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时故事会:当“读”遇上“玩”

怎样让亲子阅读变得好玩?好的故事不仅是可以读的书,其实也可以是上佳的游戏素材。

本期“童时故事会”,两个故事大王——丸子老师、海豚姐姐带大家一起玩。

童时故事会:当“读”遇上“玩”

6月23日,我们的第一场线下亲子共读活动——“童时故事会”在北京举行。热情的小粉丝们见到了童时故事的电台主播海豚姐姐,现场互动的第一个问题是:数一数海豚姐姐身上有多少只海豚?孩子们瞬间开启“找奇怪”模式,分分钟就找出了海豚姐姐藏在裙子上、辫子上、手腕上的6只小海豚。

童时故事会:当“读”遇上“玩”

▲ 孩子们正在数海豚姐姐身上有多少只小海豚

图片来源:童时故事会 | 摄影:孙永露

开场游戏之后,特邀嘉宾、幼教专家张锐老师化身丸子老师,带领孩子和家长们读绘本、讲故事、玩游戏,进行了一场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之旅。

童时故事会:当“读”遇上“玩”

▲ 丸子老师正与孩子一起激发想象力

图片来源:童时故事会 | 摄影:孙永露

故事会上都有哪些有趣好玩的活动呢?

1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这次故事会的新角色是一只严肃又庄重的斑马,他不停地打嗝,一路上遇到了好几个动物朋友,他们都热心地建议各种有趣又不太庄重的治疗方法,斑马自然没有听取。直到遇到鸭子夫人,斑马才发现身上的条纹因为打嗝发生了变化,而回去找那些动物朋友……可是这些方法都不行,只有鸭子夫人的秘密方法最终让斑马停止了打嗝,连条纹也都恢复到原来的漂亮。而庄重的斑马在最后也变得幽默、好玩起来了。这就是《爱打嗝的斑马》讲述的故事。

童时故事会:当“读”遇上“玩”

▲ 《爱打嗝的斑马》

文/图:[英]大卫·麦基 | 翻译:柳漾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是一本广受小朋友喜爱的绘本,它色彩丰富、人物众多,还有无处不在的打嗝声,各种动物不同的拟声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体会到故事的新奇有趣。

有意思的是,当丸子老师问小朋友们“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的时候,有位小朋友居然不假思索地喊出:“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果然是童时故事的忠实粉丝呀!还有位小朋友说:“叫《斑马和小猪》!”家长们都被宝贝的机灵逗笑了,要说论识图能力家长们真是要甘拜下风呀!

什么!

童时故事会:当“读”遇上“玩”

都9012年了

还有人不知道尼尔斯是谁?

童时故事会:当“读”遇上“玩”

童时故事会:当“读”遇上“玩”

2

每个妈妈都是孩子心中的故事大王

为了让家长朋友们真正参与进来,丸子老师为《爱打嗝的斑马》设计了一个讲故事比赛的环节,由现场的六位妈妈一起接力为小朋友们讲故事,并由孩子们选出他们心中讲得最好的妈妈。

每位妈妈都展示出了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的讲述风格:有把打嗝模仿得惟妙惟肖的,有能学出不同动物的音色的,还有温柔地讲述的......因为故事中的斑马先生不停地打嗝,现场有一位妈妈特别会模仿,每次发出打嗝的声音,孩子都笑得前仰后合。无论妈妈们讲得如何,孩子们全程都听得聚精会神。

童时故事会:当“读”遇上“玩”

▲ 六位妈妈接力讲故事

图片来源:童时故事会 | 摄影:孙永露

到了投票环节,妈妈们对此好像有点小小的忐忑。然而,孩子们用行动证明了忐忑的毫无意义——因为每个孩子都至少投了一票给自己的妈妈。当丸子老师问:“为什么选自己妈妈呢?”孩子们纯真的回答真的很暖心:“我妈妈的声音是最好听的。”

童时故事会:当“读”遇上“玩”

▲ 孩子们给妈妈投票

图片来源:童时故事会 | 摄影:孙永露

3

亲子共读,谁说一定是家长讲、孩子听呢?

亲子共读,谁说一定是家长讲、孩子听呢?现场讲故事的时候,有一位妈妈尴尬地说:“我不会学打嗝,怎么办呀?”但是,讲完故事,这位妈妈照样收到了 4 枚来自小朋友的笑脸贴纸。

讲完故事后,丸子老师给家长们支招,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把问题都自己扛,这么有意思的情节,一定要让家庭成员一起来模仿,孩子最喜欢这样的游戏。想象一下,家庭成员一起比赛谁学打嗝最像,哈哈。孩子们天性爱玩,好故事只用来读就太浪费了。

有些父母认为,读书需要安静下来,其实动起来更能让孩子体会到故事的乐趣,从而爱上阅读。在《爱打嗝的斑马》这个故事中,为了让斑马先生停止打嗝,动物朋友们贡献了许多古怪好玩的点子,孩子们读完故事都对这些点子念念不忘,马上就想尝试一下。于是,好玩的游戏就来了。

有学小小象单脚蹦起来的

童时故事会:当“读”遇上“玩”

▲ 单脚蹦的弘毅

图片来源:童时故事会 | 摄影:孙永露

有学猪小妹低头喝水的

童时故事会:当“读”遇上“玩”

▲ 低头怎么也喝不到水的上上

图片来源:童时故事会 | 摄影:孙永露

还有学鳄鱼哥倒立的

童时故事会:当“读”遇上“玩”

▲ 被妈妈直接倒立的懂懂

图片来源:童时故事会 | 摄影:孙永露

一时间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剧场,孩子们玩着玩着就把故事读完了,这不就是最好的亲子阅读么!

4

“难讲”的故事不一定“要讲”

故事会临近尾声,丸子老师推荐了另一个故事——《大熊抱抱》。这是一本与《爱打嗝的斑马》风格截然相反的故事,它没有对话,都是独白,甚至连文字都很少。这样“难讲”的故事,家长要怎么处理呢?

童时故事会:当“读”遇上“玩”

▲ 《大熊抱抱》

文/图:[加]尼古拉斯·奥尔德兰特 | 翻译:余治莹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不妨试试用游戏代替讲述——活动现场丸子老师带领大家一起玩了“爱的抱抱转圈圈”的小游戏。爸爸妈妈们抱着宝宝来场华尔兹,音乐每停顿一下就亲亲宝贝,不仅让孩子亲身体验了故事的主题,还给孩子增加了安全感,用肌肤相亲让亲子之间更加亲密。


童时故事会:当“读”遇上“玩”

▲ 丸子老师带领亲子玩“爱的抱抱转圈圈”游戏

图片来源:童时故事会 | 摄影:孙永露

“童时故事”倡导的亲子共读,是父母和孩子能够以书为媒,一起哈哈大笑做游戏,或者有时想尽办法解决一个难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但爱上读书,还让亲子关系更亲密。

童时故事会:当“读”遇上“玩”

小 游 戏

自我视角 vs 他人视角

让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可以跟孩子一起玩呦!那么,游戏是怎么玩儿的呢?

请用两只手的两根手指比一个“人”字。是不是很简单?我猜你第一反应是下面这种:

童时故事会:当“读”遇上“玩”

▲ 自我视角

出镜:孟月华 |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有没有发现,你自己看到的是“人”,别人看到的却是“入”,因为这是自我视角。相反,如果你想着是做给他人看,就会是下面这种:

童时故事会:当“读”遇上“玩”

▲ 他人视角

出镜:孟月华 |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试试用这个游戏给我们的启示,以孩子的视角选书、讲故事、做游戏,让他爱上读书吧!

童时故事会:当“读”遇上“玩”

童时故事会:当“读”遇上“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