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明理学之中,王阳明“心学”为什么在明朝后期风靡一时?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卒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终年五十七岁。他

生前曾在会稽阳明洞隐居,自号“阳明子”,又曾创办阳明书院,从事讲学,所以后人称他为阳明先生,把所倡导的主观唯心论学说称为“王学”或“心学”

在宋明理学之中,王阳明“心学”为什么在明朝后期风靡一时?

王阳明像

王阳明的主观唯心论是什么?

王阳明的主观唯心论是战国时代思孟学派和宋代陆九渊主观唯心论的继承和发展。

首先,在本体论方面,他发挥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进而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理论。

他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就是天,“心之本体无所不该”。意思是,人心是宇宙的本体,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这个本体是无所不包的,整个宇宙万物都在人的心中,“心”之外别无他物。为了阐明这一观点,王阳明竭力夸大人的思维的能动作用,把客观事物的存在,统归之于人的主观知觉作用的结果。

在宋明理学之中,王阳明“心学”为什么在明朝后期风靡一时?

王阳明讲学情景

由“心外无物”,王阳明又引出“心外无理”的观点。

他说:“物理不在吾心之外,离开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也就是说,天地万物之理,不必于心外去索求。为了说明这一道理,他举例说,有孝亲之心,就有孝亲之理;有忠君之心,就有忠君之理。这仍然是违背科学常识的逻论,因为人心(古人以为心能够思维)只能看作是思维器官,不能说成是客观事物的“理”,要认识事物的道理,必须通过实践,接触客观事物才能获得。如他所说的“孝亲”、“忠君”等伦理道德观故宫武英殿念,也是由宗法制度和君主制度所产生的,要说明这些观念的道理,则必须从分析封建社会君主制度和宗法关系入手。

王阳明的这种理论主张有其明显的政治目的,那就是把所谓“孝亲”、“忠君”等封建道德观念说成是人心固有的,要人们加以发扬、实践,并以此据除不合封建道德观念的所谓“欲念”,做封建王朝的“忠君”、“孝子”,这样自然就不会去做“犯上作乱”,危害封建统治秩序的事。

在宋明理学之中,王阳明“心学”为什么在明朝后期风靡一时?

王阳明塑像

除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又提出“致良知”学说。

所谓“良知”,是渊源于孟子的“良知”、“良能”学说。孟子作为先验论者,他认为人们的各种道德知识、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是天赋的,即“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王阳明发挥这一学说,他说:“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因此叫做“良知”。他还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梯,见儒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意思是说,“良知”存在于人“心”,它能明是非,别善恶,而且具有孝亲、忠君、辞让、信义等道德观念,而这一切都是与生俱来,“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很明显,他是把“人心”看成知识、才能和伦理道德的本源,所以说“不假外求”。

在宋明理学之中,王阳明“心学”为什么在明朝后期风靡一时?

王阳明像

其次,王阳明针对朱赢的“知先行后”提出“知行合一”。

王阳明所说的“知”和“行”,和普通人所理解的知、行概念不一样。他说,人见到美色,产生喜爱的感情,这既是知,也是行;人闻到臭味而感到厌恶,同样的既是知,也是行。可见

他所说的“知行合一”不是指感觉和思维与实践的统一,而是把人的意念、感觉当作行,混淆了主观认识和客观行为之间的界限,否认了知和行的差别。

不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还是有积极因素的,比如“合一”论很强调“行”的思想,提倡以“事上磨炼”、提倡“笃实”、“笃实之功”纠正那种空谈生命,不重实践的流弊。这也反映了王阳明重视“实学”和“事功”的思想。

在宋明理学之中,王阳明“心学”为什么在明朝后期风靡一时?

王阳明《传习录》

为什么会提出主观唯心论?

王阳明心学的提出,有个人的体悟,也有时代的背景。

个人的体悟:从个人学术进路上看,像当时的大多数士子一样,王阳明在青年时代也是信奉朱子学说的。他曾经认真地阅读程朱理学的书,对于宋儒朱熹所提倡的格物穷理的道理深信不疑,相信“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他突发奇想,想从父亲庭院里的竹子之类的“物”里看出“理”来。在接下来的七天七夜里,他对着竹子沉思冥想,结果非但没有悟道,反而病倒了。从“格竹”的失败,以及龙场的苦难,到平定朱宸濠叛乱时的处变不惊,王阳明的思想得到不断的升华,最终离开朱子学说而形成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王阳明心学。

在宋明理学之中,王阳明“心学”为什么在明朝后期风靡一时?

王阳明像

时代的背景:从时代背景上看,明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规定科举考试以宋儒程颢、朱熹等人的注释为标准,又纂修《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及《性理大全》,汇集程朱诸家理学之说,颁行于各地儒学。在科举风向标的指引下,士子非程朱之书不读。程朱理学因此成为正统的官学。明初著名思想家薛瑄就曾经这样说过:“自考亭(朱熹)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意思是说,朱熹以后,大家都遵从朱子的思想就可以了,不要再有独立的思考与写作了。

在宋明理学之中,王阳明“心学”为什么在明朝后期风靡一时?

宋明理学主要人物

然而,思想界因袭程朱旧说而缺乏创新的状况,使一些学者感到压抑。他们转而开始寻求新的思想出路。到明朝中期,心学的萌芽从程朱之学中悄然冒出。率先突破程朱理学的思想家是陈献章。陈献章的老师吴与弼谨守程朱准则,但陈献章却崇尚自然,主张“静中养出端倪”,强调内心体悟,不拘束于外在教条,被视作由朱子学转入王学的中间环节。有了之前学术界强调“心学”的风气,才有了16世纪初王阳明心学的出现。

在宋明理学之中,王阳明“心学”为什么在明朝后期风靡一时?

宋明理想的构成

总之,王阳明是在批判居儒学正宗地位的朱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他的主观唯心论学说的,在当时,客观上对打破思想界的僵化,反对旧权威、旧教条发生了积极的作用,因此,他的学说在明朝后期曾经风靡一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