促進民主自治發展。

美國的民主與美國的霸權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因而民主國家的戰爭問題,就是一個十分現實的理論問題,也是國內很多“特立獨行人士”不願面對的問題。美國民主的發展,依賴於其廣闊的土地,從而避免了貴族制的產生。但這廣闊的土地,是在不斷驅趕和消滅印第安人的戰爭中獲取的。正如作者在書中寫道,“印第安人雖然無知和貧困,但大家都是平等和自由的。但這個土著民族彷彿只有這片土地的暫時使用權,在等待一個偉大的民族的誕生。”美利堅民族的崛起可以說給原始北美大陸的印第安人帶來了深重災難,是美國霸權擴長的雛形。同時,兩次世界大戰,美國從戰爭中出售軍備發財,一躍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大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與蘇聯冷戰對峙,積極進行軍備擴張,在世界劃分陣營,推行霸權主義。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任何對外交往都成為了霸權工具。近年來,美國積極推行逆全球化,壓制中國等其他大國發展,試圖維護霸權地位,重返亞太,實施亞太戰略。這樣看來,美國作為一個民主基礎濃厚的民主國家,在歷史進程中卻不斷髮動戰爭。這樣看來,民主與戰爭似乎背道而馳。其實,美國雖然一直倡導民主制度,併力圖在全世界推行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但是真正實施的是對內民主與對外霸權。

托克維爾在書中特別提到美國為什麼能夠發展並維繫民主制度。第一是美國的民主的土壤是清教徒的信仰。美國最早一批人是來自英國的移民。“這些移民或他們自己喜歡稱謂的朝聖者,屬於英國的一個因教義嚴格而得名清教的教派。清教的教義不僅是一種宗教學說,而且還在許多方面摻有極為絕對的民主和共和理論。”清教徒的教義促使美國人民積極有為,直接和上帝訂立的契約,致力於建立一個嚴苛的民主國家。第二是鄉鎮自治的基礎。這是美國民主的一個決定性的成分,這也是基礎組成部分,因為每個人是對自己的利益負責,權力和義務的相當程度上體現了自由和國家裡面。第三是法制的力量。法律的至高無上,法律十分完善對於個人行為具有極大的約束作用。第四是憲法的權威性和法官對違憲的宣告以及民主修改法律。美國的民主是不斷更新的時刻是維護最大多數的人的利益,法律界的人士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英國和法國與美國的法學家是有著不同的思維模式的一個是不斷更新的學者,而一個則是祭師。第五是陪審制度。它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的同時也讓人們自己反思自己,當人們在審判別人的罪行的時候也同樣是在審判自己,每個人都去做自己的利益的裁決者,如果不公正那麼下一個就會是你。第六是言論的自由和結社的自由,美國人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就會去實踐,實踐的方式就是去組織一個社團,然後通過集體的力量去實現。美國的民主的結社還包括對報刊的應用,美國的報刊的豐富是非常的好政治宣傳工具,人們通過各種報刊來宣傳自己的學說,而沒有圖書檢查法令這樣的言論自由的控制。民主發展有自己的土壤。

在這片民主的沃土上,生活著一群愛這個國家與民族的人,托克維爾在書中將他們稱為“本能的愛國心”。這種本能的愛國主義植根於對於鄉鎮的本能眷戀。他們熱愛這片土地,熱愛這個民族與國家,因此每個人都能夠恪守民主與法律原則,建設一個強大的美利堅眾合國。但就美國建立之初的聯邦立法來看,本能的愛國心似乎被引導走向理智的愛國心。“理性的愛國心”更能夠培植美國的民主,成為美國民主實踐的根基。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國家要想永續存在,必須有一個“他者”造成威脅,人民在此時需要這個國家去對抗他者,才能促進國家與民族的繁榮,長治久安。但是,“威脅美國的最大危險來自於它的繁榮本身,因為繁榮會使聯邦的某些州因為自己的財富迅速增長而陶醉,並引起另些州對它們心懷忌妒和猜疑以及因自己的財富不斷受到損失而覺得難堪。”對於托克維爾而言,美國的愛國主義產生於基層地區民主實踐的土壤,本能的愛國心與理性的愛國心在不同維度上建構了美國人的愛國主義心態,這其中理性的愛國主義更能被視為民主制度的基礎。但美國各州之間的利益紛爭以及民眾自我利益優先的民族個性在某種程度上是美國民主制度的弊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民主制度也存在著社會危機。一方面,民主社會下人民更傾向於享受物質福利。托克維爾認為民主社會下的民眾最容易激動的時刻,“是在他們想要得到這種東西但未能完全如願,而在部分地滿足之後又時時害怕失去的時刻。”民主社會下人人平等,人民依靠平等的機制獲得平等的機會,囤積財富。得到財富後的人民努力保有現有財富,不斷去追求物質財富。在一昧追求金錢財富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喪失信仰與鬥志,最後安於享樂。在民主國家普遍平等的情況下,人民享受到優厚的社會福利,部分人僅僅依靠福利就能存活,也完全失去了奮鬥的志向。另一方面,存在民主人獨立而軟弱。托克維爾在民主社會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對“政治的運轉和國家的建立是以個人的同意為前提”這一論點進行了剖析,認為民主社會中的人們出於民主本性,十分迫切要掙脫種種枷鎖,摧毀先前將民眾連為一體的社會紐帶。於是,民主人越來越成為獨立的個體,並認為“佔有支配地位的獨特事實,是身份平等”。托克維爾指出建立起一個民族完全平等的社會條件是不存在的。想要實現完全平等的願望往往使民主社會的民眾感到無奈而弱小。

本書從美國的歷史與民情出發,探討了美國民主制度的發展問題。在當時,民主制度具有不可抵擋的發展傾向。雖然民主制度具有極大的優越性,但是也存在著很多的潛在的社會危機,需要去解決。


[1]孫金龍.《論美國的民主》讀後感[J].法制與社會,2012(16):192-193.

[2]孫金龍.《論美國的民主》讀後感[J].法制與社會,2012(16):192-193.

[3]王旭.《論美國的民主》與當代美國地方自治[J].社會科學戰線,2011(02):87-93.

[4]DeTocquevilleA.DemocracyinAmerica:Ed.byJPMayerandMaxLerner;aNewTranslationbyGeorgeLawrence[M].Harper&Row,1966:383.

[5]田奧凡.本能與理性——淺析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中的愛國主義[J].現代交際,2017(13):175-176.

[6]李國濤.從《論美國的民主》看托克維爾的民主社會危機理論[J].理論觀察,2016(09):43-4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