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清明節

中國自古遺留下來諸多節日。

所謂節日,是由農曆的節侯演化而來的。除夕守歲、上元觀燈、五月端午、七月中元、八月中秋、九月避禍等等,這些被先民們遺留下來漸被定型為節日的風俗,仍不絕如縷地紮根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許多人都說,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用吃來紀念的。過年的餃子、上元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其實,有一個節日偏是用“不吃”來紀念的,這就是已經逐漸的被今人們淡忘的寒食節。

2006年初春,因受太原電視臺之約拍攝《中國戲曲探秘》之際,我便踏上了西去的列車,開啟了此生一段非同尋常的探秘之旅。

寒食節的故事

提起寒食節,不得不先提一出絕響多年的戲劇《焚綿山》。

探秘清明節

京劇《焚綿山》

《焚綿山》取材於《東周列國志》的“介子推守志焚綿山”,史載其事,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介子推不言祿》。

探秘清明節

《左傳》的記載

元代有個叫狄君厚的文人撰寫了一部雜劇,劇名叫《晉文公火燒介子推》。農曆的寒食節即源於此。

春秋時期,晉獻公寵信驪姬,廢掉了王后齊姜,逼死太子申生。遭到迫害的公子重耳出逃在外,介子推和其他幾個忠心的大臣保重耳流亡異地。

探秘清明節

《春秋圖集》“寵幸麗姬”

途中斷糧,介子推情急之下一狠心拔出佩劍,手舉刀落,一塊他大腿上的鮮肉被他割下來,他忍痛將自己的大腿肉交給同伴,幾個人忙不迭地燃起一堆篝火,用破鍋熬了一碗肉湯。當這碗人肉湯交到重耳眼前時,重耳呆滯絕望的眼睛倏的一耀,一把搶過來,看也不看誰也不顧一口氣把這碗肉粥喝得淨光,又舔了三遍破碗,之後這位大公子嘴裡發出平生最真實的一句慨嘆:味道好極了!

探秘清明節

典故“割股奉君”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典故“割股奉君”。十九年後,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重返家國,是為晉文公。

此時的介子推不願意居功求祿,而是做出了一個誰也沒想到的選擇:身背老母入綿山隱居,過起了“采薇而食”的野居生活。

晉文公知道後,到綿山尋訪不遇。正這時,手下大臣(也是曾經一同流亡的舊臣)趙衰、狐偃等人提出一個餿主意:介子推這個人極孝順,如果三面火燒綿山,留出一條出山的路,介子推為保老母性命必得出山。晉文公未加思索,馬上命兵士放火三面燒山,瞬間大火漫山遍野,介子推沒能出來,母子二人雙雙抱一棵柳樹被燒死在火野中。

探秘清明節

焚綿山

這是公元前636年發生的。

晉文公得知介子推的死訊放聲痛哭,後悔自己的莽撞決定。他厚葬了介子推母子。為了紀念介子推,同時為了心底深深的歉愧,晉文公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將那棵被燒燬的柳樹砍下一段來讓人做成一雙木屐(春秋古人穿的一種鞋)。晉文公天天穿著這雙木屐,每每想起介子推時便在嘴上不住地叨嘮:足下啊!足下啊!

這就是自古以來對人的尊稱“足下”一詞的由來。

第二件事,晉文公發佈諭告:“令民三月五日不得舉發火。”也就是說,自介子推死難日起,即農曆三月五日(也是焚山的日子),舉國上下不得舉火做熱食,需冷食,故又叫“寒食節”。

初時的寒食節多為一個月,後逐漸減到十天,三天。

清明節的由來

每年的4月初,人們為亡故的親人撒掃墓地並祭奠,這個節日被稱為清明節。而關於清明節的來歷,其實也與介子推分不開的。

探秘清明節

綿山外景

據說當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那棵燒死的老柳樹死而復活,又發新綠,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寒食節的後一天定名為“清明節”。同時規定,上至百官下至黎民都要在這一天進行登山祭掃活動。從此每年的這一天,家家戶戶門前插柳,登山踏青,以示對介子推的紀念。

這是發生在2600多年前的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有了栽柳掃墓,登山踏青的習俗。久而久之,寒食節和清明節合為一體。

但是人們記住了清明節的習俗,而寒食節漸漸失傳了。只在山西,一些地區至今尚有諸多遺存。

介子推其人

介子推之事最早見於《左傳》和《呂氏春秋》。

探秘清明節

《呂氏春秋》書稿

在中國傳統節日裡,“寒食節”和“清明節”同是為祭拜介子推而設立。兩個節日源於同一個人,這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我對於介子推最初的印象,是在山西皮影名家趙宏平那裡。

和這位老朋友初次見面時,我看到一幅他剛剛剪得的人物剪紙:細若髮絲的長髯,輕飄秀逸的身段,我問這個人是誰?他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介子推,春秋時人,咦……他可是我們山西的一尊神呢!趙宏平口氣中那份難以自抑的鏗鏘令我詫然。

介子推的故事發生在山西,當攝製組走遍晉南和晉中,發現在這裡,介子推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一方印象了!

綿山之謎

《焚綿山》的故事在漫長的流傳和演化過程中,產生了以綿山為背景的當地特色文化。那麼,2600多年前介子推的隱居地,即“寒食節”、“清明節”的發生地,又是當年晉文公縱火焚燒的綿山,它究竟在哪裡呢?

關於這個地方,自漢以來就有幾種不同的說法,西晉學者杜預在註釋《左傳》時,稱綿山在西河界休南,也就是今天山西介休境內的綿山。此後,北魏酈道元、宋樂史,清顧祖禹均持此說。《中國歷史地名辭典》也記載道:“介山,又稱介休山、綿山,在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春秋介子推隱居此山。”

探秘清明節

介休境內的綿山

探秘清明節

濃霧瀰漫中的介休綿山

介休綿山,在山西中部的介休市境內,海拔2500餘米,綿延百里,巍峨壯闊。我們攝製組一行到那裡時適逢一場薄雨,濃霧瀰漫,綿山似在雲中。

探秘清明節

介公祠內介子推的巨型塑像

綿山介公嶺,順著九百多級臺階拾階而上,矗立著一座號稱中國最大的石窟洞,是為紀念介子推而修建的,名曰介公祠。祠內懸塑、彩塑和壁畫渾然一體,正中央建有介子推母子的塑像,兩旁的懸塑和壁畫細緻生動地描繪了介子推傳奇的一生。

探秘清明節

介子推之墓

從介公嶺向上攀登2000多級石階後,便到達了柏樹嶺,這裡建有介子推墓。相傳是晉文公拾介子推遺物依山而建。只不過,原本的魁偉,在漫長的歲月剝蝕中,只剩下了一段殘存的記憶。

探秘清明節

介休綿山外景

在介休綿山一帶,至今流傳著許多關於介子推的故事和由傳說而修建的景觀,從這些遺蹟和傳說來判斷,人們對介子推隱居介休綿山,並被焚山致死之事深信不疑。

探秘清明節

介休綿山晚霞

探秘清明節

綿山不僅成為對介子推忠孝精神的發揚和傳承之地

探秘清明節

介休綿山

因此,介休綿山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紀念介子推規模最大、活動最頻繁、名人聚集最多的場所。尤其是到了今天,綿山不僅成為了山西的旅遊勝地,更是對介子推忠孝精神的發揚和傳承。

探秘清明節

綿山“水濤溝”

探秘清明節

綿山“棲賢谷”

然而,據史書記載,晉文公時期,晉國在霍山以南的晉南一帶,介休卻位於霍山以北,當時屬於戎狄之國,就是說它已經出了晉國的地界,介子推怎麼可能去相距較遠的陌生異邦尋找安身之處?晉文公又怎麼可能在戎狄之地帶兵放火燒山呢?

早在清代,學者顧炎武就依據地理位置和晉國疆界兩個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提及了另外的一個地方。

探秘清明節

“小綿山”位於翼城縣西北方向5公里處

這就是在山西臨汾地區的翼城縣西北方向5公里處的一座山,俗稱“小綿山”。因其於平地突兀而起,又稱“孤堆坡山”,遠望有如一口倒扣的大鍋,故又稱“覆釜山”。

探秘清明節

翼城小綿山石碑

攝製組到達此山時,果然見介子推祠遺址。一塊石碑引起了我的興趣,就是在小綿山腳下出土的明成化18年“重修介先生祠碑記”,其中有這樣的記載:“文公返國賞不及推,遂與母隱於綿山上而死。……祠距郭之西北十五里,有山石曰:覆釜。”

探秘清明節

翼城縣西北方向5公里處的“覆釜山”

古晉國有近700年的歷史,從地裡位置來看,雖然也不斷髮生遷都之事,但大都在晉南方圓百里之內。據記載,晉文公統治時期,晉國國都就在翼城附近。介子推當時根本不可能也沒有條件遠避他地。按此推論,翼城這座小綿山很可能就是“寒食節”“清明節”的真正發源地。

探秘清明節

萬榮縣志

然而,繼顧炎武之後,許多後世之人對介子推隱藏的綿山到底在哪裡做了更為細緻的考證,又提出了新的觀點。

他們認為,晉國當時適合治兵、田獵的地方只有澮河以南的一片平川,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稷山、萬榮、聞喜一代。而令人驚訝的是,在今萬榮縣方圓百里的平川上,果然有一座山峰突兀而起。更奇怪的是,此山最早叫“介山”,後因為此山孤立在一片廣袤的平原上,當地人就習慣地把它叫做“孤山”。

探秘清明節

小孤山上的“風伯雨師廟”

萬榮孤山,漫山柏樹圍繞。我們沿著山間清幽的山路,攀援而上近1個小時,見不到一個人影。到達半山一處平坦之地,發現這裡殘存著一座“風伯雨師廟”。遇到了當地一個看山老人,據他說這裡就是最早祭祀介子推的廟。交談中他給了我一個重要的信息,按照老輩人遺留下來的規矩,每逢4月天,山下許多的村子裡至今還有祭奠介子推的民俗活動和冷食……

別樣民俗風

中國近世的京劇、晉劇、蒲劇、川劇、湘劇、桂劇、滇劇、秦腔、河北梆子等劇種都有《焚綿山》劇目上演。

探秘清明節

《焚綿山》

《焚綿山》的故事在漫長的流傳和演化過程中,不但產生了以綿山為背景的綿山文化,而且長久以來,久久揮之不去的,是當地人們對介子推忠義精神的認同和膜拜。而因寒食、清明產生的民俗活動,歷代不一,各地有異。

探秘清明節

萬榮當地祭奠介子推的民俗活

探秘清明節

“子推蒸糕”

山西介休綿山一帶有冷食“子推蒸餅”和“蛇盤兔”。

山西萬榮縣至今還保留寒食節蒸“子推饃”的習俗。

探秘清明節

介休一帶的“子推饃”

當我們在山西萬榮縣的村間拍攝時,見到那裡至今還保留著寒食節蒸“子推饃”的習俗。我走進了一家民居,看到兩個老太太正在灶前忙碌,屋子裡瀰漫著陣陣面香。老太太們一邊忙著燒火一邊跟我聊天,她們說每到陰曆的三月初,幾乎每家每戶都要忙著做“子推饃”和“蛇盤兔”。我問為什麼時,兩個老太太不約而同露出空洞無牙的嘴巴說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探秘清明節

萬榮民間的“子推饃”

正說間,“子推饃”出鍋了,伴著生騰的熱氣,一屜齊整別樣的麵食展現在我面前:淡白的面饃上飾有色彩豔麗的面花,我注意到花蕾內竟有黑豆作為點綴,自是別有一番趣味。

探秘清明節

“蛇盤兔”

正這時,一箇中年婦女興沖沖地從門外走進來,中年婦女平端著一個案板,上面坐落著幾個大號的饃,朋友告訴我這就是“蛇盤兔”:面饃上除去配有面花之外,立著幾個雞蛋,另有特意捏成的彩色的蛇形面段纏繞其上,栩栩如生。

看得出,此時正值農閒之際,而做一兩個傳統麵食祭奠忠孝義士介子推便是這些淳樸的當地人最大的精神需求。

探秘清明節

介休洪山一帶的清明節慶

探秘清明節

介休綿山上的清明節慶

介休洪山一帶每年農曆三月初都要舉行盛大活動,屆時,紅男綠女,歌舞翩翩,熱鬧一時。

探秘清明節

介休綿山上的清明節俗

其他由不同年代而形成的各種民間習俗還有踏青、踢球、植樹、打鞦韆、門前插柳、掃墓栽柳、鬥雞、撲蝶、放風箏、賽龍舟等等。

結語

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文化,一種文化每每總需要有一個或是幾個風流人物來詮釋,來明證。

探秘清明節

介休綿山

因介子推而誕生了寒食節、清明節,因寒食節、清明節而見證了一段歷史,因這段歷史而形成了一種綿延的香火,雖不鼎盛但還是在深山古剎、粗鄙的瓦舍間、淳樸的布衣群中形影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