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誕生地——樓觀臺

樓觀臺,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城東南1 5公里處的終南山北麓。中國道教最早的重要聖地,號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

《道德經》的誕生地——樓觀臺

西安市周至縣樓觀臺名勝風景區景觀。


相傳周代大夫函谷關令尹喜在此結草為樓,以觀天體,叫做草樓觀。後老子西遊入關,便住在歸草樓。老子在此著《道德經》五千言,並在樓南高崗築臺授經,因而又叫說經臺或授經臺。這就是樓觀臺名字的由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叫老聃。春秋時期人,生卒年不詳,楚國苦縣人(今河南鹿邑東)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東漢末年,張陵創立道教,抬出老子為祖師爺,並尊其為太上老君,奉《道德經》為主要經典。於是,老子深受到各朝歷代的廣泛崇拜。唐朝時的皇室更是與老子攀親續譜,封其為玄元皇帝,道教幾乎成為國教而盛極一時。

《道德經》的誕生地——樓觀臺

西安市周至縣樓觀臺名勝風景區景觀。


樓觀臺現已成為名勝風景規劃區,佔地面積323平方公里,這裡依山傍水,茂林修竹,綠廕庇天,風景極為優美。人們稱道:“關中河山百二,必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最著名。”並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美譽。

遠在二千多年以前,樓觀臺就被人們所重視併成為遊覽的好地方。相傳周穆王曾遊歷這裡,並建造了“樓觀宮”;秦始皇建廟於樓南,並親自來此求仙;漢武帝立宮於樓北;晉惠帝元康年間,植樹十萬株,遷來居民三百多戶,進行護理;隋文帝開皇初年,對這裡大肆修繕;唐高祖更認老子為遠祖,修建規模宏大的“宗聖宮”,同時改說經臺為“老子祠”。唐玄 宗又把宗聖宮隆重地改,為“宗聖觀”。在這一漫長的歲月裡,正是樓觀臺最昌盛的時期。後至宋、元、明、清各代,都有過補建,但基本上未改變原來的規格。

《道德經》的誕生地——樓觀臺

西安市周至縣樓觀臺名勝風景區景觀。


樓觀臺的廟宇建築,星羅棋佈,都與傳說中道教的一些事蹟有關。登上樓觀臺,通過濃郁的橡樹林,就可以仰見半露樹梢處的說經臺。沿著一條斜坡小石徑,向東上至山門口,南邊是婷婷竹林,東邊是參天古木。山門左右有碑廳,其中以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的隸書碑石最為珍貴。碑廳前各有六角亭一座,兩亭之間有一池水,清澈見底,名為“上善池”。左邊亭內豎立著元代書法家趙孟頫隸書“上善池”碑石一塊。山門以上是一條寬廣的石階路,幾經轉折,通到臺頂。路右邊的斷崖上,嵌鑲了一些歷代名人的詩詞石碣。臺頂上為老子祠,據碑文記載,當代創建,明代重修。祠門朝南,門內兩側分立《道德經》石碑。西邊兩塊是篆書,東邊兩塊為楷書。院內有正殿、配殿、左右廳房、齋舍等建築。院中央是一座四方亭形的正殿,出簷斗拱,東西兩面磚砌的牆頭上,雕刻著精細的紋飾。殿內中間龕內安置著老子的石刻像一尊。殿後有玄武廟,內藏塑像2 0餘尊,神采各異,亦非近代作品。

《道德經》的誕生地——樓觀臺

西安市周至縣樓觀臺名勝風景區景觀。


自說經臺而下北行2公里,是唐代宗聖宮遺址,有幾棵相傳為漢代所植的古樹。其中一棵古柏,樹冠枝權藤結,狀似三隻老鷹,故名“三鷹柏”。還有一棵“系牛柏”,據《古樓觀志》記載,老子入關駕車之牛繫於此柏。在說經臺以西4公里處,有老子墓,墓為橢圓形,高約4米,面積為2 0平方米。

如今,樓觀臺開展旅遊事務接待,年均國內外遊客100萬人次,共接待外國遊客近10萬人次。現成為西安的主要旅遊熱點之一。

《道德經》的誕生地——樓觀臺

西安市周至縣樓觀臺名勝風景區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