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為什麼要折柳,和這兩個人有分不開的關係

清明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之一,除了上墳掃墓、踏青遊玩這些習俗以外,還有一個折柳的習俗。說到清明節為什麼要折柳,這和歷史上的一段君臣有繞不開的關係。

清明節為什麼要折柳,和這兩個人有分不開的關係

晉獻公在位時期,妃子驪姬憑藉美貌獲得了晉獻公的寵愛。後來她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就不斷挑撥晉獻公與兒子重耳、夷吾、申生的感情。後來申生被迫自殺,重耳和夷吾迫於壓力,逃到了別的地方。

重耳這個人自幼就喜歡結交有才能之人,再加上他的身份和個人魅力,所以結交了很多厲害的人物。離開晉國的時候,他就帶了像趙衰、狐偃、賈佗、介子推這樣的人物。一群人就這樣匆忙離開了晉國,在外地四處流浪,無依無靠。

清明節為什麼要折柳,和這兩個人有分不開的關係

重耳先是帶著這些人來到了翟國,在翟國住了十二年以後,新繼位的晉惠公又來追殺他們。重耳沒辦法,只能繼續逃跑。

當時他們準備前往齊國,途徑衛國的時候,想要找衛文公要點補給,畢竟一路風餐露宿也挺不容易的。可是衛文公卻是一個勢利眼,見到他們這麼落魄,直接就轟走了他們。

清明節為什麼要折柳,和這兩個人有分不開的關係

重耳沒辦法,只好離開了衛國,繼續前進。當時實在是餓得不行了,路過一個村莊的時候,就像村民們要點吃的,可是村民一見他們這窮酸勁兒,就給了他一塊兒土讓他吃。當然村民給土的意思就是為了奚落他,這可把重耳氣得不起,但是也毫無辦法。

俗話說屋漏偏逢連夜雨,重耳手下有一個叫頭須的人,又把他們所有的路費給捲走了。這下子重耳一群人徹底沒有了盤纏,再加上趕路辛苦,餓的是飢腸轆轆。

重耳的這幫手下只好挖來了野菜充飢,可是重耳沒過慣苦日子,他哪裡吃得下這個,枕在狐偃的腿上就睡著了。醒來以後,他卻聞著一股香味兒,只見介子推手裡端著一碗肉湯給他吃。

重耳雖然很餓,但是他也納悶,這荒郊野嶺的哪來的肉?介子推說,這是他腿上的肉,自古孝子殺身以事其親,忠臣殺身以事其君,看到公子沒有飯吃,就把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你吃。重耳聽了非常感動,流著淚問介子推以後該怎麼報答他?介子推說,只希望公子能夠早日當上國君,不敢要什麼報答。

清明節為什麼要折柳,和這兩個人有分不開的關係

重耳後來歷經磨難,終於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國即位,史稱晉文公。當上晉國的國君以後,他開始論功行賞,對那些幫助過他的大臣進行賞賜。但是不知什麼原因,晉文公卻獨獨忘記了對介子推進行賞賜。

有人就勸他提醒一下晉文公,然而介子推卻絲毫不在乎這些賞賜,他甚至很鄙視那些爭功邀賞的人。回家以後,他就收拾好行囊,帶著自己的老母親到綿綿大山隱居去了。

後來晉文公聽說了這件事情,想起了介子推曾經為自己割肉做湯,自己卻忘了他,心中非常愧疚。所以就派人去尋找介子推,可是找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找到。

清明節為什麼要折柳,和這兩個人有分不開的關係

有人就給晉文公出了一個計策,讓他從大山的三面燒山,然後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了整座山,卻沒有看到介子推的影子,火熄滅以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和老母親一起坐在老柳樹下死了。從樹洞中,晉文公發現了介子推留下的一封血書,上面這樣寫道:

清明節為什麼要折柳,和這兩個人有分不開的關係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非常傷心,讓人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顆燒焦的大柳樹下,並且下令把這座山改為“介山”。然後又下令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讓國人這一天不準燒火做法,只能吃寒食。

清明節為什麼要折柳,和這兩個人有分不開的關係

第二年,晉文公帶著大臣來這裡祭奠介子推,看到介子推墳前的那棵本來已經燒焦的老柳樹,卻重新煥發了生機,萬千綠枝在風中飄舞。晉文公看著眼前死而復生的老柳樹,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一樣,他從樹上鄭重的折下了一根枝條,編成了一個圓環戴在頭上。

回去以後,他把那棵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然後把祭奠介子推的那天定為了清明節。

​人們也被介子推的行為所感動,從此以後,就像晉文公一樣,也在清明節這天折柳,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一種習慣。習慣的背後,則是曾經一位君主,對於一位忠臣無盡的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