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情——老屋場的回憶


故鄉情——老屋場的回憶

好久沒回老家了,一是駐村在外,二是父親已隨弟弟搬遷至安置小區。

今天(2020年1月18日)農曆臘月二十四日,是傳統的小年節,按照土家習俗,要去給已故的長輩上墳。早上,我便帶著兒子回到了我的老家——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綠蔥坡香家埡村(小地名董家堡)。

我們一路賞著美麗的雪景,不知不覺就到了老家。

故鄉情——老屋場的回憶

可是,眼前除了幾間圈舍外,其餘的已是白茫茫的一片雪花覆蓋著的平地了,之前的一排土木結構房屋已不見了蹤影,公路邊擺滿了不中用的一些木材,應該就是從原來老屋上拆下來的,在這之前一個月左右,聽父親說過老屋拆出了,我一直都有過想回去看一看的打算,畢竟那是生我養我的地方。

一晃在那些房子裡已經度過了四十幾個春秋,哪怕參加工作後,只是逢年過節回到老屋小棲幾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久久的站立在那裡,和兒子講起了我們兒時的記憶。

自我記事起,這裡就是一大排房子,其中有兩間是全部用木質搭建而成的,那是榨坊,旁邊還有四間土木結構的房屋,那是我們的住房。

說起榨坊,也許現在有很多人都不曾見過,就是用來榨油的房子,包括菜籽油,漆子油,桐子油,以前科技還不算髮達,吃的菜籽油,漆油都是用木榨(也叫土榨)榨出來的 ,那個時候,在我們大隊,開榨坊不多就我們八、九兩個生產小隊合建在我家的一個榨坊,一到油菜籽,漆子成熟季節,我們這可熱鬧了,臨近的幾個生產小隊的都要來這裡榨油。

由於那個年代,用來餵豬的糧食少之又少,多半都是以植物油為主,尤其是漆油炒洋芋幾乎是主食。

那個時候,父親多半時間都是以榨油為主業,但根本就掙不了什麼工錢,都是別人送來油菜籽或柒籽來榨油,我父親就當上榨油師傅,最後以分成的方式分點菜籽油、漆子油。

每到年底了,一些家裡沒有種植油菜籽的農戶或山上沒有漆樹的農戶就來我家裡買油,也是那個時候,才能多少換點活錢。

一到榨油的季節,我最喜歡的就是趕磏(完全用石頭砌成的圓形磏槽,用木料做成個三角形的支架,安上兩個大大的石滾,套上牛在前面拉,人就坐在支架上使喚,這就叫趕磏),只要我在家裡,父親都會帶著我坐在支架上,手裡拿著使牛條,一圈又一圈的壓著石槽裡炒過了的菜籽或漆子, 直到壓成粉末狀才算完成這道工序,然後就將這些粉末放在大木甑裡蒸透來大氣,再用稻草包住放在木圈桶(上下無底,只有一個圍圈),然後要用腳上去使勁的踩(也叫踩餅,每次看到父親上去踩的時候都還在冒著熱氣。

聽父親說,就是要趁著熱氣騰騰的時候踩,才能踩得更緊,踩好之後就取下木圈,再套上兩根鐵環,這道工序完成之後,就將這樣踩好的餅放到木榨裡,再加上厚厚的木屑,一塊一塊的加(也叫做打榨)。一直要加到緊密無縫為止(要注意最後一塊木屑要比其他的長,也要結實),這些工序結束了,最後就是出油了。

要真正榨出油來,說起來簡單,一個人還很難做完這個活,一般最低就是兩到三個人,用撞杆不停的往加的最後一塊木屑上撞,撞鬆了再加木屑,這樣越加越緊,才能起到擠壓的作用,漸漸地,只見一滴一滴的油流出來了,這時,拉撞杆的幾個人也是汗流浹背了,因為父親長期幹這個活,大家都叫他師傅,所以,每次拉撞杆時也都是他在前面抱頭子,這就是整個榨油的過程。

嗨,一到榨油結束,這裡就是我們小孩子的天下了,那就是借用栓撞杆的繩子盪鞦韆,可好玩囉!記得那時候,跟前的小孩子和親戚家的孩子都喜歡在這裡玩。

這個行業大慨搞了好幾年,後來隨著老百姓日子越來越好過,自己喂的豬也越來越壯,加之機械化榨油的興起,手工土榨坊已不再受親睞了,這間榨坊也就滿滿的歇了下來。

後來,因為落實責任制,八、九兩個生產隊將這個榨坊賣掉了。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們姐弟三姊妹都陸續上了學,家裡負擔也越來越重,父親在外打了幾年工,收入也不是很景氣,回來之後,父親便又想到了燒瓦,這間榨坊地基又排上了新的用場,剛好房子前面有道高坎,順勢打了個土窯,請來了瓦匠師傅幹起了燒瓦的活路。

那時我正在讀小學,每天放學回來都要幫忙幹活,尤其是遇到下雨天,可忙壞了人,要收瓦胚子,時間長了,我也學會了做瓦胚子,燒好一窯瓦大約要三天三夜,都是用木柴,如果說沒得好的山林可幹不了這個事,幸虧那個時候,我家的山林幾乎是全村最大的山林,因為在當時,全村還沒有幾棟平房,大多都是土牆屋,家裡條件稍微好點的都要蓋上青瓦,否則都是樹皮,木瓦甚至石板。這個事雖然人很辛苦,但每年需要瓦的人也多,總算或多或少掙得了些錢供我們三姊妹讀書。

這個事連續做了三年,因為做瓦要用牛糟泥,加之我家那頭牛已歲數很大,以前榨油也是這頭牛,所以父親再也不忍心使用這頭牛了,燒瓦也就歇業了。

這都是發生在兩間木屋裡的故事,我都參與過,也為我們的生計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所以,我記憶猶新。

大慨是在2000年左右吧,因老木屋年久失修,一些木柱慢慢的腐朽了,我弟弟便乾脆拆出了,在原地修起了幾間豬舍,這也是現在唯一還留存在那裡的幾間房子。和兒子站在老屋場講完了這兩個故事,我們便冒著風雪給已故的爺爺、奶奶和母親上墳去了。

故鄉情——老屋場的回憶

墳上完了,我給兒子說,這才是真正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哪怕現在變成了耕地,但我們的故土還在,我們的祖先還在這裡,所以每年遇到傳統節日,我們還得回這裡,哪怕給已故的長輩燒幾張紙,燃幾柱香,也要體現出後備對長輩的懷念之情。

作者系湖北省巴東縣食品藥品監督局幹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