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間發生打鬧,作為家長的你是否急於去當“裁判”呢?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不免會遇到與別人打架的事,尤其是小時候,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平日裡與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經常會與小朋友因為爭玩具、爭東西等原因,二話不說就與小朋友互打起來。這不今天在群裡又有寶媽在說自己家孩子在幼兒園時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執,對方家長找她告狀的事。

這不禁讓我想起前段時間,朋友和我說的一件事:他侄子在幼兒園的時候被比他小兩歲的小朋友抓傷了手。幼兒園裡的老師知道後馬上告訴雙方的家長,雙方家長都挺通情達理,他侄子也說倆人是為了爭搶玩具,對方年齡較小不懂事,所以也就不計較了。

本來這事算是和平解決了,對方家長也道了歉,可是侄子的外婆卻不依了,認為自己家外甥被抓傷了,不是一句道歉的話就可以算的。所以第二天去幼兒園接外孫放學的時候,將那位抓傷她外孫的小朋友叫到監控看不到的地方,打了那位小朋友一巴掌,還大聲的說:“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打人,你父母教不好你,我代他們教你!”

原本已經得到解決的事情,就因為她老人家這麼一出給鬧大了。後面是怎麼解決的,我就不得而知了。

孩子之間發生打鬧,作為家長的你是否急於去當“裁判”呢?

我想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上演著這麼一齣戲吧,甚至在遇到孩子打架的這件事的時候,我們的家長第一個反應就是擔心自己家的孩子受欺負後,沒有還擊而吃虧了,這麼懦弱的話長大後該怎麼辦?

所以就有不少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被別人打了之後,先不要告訴老師,先還他一拳後再去告訴老師。這種教育理念的結果,就是有些孩子,哪怕別人只是不小心的稍微碰到他,他就直接給人家一拳。

孩子年齡小,分辨不清好壞,記得父母對他說的話,在外面惹了麻煩吃虧時,就回家哭啼啼的向父母告狀。作為父母看到自己家的孩子哭得那麼可憐,二話不說,就先入為主的認為是自己家的孩子被欺負了。因此孩子在外面打架,而父母卻成了保護傘,甚至遇到一些脾氣火爆的家長甚至還揮拳相向!

孩子之間發生打鬧,作為家長的你是否急於去當“裁判”呢?

在美國,當遇到孩子打架的時候,雙方家長知道事情後,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兩個孩子拉拉手和好,接著就是打架的孩子互相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而在這期間,雙方家長均沒有偏袒自己家的孩子,也沒有說自己家的孩子是受害者。

其實小孩子在玩耍期間打打鬧鬧,這都是很正常的事,在每個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爭吵與打鬧本來就是童年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孩子之間發生的打鬧的時候,作為家長和老師應該用平常心去看待,不需要急於一時去當“裁判”,去斷定誰對誰錯,更不需要參與到其中。

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看,打架或許不是好事,日本教育學博士高野清純曾說過:“打架能培養孩子的自尊心。”這是因為孩子彼此都被打,彼此之間都感覺都得到疼痛。通過自己的疼痛就能夠感受到對方當時肯定也是很痛的,因此就會產生自尊心,從而慢慢懂得通過打架這種暴力行為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孩子之間發生打鬧,作為家長的你是否急於去當“裁判”呢?

作為家長,應該明白孩子之間的打鬧其實是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即便這種方式是錯誤的,但這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家長若是一味的沿用傳統的用“武力”來解決問題、解決矛盾的話,是否是要孩子長大後也採用強勢去壓倒另一方呢?可能否保證孩子長大後就必然擁有強勢呢?

其實孩子之間出現打打鬧鬧的現象是很正常的,當出現打鬧情況的時候,家長要把握好這個度,在防止事情往不好方向發展的同時,相信孩子是可以自己處理好這個問題,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提點如何去化解矛盾和衝突。

當家長和老師都沒有參與到孩子的矛盾中去時,孩子反而能夠更快更好的用自己的行動去負責。既培養了孩子的責任心,又鍛鍊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當孩子之間出現矛盾和衝突的時候,反而能夠讓家長更加細緻的發現孩子的成長和優點,這對家長和孩子來說不是件好事麼?

孩子之間發生打鬧,作為家長的你是否急於去當“裁判”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