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時故事會:當“讀”遇上“玩”

怎樣讓親子閱讀變得好玩?好的故事不僅是可以讀的書,其實也可以是上佳的遊戲素材。

本期“童時故事會”,兩個故事大王——丸子老師、海豚姐姐帶大家一起玩。

童時故事會:當“讀”遇上“玩”

6月23日,我們的第一場線下親子共讀活動——“童時故事會”在北京舉行。熱情的小粉絲們見到了童時故事的電臺主播海豚姐姐,現場互動的第一個問題是:數一數海豚姐姐身上有多少隻海豚?孩子們瞬間開啟“找奇怪”模式,分分鐘就找出了海豚姐姐藏在裙子上、辮子上、手腕上的6只小海豚。

童時故事會:當“讀”遇上“玩”

▲ 孩子們正在數海豚姐姐身上有多少隻小海豚

圖片來源:童時故事會 | 攝影:孫永露

開場遊戲之後,特邀嘉賓、幼教專家張銳老師化身丸子老師,帶領孩子和家長們讀繪本、講故事、玩遊戲,進行了一場充滿想象力的故事之旅。

童時故事會:當“讀”遇上“玩”

▲ 丸子老師正與孩子一起激發想象力

圖片來源:童時故事會 | 攝影:孫永露

故事會上都有哪些有趣好玩的活動呢?

1

故事的名字叫什麼?

這次故事會的新角色是一隻嚴肅又莊重的斑馬,他不停地打嗝,一路上遇到了好幾個動物朋友,他們都熱心地建議各種有趣又不太莊重的治療方法,斑馬自然沒有聽取。直到遇到鴨子夫人,斑馬才發現身上的條紋因為打嗝發生了變化,而回去找那些動物朋友……可是這些方法都不行,只有鴨子夫人的秘密方法最終讓斑馬停止了打嗝,連條紋也都恢復到原來的漂亮。而莊重的斑馬在最後也變得幽默、好玩起來了。這就是《愛打嗝的斑馬》講述的故事。

童時故事會:當“讀”遇上“玩”

▲ 《愛打嗝的斑馬》

文/圖:[英]大衛·麥基 | 翻譯:柳漾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這是一本廣受小朋友喜愛的繪本,它色彩豐富、人物眾多,還有無處不在的打嗝聲,各種動物不同的擬聲詞,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能體會到故事的新奇有趣。

有意思的是,當丸子老師問小朋友們“這個故事的名字是什麼”的時候,有位小朋友居然不假思索地喊出:“是《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果然是童時故事的忠實粉絲呀!還有位小朋友說:“叫《斑馬和小豬》!”家長們都被寶貝的機靈逗笑了,要說論識圖能力家長們真是要甘拜下風呀!

什麼!

童時故事會:當“讀”遇上“玩”

都9012年了

還有人不知道尼爾斯是誰?

童時故事會:當“讀”遇上“玩”

童時故事會:當“讀”遇上“玩”

2

每個媽媽都是孩子心中的故事大王

為了讓家長朋友們真正參與進來,丸子老師為《愛打嗝的斑馬》設計了一個講故事比賽的環節,由現場的六位媽媽一起接力為小朋友們講故事,並由孩子們選出他們心中講得最好的媽媽。

每位媽媽都展示出了非常具有個人特色的講述風格:有把打嗝模仿得惟妙惟肖的,有能學出不同動物的音色的,還有溫柔地講述的......因為故事中的斑馬先生不停地打嗝,現場有一位媽媽特別會模仿,每次發出打嗝的聲音,孩子都笑得前仰後合。無論媽媽們講得如何,孩子們全程都聽得聚精會神。

童時故事會:當“讀”遇上“玩”

▲ 六位媽媽接力講故事

圖片來源:童時故事會 | 攝影:孫永露

到了投票環節,媽媽們對此好像有點小小的忐忑。然而,孩子們用行動證明了忐忑的毫無意義——因為每個孩子都至少投了一票給自己的媽媽。當丸子老師問:“為什麼選自己媽媽呢?”孩子們純真的回答真的很暖心:“我媽媽的聲音是最好聽的。”

童時故事會:當“讀”遇上“玩”

▲ 孩子們給媽媽投票

圖片來源:童時故事會 | 攝影:孫永露

3

親子共讀,誰說一定是家長講、孩子聽呢?

親子共讀,誰說一定是家長講、孩子聽呢?現場講故事的時候,有一位媽媽尷尬地說:“我不會學打嗝,怎麼辦呀?”但是,講完故事,這位媽媽照樣收到了 4 枚來自小朋友的笑臉貼紙。

講完故事後,丸子老師給家長們支招,遇到這種情況,不要把問題都自己扛,這麼有意思的情節,一定要讓家庭成員一起來模仿,孩子最喜歡這樣的遊戲。想象一下,家庭成員一起比賽誰學打嗝最像,哈哈。孩子們天性愛玩,好故事只用來讀就太浪費了。

有些父母認為,讀書需要安靜下來,其實動起來更能讓孩子體會到故事的樂趣,從而愛上閱讀。在《愛打嗝的斑馬》這個故事中,為了讓斑馬先生停止打嗝,動物朋友們貢獻了許多古怪好玩的點子,孩子們讀完故事都對這些點子念念不忘,馬上就想嘗試一下。於是,好玩的遊戲就來了。

有學小小象單腳蹦起來的

童時故事會:當“讀”遇上“玩”

▲ 單腳蹦的弘毅

圖片來源:童時故事會 | 攝影:孫永露

有學豬小妹低頭喝水的

童時故事會:當“讀”遇上“玩”

▲ 低頭怎麼也喝不到水的上上

圖片來源:童時故事會 | 攝影:孫永露

還有學鱷魚哥倒立的

童時故事會:當“讀”遇上“玩”

▲ 被媽媽直接倒立的懂懂

圖片來源:童時故事會 | 攝影:孫永露

一時間歡聲笑語充滿了整個劇場,孩子們玩著玩著就把故事讀完了,這不就是最好的親子閱讀麼!

4

“難講”的故事不一定“要講”

故事會臨近尾聲,丸子老師推薦了另一個故事——《大熊抱抱》。這是一本與《愛打嗝的斑馬》風格截然相反的故事,它沒有對話,都是獨白,甚至連文字都很少。這樣“難講”的故事,家長要怎麼處理呢?

童時故事會:當“讀”遇上“玩”

▲ 《大熊抱抱》

文/圖:[加]尼古拉斯·奧爾德蘭特 | 翻譯:餘治瑩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不妨試試用遊戲代替講述——活動現場丸子老師帶領大家一起玩了“愛的抱抱轉圈圈”的小遊戲。爸爸媽媽們抱著寶寶來場華爾茲,音樂每停頓一下就親親寶貝,不僅讓孩子親身體驗了故事的主題,還給孩子增加了安全感,用肌膚相親讓親子之間更加親密。


童時故事會:當“讀”遇上“玩”

▲ 丸子老師帶領親子玩“愛的抱抱轉圈圈”遊戲

圖片來源:童時故事會 | 攝影:孫永露

“童時故事”倡導的親子共讀,是父母和孩子能夠以書為媒,一起哈哈大笑做遊戲,或者有時想盡辦法解決一個難題,在這個過程中,不但愛上讀書,還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童時故事會:當“讀”遇上“玩”

小 遊 戲

自我視角 vs 他人視角

讓我們來做一個小遊戲,可以跟孩子一起玩呦!那麼,遊戲是怎麼玩兒的呢?

請用兩隻手的兩根手指比一個“人”字。是不是很簡單?我猜你第一反應是下面這種:

童時故事會:當“讀”遇上“玩”

▲ 自我視角

出鏡:孟月華 |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有沒有發現,你自己看到的是“人”,別人看到的卻是“入”,因為這是自我視角。相反,如果你想著是做給他人看,就會是下面這種:

童時故事會:當“讀”遇上“玩”

▲ 他人視角

出鏡:孟月華 |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試試用這個遊戲給我們的啟示,以孩子的視角選書、講故事、做遊戲,讓他愛上讀書吧!

童時故事會:當“讀”遇上“玩”

童時故事會:當“讀”遇上“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