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務輸出是怎樣實現減貧的?——甘肅禮縣的探索

勞務輸出是怎樣實現減貧的?——甘肅禮縣的探索

勞務輸出是怎樣實現減貧的?——甘肅禮縣的探索

一、摘 要

隨著改革開放步代的加快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勞務輸出已成為當代社會的一種獨特的經濟現象。它既隨市場經濟應運而生,又與市場經濟的發展彼此作用,相互促進。在一定意義上,已成為貧困地區人民走出貧困的一條有效途徑。近年來,甘肅省禮縣縣委、縣政府不失時機地做出了“立足資源優勢,開發勞務產業”和“工業強縣,勞務富民”的戰略決策,以“減少土地壓力和人口壓力”為出發點,把勞務輸轉作為加快扶貧開發、解決“三農”問題的最大產業和最大項目來抓。通過政府推動、能人帶動、技能培訓、基地建設等措施,將勞務輸出由苦力型向技能型、由分散短期輸出向有組織長期穩定輸出轉變。為此,禮縣與北京、天津、廣東等地建立了長期勞務合作關係,組建省外勞務基地20個,打造了“禮賢妹”“禮賢家政大嫂”等全國知名勞務品牌,實現了勞務輸出由西部地區向東南沿海的輸出,使禮縣由“勞務大縣”實現了向“勞務強縣”的跨越。通過勞務扶貧授人以“漁”,組織有計劃、有組織地培訓、轉移勞動力,這已經成為區域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是新階段扶貧開發的一項戰略性措施,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

二、背 景

禮縣隸屬於甘肅省隴南市,地處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北部 。全縣人口52.10萬人(2010年),下轄10鎮19鄉,568個行政村。全縣幅員面積4299.92平方公里,境內地形複雜,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巒重疊,坡陡谷深,山地面積大,佔全縣總面積的91%。自然條件惡劣,農業基礎脆弱,生產率低下,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群眾生活困難,是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欠發達的傳統農業大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作為甘肅省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貧困面最大的縣區之一,截止2010年,禮縣的總人口達到 53.54萬人,其中農村人口 48.42萬人,佔總人口的90.4%;農村勞動力26萬,其中富餘勞動力13萬多人。全縣有扶貧重點村454個,佔行政村總數的近80%,按照國家新確定的人均收入低於2300元貧困標準線,全縣有貧困人口 39.15萬人,貧困面高達81%,整體性貧困、收入性貧困、生態性貧困特徵十分明顯。禮縣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分佈在西北與西南部的“下四區”,涉及16鄉鎮20.45萬人,有扶貧工作重點村226個,佔全縣扶貧重點村的近50%。該區域地處偏僻、地形地貌複雜,山大溝深,人口居住分散,村民主要依靠水窖中的雨雪水解決飲水困難。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乾旱、暴雨、冰霍、霜凍等自然災害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極其弱。在“5.12”特大地震和“8.12"特大暴洪災害中,該地區絕大部分群眾因災返貧,幾乎迴歸到“食不果腹、衣不遮體、房不避風雨”的絕對困境。2011年是禮縣自然災害相對較少的年份,但乾旱、暴雨、冰雹、泥石流等災害仍造成全縣29.88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2.06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達1.26億。

據統計,2001年至2012年,全縣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38.57億元,實施各類扶貧項目1411項,減少貧困人口20.35萬人,目前仍有貧困人口20.88萬人,貧困面仍達44.24%。農民多、土地少、勞動力資源過剩是無法迴避的縣情。為此,禮縣以“減少土地壓力和人口壓力”為出發點,把勞務輸轉作為加快扶貧開發、解決“三農”問題的最大產業和最大項目來抓。

禮縣能夠通過勞務輸出來實現就業減貧有如下三個條件:

(1)人多地少,生存艱難,使勞務輸出和移民成為脫貧致富的必然選擇

禮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縣和人口大縣、財政窮縣、工業弱縣,是國務院確定的扶貧開發的重點縣之一。禮縣境內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自然條件嚴酷,農業基礎脆弱,人口多,底子薄,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加之工業企業少,吸納勞動力資源的空間狹小,部分地方人地矛盾較為突出,大批勞動力資源閒置。因此,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合理流轉,就成為在新形勢下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要求,同時也為開展勞務輸轉,進行異地移民、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可能性、現實性和必然性。

(2)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的熱情異常高漲

多年來,艱苦環境裡的艱難生活,培養了他們能吃苦,不怕累,不怕難,敢於創業的精神,同時,長期的艱苦生活,使他們渴望儘快脫貧的願望也更加強烈,過去在人們頭腦裡留存的“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土窩”的傳統觀念也已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得到了徹底轉變。所有這些,使他們能夠從內心深處真正確立異地創業、異地致富的堅強決心。

(3)多年的勞務輸出和移民工作,已發展了一批固定行業和就業區域

蘭州、河南、內蒙、陝西的建築業、山西的礦山採掘業、京津地區的家政服務業、新疆、省內河西地區的農業生產和開發等,都較多地容納了禮縣人力資源,並在這些地方和行業享有一定的聲譽,創立了品牌,這不僅為進一步接納禮縣的勞務人員和移民拓展了新的道路,同時進一步激發了禮縣的勞務人員和移民走異地致富的決心,並形成良性巡環,使勞務輸出和移民的路子越走越寬廣。

三、項 目 實 施

(一)禮縣縣政府的主要做法

禮縣縣政府科學確立“開發資源優勢,發展勞務產業”的雙向發展理念,把勞務輸轉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骨幹產業,加快扶貧開發的第一工程,按照“走出一個人,掙回一筆錢,養活一家人,帶動一方經濟”的勞務工作思路,大力扶持引導廣大農民“走出家門闖天下”,積極實施勞務輸轉培訓“陽光工程”,激活了農村經濟,拓寬了增收渠道,勞務收入實現連年遞增,勞務產業呈現出迅猛發展的良好勢頭。

1. 構建平臺,層層服務解民憂

禮縣不斷探索勞務輸出管理途徑,加強對勞務工作的宏觀管理,先後建立了覆蓋全縣的勞務工作組織網絡。成立了縣人民政府勞務工作辦公室,在各鄉鎮建立了勞務工作站,並配備了專職的勞務專幹。在每個行政村建立了勞務工作聯絡點,同時在全縣勞務工較集中的地區或優勢行業確定了輸入地聯絡員。在主要輸入地建立了勞務工作駐外機構,專門開展跟蹤服務與勞務工維權工作。並先後成立了多個勞務輸出行業協會,設立了“禮縣勞務工服務大廳”,實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為勞務輸出人員隨時辦理有關證件、提供諮詢、協調有關部門解決勞務工的具體問題,讓農民工在具體服務中感受到政府的扶貧決心和組織為民辦實事的真情實意。

2. 激發熱情,共譜勞務致富曲

禮縣針對部分農民思想上存在的“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步難”、“寧可吃苦受窮、不願外出致富”等落後觀念,始終把宣傳引導作為開展勞務輸出的突破口,積極營造宣傳大氛圍。按照分塊負責的方法,在全縣交通沿線,製作大型固定宣傳牌,在鄉、村、組書寫固定宣傳標語,縣勞務、移民部門組織宣講團,深入村、組、戶大力宣傳。縣勞務辦還譜寫製作了《禮縣勞務三部曲》,傳唱於各種活動場所和群眾之間,形成了全縣上下同唱一首勞務歌,共譜勞務發家曲的濃厚氛圍。同時,縣委、縣政通過評選全縣“十大勞務狀元”、“十佳家政服務員”、“百名勞務經濟帶頭人”等活動,大張旗鼓的表彰獎勵和廣泛宣傳。通過典型帶動,調動了廣大農民工的務工熱情,促進了務工產業的迅速發展。

3. 開闢基地,實現勞務移民

按照“鞏固老基地,建立新市場”的勞務移民工作思路,不斷開拓地域相對集中、用工需求量大、生活條件好、工資待遇高的勞務移民基地,先後開闢建立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青島、福建、新疆、甘肅河西走廊等勞務移民基地20餘處。僅2010年,該縣向北京、天津、深圳等地輸送的820名工業移民,年創收達1600多萬元,有600多人和當地用工單位建立了穩定的勞務合作關係,簽訂了長期工作協議。據統計,2008年以來,全縣已有1200戶農民實現了“勞務移民”,在北京、天津、深圳等大城市安家落戶,上萬人靠勞務移民“挪活”了命運,過上了富裕幸福生活。

劳务输出是怎样实现减贫的?——甘肃礼县的探索

禮縣赴京打工崗前培訓

4. 訂單培訓,打造勞務品牌

勞動者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就業機會和勞務收入的多少。針對全縣低素質勞動力比重較大的現狀,該縣多形式、多渠道、大規模地開展了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在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多方籌措資金,建成了與職校“一套機構、兩塊牌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縣勞動力轉移培訓中心。開設了家政服務、客房服務、餐廳服務、保安、建築、縫紉、微機操作、烹飪技術等10多個專業,根據勞務基地的用工類型,有計劃的對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 截止2010年底,全縣累計舉辦農機駕駛與維修、農村動物防疫、家政服務、保安、建築等培訓班63期,培訓農村剩餘勞動力7883人,轉移農民工7794人,實現了農民工外出就業從“苦力型”向“智力型”的轉變,先後創出了“禮賢妹”、“禮賢大嫂”、“禮賢裝修匠”、“禮縣架子工”等勞務知名品牌。

通過以上措施,走出了適合禮縣實際的八條勞務輸轉的路子,即:(1)加強領導,健全服務體系,組織化輸轉的路子;(2)大力培訓和培育高素質勞動者,高素質輸轉的路子;(3)擴大基地,開拓市場,規模化輸轉的路子;(4)發揮優勢,產業化輸轉的路子;(5)加強管理,強化服務,有序化輸轉的路子;(6)支持返鄉創業,興辦經濟實體,離土不離鄉就地輸轉的路子;(7)加快小城鎮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離土不離縣就地輸轉的路子;(8)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以結構調整促進輸轉的路子。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措施,加快了全縣勞務輸轉的步伐,真正使勞務經濟成為農民群眾增收的支柱性產業。

(二)相關政府部門的主要做法

調動全社會力量,為勞務工創造寬鬆的輸出環境。縣勞動社會保障局 定期依法整頓勞務市場秩序,打擊非法中介機構和帶有欺騙性、敲詐性的招工 行為,積極維護勞務工合法權益。縣婦聯設立了禮縣婦女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和 婦女兒童維權中心,專門從事婦女勞務輸出工作。縣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 社開展了為勞務工發放小額低息貸款業務;縣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為外出務 工人員免費提供辦證服務;縣郵政局和鄉鎮郵政所設立了勞務工專櫃,勞務工 匯寄的款物隨到隨取;縣戶籍管理部門,開通了勞務工綠色窗口,優先提供服 務;縣交通運管部門每年在勞務工返鄉和外出高峰期,組織增開勞務工專車, 實行接送服務。各部門共同參與,為勞務工營造了良好的社會大環境。

(三)勞務中介組織的發展

為了拓寬勞務輸出渠道,禮縣大力鼓勵和發展合法的勞務輸出機構。在發展壯大勞動保障部門設立的中介機構的同時,支持個人開辦中介機構,發展“勞務經紀人”,對勞務中介機構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扶持培育政策,促進了勞務輸出機構的發育壯大。據統計,禮縣現有合法中介機構22個,勞務經紀人240多人,初步形成了以勞動保障部門公共職介機構為主體,非勞動部門職介機構為補充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體系,為勞務輸出提供了載體,創造了條件。同時,禮縣相繼成立了建築業、家政服務業、採礦業、建材業、加工業、運輸業等 6 個勞務輸出行業協會,實現政府組織與群眾的直接聯繫。

四、成 效

勞務產業的迅速崛起,勞務經濟的蓬勃發展,不僅極大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較快增長,而且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諸多方面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1. 拓寬了增收渠道,實現了收入多元化

對於禮縣廣大農民來說,依靠現有的土地資源來增加收入的潛力十分有限,依靠農產品價格上漲因素來增加收入的空間十分有限,依靠政策因素來增加收入的幅度也是十分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勞務輸出已成為現階段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現實選擇。近年來,全縣農民人均勞務收入不斷增加,從1994年的738元,增加到2005年的2493元;人均勞務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大,從1994 年的15.63%增加到38.69%。

2. 促進了農業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

勞務輸出不僅解決了外出務工者自身的生活問題,而且帶來了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配置,優化了農村勞動力分佈結構,直接提高了農村勞動生產率。外出務工收入的一部分投入農業,從而有效擴大了農業再生產。大量農民外出務工,極大地緩解了人地矛盾。如以禮縣每年勞務輸出9萬人計,按現有人均耕地佔有量計算,相當於新增耕地18萬多畝。勞務輸出還直接促進了土地流轉機制的形成,使一部分土地向種植、養殖業能人集中,為集約經營、規模經營,現代化農業機械的應用和先進技術的推廣創造了條件,並進而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快了農業現代化步伐。禮縣每年近十萬多農村勞動力流出流入,自然地帶動了交通運輸、餐飲、住宿、商貿流通等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勞務輸出成了拉動城鄉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3. 提升了生活水平,改變了農村面貌

群眾外出務工不僅增加了收入,而且開闊了眼界,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技能,增強了本領,轉變了觀念,接受了城市現代文明的洗禮與薰陶,其生活行為習慣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據調查,近三年以來,禮縣農村新修建的住房80%的來自於勞務收入,新添置的家電和傢俱 90%來自勞務收入。不少人依靠勞務收入徹底改變了家庭生活條件,從而帶動了整個農村落後面貌的改變,而且在返鄉休假期間,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促進了鄉風文明,縮小了城鄉差距,為和諧社會構建和新農村建設做出了最直接的貢獻。馬河鄉陽坡村勞務能人劉寧寧,長年帶領100多名群眾在新疆從事建築業。2005年春節期間,捐資6000 元,購置了籃球架一副,並贊助舉辦了周邊18 個村群眾參加的籃球賽。中壩鄉崖後村石山組不通公路,該村務工人員石根生投入資金 1.2 萬元動員全村群眾修通了5.5公里的通村公路,這條路被群眾譽稱為“勞務大道”。

4. 造就了能人大戶,反哺了家鄉建設

大部分在外務工緻富人員,通過勞務輸出積累了資本,提高了經營管理能力,或帶回資金技術返鄉創辦實業,投資社會公益事業,或引進建設項目,反哺了家鄉經濟建設。據統計,2000 年以來禮縣勞務工引進建設資金1100多萬元,創辦企業50 多戶,為農村勞動力創造就業崗位1200多個,走出了一條良性循環的路子。

五、經 驗 與 啟 示

禮縣緊緊圍繞“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勞務輸出十六字方針,立足縣情、著眼全局,確定了“內抓特色產業,外抓勞務移民”的扶貧開發路子,以“管理科學化,服務配套化,手段現代化,運行高效化”為目標,按照“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原則,建立起了勞務輸出長效機制,有效促進了勞務產業的發展壯大。

1. 建立組織網絡

(1)組建了縣人民政府勞務工作辦公室,專門從事全縣勞動力的技能培訓、 組織輸轉和管理服務工作;(2)在全縣 29 個鄉鎮建立了勞務工作站,在 568 個行政村建立了勞務工作聯絡站,將網絡覆蓋面拓展到了村一級;(3)在2607 個村民小組及社會各界確定了3800 多名輸出地聯絡員,同時在禮縣勞務工較集中的地區或優勢行業確定了 460 多名輸入地聯絡員。截止目前禮縣勞務輸出聯絡員達到4260 人;(4)在北京、新疆、省內河西地區建立了勞務工作駐外機構,專門開展跟蹤服務與勞務工維權工作;(5)成立了建築業、家政服務業、採礦業、建材業、加工業、運輸業等 6 個勞務輸出行業協會,實現政府組織與群眾的直接聯繫。通過以上措施,從而形成了縣、鄉、村、組、戶五級互動直通的工作網絡和多輪驅動的組織體系。

2. 建立輸出基地

(1)對全縣勞務工就業區域及行業進行了摸底,確定了重點,並通過主動走出去洽談,建立起了長期合作關係;(2)有意識引導分散輸出的勞務工向重點行業和區域集中,擴大規模,搶佔市場,形成規模效應。在新基地創建上,依託“訂單勞務”來對供求雙方準確定位,並按市場運作的方式,逐步發展。

劳务输出是怎样实现减贫的?——甘肃礼县的探索

禮縣與天水市保安公司勞務合作簽字儀式

3. 培育中介組織

為了拓寬勞務輸出渠道,禮縣大力鼓勵和發展合法的勞務輸出機構。在發展壯大勞動保障部門設立的中介機構的同時,支持個人開辦中介機構,發展“勞務經紀人”隊伍,對勞務中介機構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扶持培育政策,促進了勞務輸出機構的發育壯大。據統計,禮縣現有合法中介機構22個,勞務經紀人240多人,初步形成了以勞動保障部門公共職介機構為主體、非勞動部門職介機構為補充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體系,為勞務輸出提供了載體,創造了條件。

4. 打造勞務品牌

當前,勞務輸出已進入品牌經營時代,勞務市場的競爭就是勞務品牌的競爭,誰能搶先一步形成自己的品牌,誰就能在勞務市場中搶佔先機。通過多年努力,禮縣已打造出了家政服務員、建築工、採礦工等多個知名品牌。一方面禮縣從提高勞動力素質入手,在加強技能培訓的同時,強化政府引導,形成了一定輸出規模,創造了品牌形成的基礎和前提。單個勞動力無論有多大本領,多麼受業主歡迎,也不會形成品牌。另一方面加大向外宣傳和對品牌的推介,展示了自己的優勢,最終佔領了市場,鞏固了市場,拓展了市場。

注:本文摘選自“南南合作減貧案例庫”。(http://south.iprcc.org/#/casestudies/caseDetailsid=377&fid=230)

劳务输出是怎样实现减贫的?——甘肃礼县的探索劳务输出是怎样实现减贫的?——甘肃礼县的探索
劳务输出是怎样实现减贫的?——甘肃礼县的探索

關注我

劳务输出是怎样实现减贫的?——甘肃礼县的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