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東西被搶,為什麼一定要幫他拿回來?

孩子東西被搶,為什麼一定要幫他拿回來?

閨蜜跟我講過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發生在她家毛毛剛3歲多點兒的時候。

那天,她家奶奶帶著毛毛在小區裡玩兒。

在一棵樹下,毛毛撿到一根樹枝,上頭綴滿了有些枯黃的小花。

正當毛毛陶醉地欣賞自己的新收穫時,一個同齡小女孩走過來,一把奪走他手裡的樹枝。

毛毛要咧嘴哭,奶奶立刻安慰:沒事沒事,就是一根枯樹叉兒,XX姐姐拿過去玩一下,大方點兒啊!

沒錯,閨蜜家跟小女孩家認識。奶奶礙於情面,同時也覺得一根樹枝的確太微不足道,於是忙著安慰孫子,去地上重新又撿了一把樹枝。

然而看著奶奶手裡的成果,毛毛都搖頭。毛毛的眼睛,死死盯住女孩的手。

女孩媽媽開始批評女孩:快還給弟弟,你這樣不乖啊!

女孩不聽。不僅不聽,她還一本正經地對毛毛說:你別難過了,我就玩一下,好朋友要分享啊!

這話一出口,旁邊的大人都聽樂了,甚至還有人誇這個孩子聰明。

就在這時,閨蜜從外頭回來,正看到自己兒子一臉委屈。瞭解情況後,閨蜜二話沒說,就微笑著從女孩手裡拿回了那根樹枝,說:寶貝,這是弟弟的東西,不是你的。

女孩先是一愣,然後哇地大哭起來。女孩媽媽面露怨色,手忙腳亂地去哄孩子。旁邊的一眾人看傻了眼,都不說話了。

孩子奶奶有些尷尬,責怪自己兒媳:你這麼大人了怎麼還這麼不懂事?

閨蜜忍著一肚子火,似乎是對那女孩媽媽說話,也似乎是對身邊看熱鬧的一眾人說:

對不住啊XX(女孩名字)媽媽,我只是想讓孩子們明白,該是誰的東西,就是誰的,這是個基本法則。如果誰力氣大東西就歸誰,誰弱小誰活該,那這個世界不就黑白顛倒啦?

然後就帶著兒子揚長而去。

孩子東西被搶,為什麼一定要幫他拿回來?

後來,閨蜜跟我說:那女孩媽媽如今遇見我了基本都繞道走,可是那又怎樣呢?我則聽得哈哈笑,對她著實佩服得緊。

我們都覺得,孩子還小,一根枯樹枝這樣的東西,實在太微不足道。我相信,很多父母會像毛毛奶奶一樣去打圓場。

然而,對孩子來說,對方搶走了我的樹枝,跟搶走了我的玩具,破壞了我心愛的寶貝,甚至隨意入侵我的界限,踐踏我的權利,從本質上說是一樣的。

當大人輕描淡寫地說出“沒事沒事”,對孩子到底意味著什麼?

這其實是在跟孩子說:你這根本不算事,你不該這麼難受,你難受只說明你太小氣了。簡言之,你生氣是不合理的。說到底,這是在教孩子:被侵犯時,你得忍著。

這是人為製造的權利的不平等。

總是這樣被對待的孩子,他們很容易在人際衝突中失去反擊的勇氣。

孩子東西被搶,為什麼一定要幫他拿回來?

所以,如果孩子的東西被搶了,我們到底該怎麼辦?答案當然是幫孩子要回來。

① 物歸原主,首先可以教會搶東西的孩子:

誰的東西歸誰,這是人際關係中最起碼的界限。

一個小孩子搶別人東西,乍一看是無關緊要。比如閨蜜兒子遇到的那個小女孩,伶牙俐齒的似乎還挺可愛。但如果長大了這個孩子再搶別人的東西,仍然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事情就不會再可愛了。

這樣的孩子若習慣了被滿足,就很難承受被拒絕,也容易因為不懂尊重別人的界限,而遭遇人際關係困境。

需要提醒的是,對待搶東西的小孩,大人的干預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上。

3-5歲孩子,如果你覺得他做得不對,你一定要幫他從行為上去恢復到對的狀態,而不是僅僅告訴他,他不對。

這個年齡,孩子的理解能力很有限,一句兩句輕描淡寫的語言說教很難奏效。

② 物歸原主,更能教會被搶東西的孩子:

我們其實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很好地保護我們自己的權益。

孩子東西被搶,為什麼一定要幫他拿回來?

哪怕是在多子女家庭,該是哪個孩子的東西,就歸哪個。

如果家裡老二太小,哭鬧著想玩老大的玩具老大卻不肯,最好的辦法不是教訓老大,逼他分享、出讓自己的界限,而是抱走小的,轉移小寶的注意力。

知道一直要求孩子忍讓,最要命的後果是什麼嗎?是一旦遇上校園霸凌,他們基本就沒跑了。

從這個角度說,父母通過言行親自告訴孩子:你不必退讓,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一個孩子在父母的權威強壓之下,早早習慣了隱忍和服從,甚至討好,那麼當他遭遇霸凌之時,他的概念裡是沒有“反抗”二字的。甚至連求助可能都不會有。

他會下意識地認定:表達是沒有用的,反抗也是沒有用的,我只能默默承受。

若一個孩子總被校園霸凌者“欺負”卻無力回擊,那麼很可能他已經在自己的家裡,被自己最親的人,“欺負”過百次千次了。

孩子東西被搶,為什麼一定要幫他拿回來?

無論是任由孩子東西被搶而不作為的父母,還是默許孩子搶東西的父母,其實都犯了一個相同的錯,那就是界限模糊。

父母界限模糊,孩子沒法真正過得自在。

有界限的家庭,才能真正養出懂得保護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知道分寸的孩子。

孩子東西被搶,為什麼一定要幫他拿回來?

如何為孩子營造有界限的家庭氛圍?我們的建議如下:

不強迫孩子分享。

不隨意處置孩子的所有物。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需要,尤其允許孩子說“不”。

接納孩子的壞脾氣,不害怕孩子的負面情緒和感受。

孩子的事,儘量交還給孩子。同時,要保有父母自己的底線;不因為愛的緣故,一味服從/溺愛孩子。

上述最後一點最重要,也最難做到。因為難,才更要我們去努力。

只有我們尊重和珍視了孩子的需要,孩子走上社會,才有能力對糟糕的、壞的事情說不;他才懂得珍視自己,以及自己的需要,也才真正不懼怕;不討好,不卑不亢,真正活出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