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買壽險是為了家人?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工作、子女…身上揹負的責任也越來越多,讓我們不敢病、不敢老更不敢死,保溫杯、枸杞茶、西洋參、健身卡都成了我們對抗身體變老的“利器”。

面對抬頭就是天花板、腳下仿似無底洞的現實,作為家庭的頂樑柱,為自己及早配置保險尤其是一份壽險,成為我們有效應對中年危機的為數不多的幾個必選項之一。

來自國家衛生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這意味著每天可能有高達1500人面臨著猝死的威脅,而30-40歲的年齡段正是高發群體!

為什麼說買壽險是為了家人?

我們常說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但那是對於逝者。一箇中年人的猝然離去,往往代表著兩代人家庭的崩塌。對於年邁的父母而言,往往意味著大半生的心血付諸東流,以及無所依託的淒涼晚年;對於夫妻中的另一方,需要獨自承擔房貸、車貸、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大額支出;對於年幼的子女,面對的除了殘缺的童年,更有因為失去經濟支柱而一籌莫展的未來。

而壽險,就可以看作是這些風險的一種經濟兜底。壽險保障的是身故責任,不論被保人是疾病還是意外,一旦離開,賠付保額給受益人。

壽險的本質,讓它成為了最能體現被保險人和家人之間愛與責任的險種。有了壽險,站著是一臺印鈔機,躺下也能留下一堆人民幣。


為什麼說買壽險是為了家人?

壽險要買多少保額才合適?

壽險的保額如果太低,就起不到轉移風險的作用,過高則可能增加日常支出,給自己造成很大的經濟負擔。

總的來說,壽險作為純保障型的保險,要根據自己的需求計算好保額。

如果被保險人是家庭的頂樑柱,事業正處於上升期,他可能揹負著房貸、車貸,上有老人要贍養,下有孩子要撫養。所以壽險的保額至少應該不少於債務(房貸、車貸、欠款)+ 日常開支(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的費用)。

為什麼說買壽險是為了家人?

舉個例子:

A先生今年30歲,家庭年收入為25萬,個人年收入為15萬,家庭月花費5000元(包括贍養老人、撫養子女),有20年的房貸,每月需要還貸款2100元。由此可得出:

A先生的收入在家庭收入佔比為:15/25 = 60%

他需要負擔的家庭費用為:(5000元+2100元)*60% = 4260 元

假如A先生不幸身故,家庭經濟月缺口即為4260元,如果壽險的賠付額度要完全填補這一缺口。此時A先生應該為自己投保的保額數應不低於:

4260元*12個月*20年(以保障期20年的壽險計算) = 102.24萬元

如果不考慮20年內的通貨膨脹因素,那麼A先生的壽險保額至少應不低於100萬元。

點此【瞭解更多】守護家人壽險,子女愛人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