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本中的謎語詩,全篇無一“風”字卻處處是風,20字包羅萬象

我的印象中,唐代專門寫風的詩歌是很少的,大多數還是利用風的功能性和襯托性,突出自己所要描寫事物的一些特性,如“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是用風突出堅韌;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用風突出靜謐;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用風來凸顯悲涼。

真正將風當成自己詩歌主題的幾乎沒有,因為風本身的特性,直接描寫它也並不容易,而歷史上總有些奇人,注意到別人注意不到的,寫出別人心中有筆下無的句子。

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一首以風為題目的詩,在讀詩之前,先來了解一下創作者的身份。


小學課本中的謎語詩,全篇無一“風”字卻處處是風,20字包羅萬象


李嶠是初唐盛唐之間的一位詩人,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

他還是詩人中為數不多的仕途通達的一位,在武后、中宗時到達權力的巔峰時期,屢居相位,封趙國公,最後在玄宗位上,位終廬州別駕。

權力的巔峰期基本也是他文學影響力的巔峰期,同時期的著名文學家都已經逝去,活到70歲的李嶠自然而然就成為了那個時代大師。又因為自己身居相位,對當時文壇的影響更大,他的詩歌對於唐代詩歌的發展方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而關於他的詩歌,大多數人應該只知道他最著名的一首詩,這首詩被選入了小學課本,是小學必背70首詩詞之一,足可見它的藝術水平和影響力之高,不知道早已告別校園或是還在上學的你,還能不能背過呢?


小學課本中的謎語詩,全篇無一“風”字卻處處是風,20字包羅萬象


唐代: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作為如今給小孩子讀的詩,這首《風》可謂是正合適,通篇只有20個字,完全沒有稍難一點的字或者生僻字,表意也清晰曉暢,讀來朗朗上口。

能夠解落秋天樹上的葉子,讓它們從原本的位置飄到地上,化作明年樹木生長的肥料;也能夠喚醒二月份初生的花朵,綻放開好看的笑臉來迎接春天。

風力有強有弱,有時遇到大風,又是另外一番場景。吹過江面,掀起千尺高的滔天巨浪,洶湧澎湃;吹過竹林,吹斜萬根直立的竹子,風聲料峭。


小學課本中的謎語詩,全篇無一“風”字卻處處是風,20字包羅萬象


內容很簡單,但是詩人對這20個字是做了精心的佈置的,分別描述了不同季節,不同強度,也有著不同功能的風,可以說言簡意賅,把握到了風的多變性和核心特點。

第一句寫的是秋風與春風,性質上都比較溫和,詩人巧妙的將他們與時令特徵結合起來,賦予風一種人格化的特徵。

什麼樣的人格呢?詩人用句子的第一個字提醒了我們,平時我們形容落葉很少用解這個動詞,這個詞用在落葉身上,似乎過於溫柔了,想象秋風用帶著熱度的手,輕柔地解開落葉與母樹的牽掛,是否讓人覺得很溫暖呢?

第二短句的能字也是如此,能開而並非催開之類的話語,給人一種輕柔地喚醒的想象。這兩句綜合在一起,詩的開篇有如春風拂面,秋風送爽。


小學課本中的謎語詩,全篇無一“風”字卻處處是風,20字包羅萬象


到了下一句,詩的風格開始發生轉變,由輕柔之風轉向了強勁之風,,用千和萬這兩個數詞,將呼嘯席捲的風勢描繪的淋漓盡致。

在結構巧妙的同時,句子之內的對仗也是本詩一個很大特色,一般格律詩是不用全文對仗的,本詩的兩個句子卻全部對仗的極為工整,這樣既方便文學水平不高的讀者依靠上下文理解文意,又天然的帶出一種韻文的美感,能夠讓小孩子甚至大人在不斷的接觸中感受漢字的魅力,積累對韻文之美的欣賞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