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鮰魚敗血症的防控方法

鮰魚發生敗血症大量死亡
一、鮰魚敗血症的病原


江蘇鹽城、湖北仙桃和廣州白雲區等地發病池塘調查,從體表有出血、褪色斑,解剖可見套腸的斑點叉尾鮰體內分離到運動型氣單胞菌、遲緩愛德華氏菌、鮰愛德華氏菌、殺鮭氣單胞菌等,實驗室檢測斑點叉尾鮰皰疹病毒結果呈陰性。初步診斷是氣單胞菌和愛德華氏菌引起的細菌性敗血症。
二、鮰魚敗血症的症狀和流行
發病池塘魚吃食減少,部分魚在水面漫遊,病魚典型的症狀為體表出現大小不等色素減退的圓形或橢圓形的褪色斑,解剖多數病魚有套腸現象,此外還有其他症狀,部分魚體表出現圓形潰爛,有的肛門紅腫,下顎和鰭條基部紅腫,病魚鰓絲充血,解剖病魚肝臟出現花肝或有出血斑點,脾臟發黑、腫大,腎臟腫大,胃壁、腸壁上出血,有套腸現象的病魚胃裡基本沒有食物。

春季鮰魚敗血症的防控方法

體表和鰓蓋內緣出血


春季鮰魚敗血症的防控方法

體表可見褪色斑


春季鮰魚敗血症的防控方法

體表可見褪色斑和潰爛


春季鮰魚敗血症的防控方法

腸道套疊


組織病理切片觀察:肝組織變性、細胞腫脹為主;脾組織淤血、出血嚴重,可見大量含鐵血黃素;腎組織變性、水腫,有壞死;腸組織多量淋巴細胞浸潤,腸上皮斷裂有壞死。
每年的3月-5月是該病的發病高峰期,不同地區發病時間存在差異,廣東回暖快的年份,2月份下旬就有發病,江蘇、湖北等地3月中下旬開始暴發直到4月下旬,四川可能持續到5月份。發病水溫15~25℃,個別池塘在冬季10℃也嚴重發病,隨著水溫上升到25℃以上,病程縮短,死亡降低。主要感染前一年放養魚種經過越冬後的成魚,同一池塘大小規格都有發病。該病發病急、死亡量大,傳染快,遇到低壓悶熱的回南天或天氣變化大時,出現症狀後1-2天就開始出現死亡,3-4天開始暴發大規模死亡。
三、敗血症的防控建議
當前池塘管理慢慢進入“正軌”,但也正是發病高峰期。由於該病多數病例發病急,往往還沒有來得及治療就已經發生嚴重死亡,發病後處理效果也不理想,因此預防工作是重點。今年鮰魚上市時間可能延後,此階段通過合理管理才是防控關鍵。
1、加料要循序漸進


越冬期的池塘基本是不投餵或者少投餵,因此斑點叉尾鮰體質較差,肝臟等內臟器官工作能力弱,所以工作“強度”不宜高,即飼料投餵不能過猛。此外鮰魚貪食,過量投餵必定會造成消化不良,引起套腸。開春後投餵要循序漸進,每天按一定比例添加飼料,先投餵沉性飼料,當水溫高於15℃時,太陽出來前那餐投餵浮性料,隨著溫度上升再慢慢轉為浮性料。開春後的喂料,還必須要添加保肝利膽、助消化等保健藥物,在飼料中添加“肝膽易康+營養快線”增強肝臟消化能力,減少腸道問題。
2、提前改底解毒
斑點叉尾鮰是底層魚類,性成熟的鮰魚有拱泥和鑽洞穴習慣,越冬的池塘底部積累太多殘餌、糞便,當池塘密度大,有魚出現拱泥現象時,就容易返底,造成水質環境變差,有害指標升高,魚類甚至出現急性缺氧。越冬後定期7天使用“福地安”改底,除底臭,同時抑制寄生蟲蟲卵的繁殖。此外,開春早晚溫差大,水體不穩定,池塘藻類活性差,改底的同時配合“碧水安”穩水解毒,快速恢復池塘水質穩定。
3、春季避免拉網
池塘底部的殘餌、糞便等有機質經過一個冬天的積累,在塘底發酵產生有毒有害物質,拉網相當一次嚴重的返底,將池塘底部的髒物質上湧到水環境中,造成水體汙染;同時拉網後魚體表受到機械損傷,易繼發感染細菌。調查表明,春季拉網後誘發發病屢見不鮮。因此,開春後應杜絕拉網。

4、合理養殖密度
池塘放苗密度要和池塘條件和養殖管理能力相配合,目前專家預計國內疫情將在4月基本控制,全球疫情可能延續到6月份,而往年鮰魚出塘高峰期集中在4-6月,今年出口和內銷都會受到影響,出魚高峰期可能會延後,因此密度大的養殖池塘,建議緩慢加深水位,增加鮰魚活動空間,但要注意,沒定期改底的池塘加水的水流不能過急,容易引起返底。此外加裝增氧機,晴天中午多開增氧機,改善水質。
5、細緻管理,正確用藥
斑點叉尾鮰春季敗血症一般來勢洶洶,因此,要時刻關注鮰魚吃料情況,觀察鮰魚體表症狀,當發現吃料時間延長,解剖遊邊魚有套腸現象,及時帶水和魚到藥店做專業檢測。藥店對發病魚做細菌分離培養、藥敏試驗後,選擇敏感藥物拌料內服,同時配合“永樂碘”消毒水體。由於鮰魚貪食且有會互殘,治療期間最好不要大劑量減料。
6、越冬期管理不放鬆
越冬期適當加大水深,保持水質環境穩定。開春後養殖池塘問題都頗多,是越冬期間落下的病根。進入越冬前,提高池塘改底頻率,減少底部有機質的堆積,越冬期間的晴好天氣建議適當投餵沉性飼料,增強魚體質,保膘過冬,降低開春病害暴發幾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