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困难,为什么中国不直接“撒钱”?看看具体情况吧。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伤害,多国政府的纾困措施中,政府直接给民众“派钱”成为了重要一项举措,均创下各国“历史上首次”的记录。相比之下,作为疫情风暴一度的重心,中国政府并未公布任何“直接撒钱”的政策,也引发了一些中国民众的呼吁。为什么中国政府不直接“撒钱”?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

先看一下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已经宣布了“直接撒钱”的措施。

经济困难,为什么中国不直接“撒钱”?看看具体情况吧。


美国:美国参议院于当地时间3月25日连夜投票通过2万亿美元规模的第三轮紧急经济救助计划,这将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救助计划。该法案显示,根据申报者2019年的纳税申报单和2018年的信息(如没有纳税申报单),将为年收入低于7.5万美元的成人每人发放1,200美元现金支票,每个儿童500美元;年收入高于7.5万美元,收入每多出100美元,支票金额减少5美元;年收入高于9.9万美元,不会获得现金支票。

加拿大:当地时间3月25日,加拿大联邦政府宣布,符合要求的申请人将每月获得政府发放的2,000加元支票,连续领4个月,共计8,000加元(1加元约合0.71美元),线上申请通道马上开启。方案面向的群体包括失业群体、生病群体、自我隔离的人,也包括在家照顾孩子的父母,以及因为公司运转不力领不到工资的群体。特鲁多表示,线上申请通道会尽快开启,所有加拿大人将在递交申请后的10天内收到这笔钱。

德国:当地时间3月23日,德国财政部宣布推出一项用于救助小企业和自由职业者的民生政策,计划总预算为500亿欧元(1欧元约合1.11美元)。方案包括,小企业主(1至5人就业的公司),个体户如艺术家、职业摄影师、护理员等,每月可得到9,000欧元的补贴,为期三个月; 5人至10人的公司可获15,000欧元的补贴,为期三个月。

英国:当地时间3月20日,英国财政大臣苏纳克(Rishi Sunak)发表演讲,宣布英国正在推出了一项“史无前例”的救助计划,直接为受疫情影响不能工作的英国民众发放薪酬。“这是我们历史上第一次,政府直接给民众发放薪资。”此次纾困方案有效时间从今年3月1日始,且至少执行3个月之久,英国的所有雇员都囊括在该计划的范围内。根据这一方案,英国政府将为受疫情影响而无法领到薪酬的人员支付80%的薪资,每月最高2,500英镑(1英镑约合1.24美元)。

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宣布,从3月31日起向大约650万人发放每人750澳元的一次性现金补助(1澳元约合0.61美元)。此次现金补助主要面向社会福利保障金领取群体,包括养老金领取者,失业津贴、残障补助金、照顾者津贴、青年津贴、退伍军人补助和家庭税务福利的受领人,都将获得这笔钱款。

日本:据日经新闻3月26日报道,日本政府或最早于5月向收入大幅减少的家庭直接发放现金。目前的方案为,将向符合条件的家庭发放20万至30万日元(1日元约合0.0093美元),还将通过发放折扣券和商品券来扶持营业额锐减的餐饮业和旅游业。

再加上本文开头所提及的韩国,目前世界上主要经济体都在通过“撒钱”的方式向因新冠疫情影响的国民进行救助。

经济困难,为什么中国不直接“撒钱”?看看具体情况吧。


中国政府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撒钱,受到疫情冲击严重的中国社会,也开始出现呼吁中国政府直接“撒钱”的呼声。

但是中国政府的选择明显不同,第一点不同是在中央层面,中国政府目前更多是通过减免税负,宣布特种国债等比较温和的中性方式去支持国民经济,而非“撒钱”那么暴力直接。第二点不同是地方政府层面,也是选择了“消费券”而非直接“现金”方式促进内部消费。

目前已有多个中国省份发放消费券。例如杭州政府消息,自3月27日杭州开放申领消费券以来,据杭州商务局统计,截至3月29日16时,已带动杭州市场消费4.53亿元人民币(1人民币约合0.14美元)。兑付政府补贴2,983万元,拉动效应达到15倍。杭州消费券线下实体店消费使用,满40元自动抵扣10元。

其实这种发消费券的方法,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时候,成都率先发放消费券,引发了其他城市的效仿。那一年消费券发放最多的城市是杭州,达到了8亿元,其中给困难家庭每户发放200元,给在校中小学生每人发放100元。效果非常显著。当时浙江省委政研室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消费券对经济的拉动效应达到1:1.3,是直接发放现金的2倍。尤其是对旅游业的促进,政府每发10元旅游消费券,就可以带动近300元的消费。

为什么中国政府没有“撒钱”?熟悉中国政经的观察人士给予了一下解读。

第一,“撒钱”作为激进的促销费工具,过于激进。尽管短期内能够“救急”,但是难以“救穷”,理念的不同导致各国选择路径因此不同。

当国家面临经济危机时,通常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加大基建投资和公共服务领域当国家,第二种是开着直升机撒钱,而第二种又包括“现金”和“消费券”两种基本方法。

相比西方国家选择的“直升机撒钱”模式,中国政府目前的应对选择是“加大基建投资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消费券”模式。

截至3月10日,中国大约有25个城市先后公布了投资计划,总投资额大约达到50万亿元人民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50万亿的数额虽然看起来很大,但它并不是今年的投资额度,而是未来5—10年的。

经济困难,为什么中国不直接“撒钱”?看看具体情况吧。


而“消费券”模式,不仅是浙江,南京、济南、宁波、辽宁等省市,也出台了和消费券有关的措施。

第二,没有直接撒钱,也侧面证明中国目前疫情已经相对“可控。相比正处于疫情高发期的欧美,中西方所处的“抗疫阶段”是不同的,也就决定经济纾困手段的不同。

第三,中西方民众储蓄状况有很大差异。3月30日中国经济作家吴晓波在一篇分析为何中国不“撒钱”的文章中分析,此次受疫情影响,美国的失业人口达到了328万,比此前的最高纪录还要超出5倍。更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家庭的银行储蓄率非常低,之前美联储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美国40%的家庭拿不出400美元的应急费用。

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借钱消费是一种常态。而中国人则比美国人要保守得多,10年前中国的储蓄率是50%,如今是45%,依旧是全球最高水平。所以政府如果给美国人民发钱,那么他转身就到超市购物了,但是如果给中国人发钱,中国人可能直接就把钱存到银行去了,并不能很好地促进消费。所以同样是撒钱,美国撒的是真金白银,而中国撒的是消费券。

还有第四个原因:就是目前中国政府正在面临比较严重的财政收入下滑的情况。虽然2月至今中国全国各级财政针对疫情累计下发财政资金近千亿元。

一方面,疫情造成的经济停滞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下滑,很多产业经济数据出现大幅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1至2月份,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其中餐饮收入下降43.1%,商品零售下降17.6%。;另一方面,抗疫、扶贫以及减税降费等政策都要求政府掏钱。在如此此消彼长的态势下,希望政府直接拿出“真金白银”撒钱并不现实。当然不排除中国政府在未来——例如传说中5月初有可能召开的全国两会前拿出更加直接的经济救助方案。

每个国家有其实际国情,以及疫情发展阶段的不同,都注定了每个国家的经济纾困政策是不同的。“直接撒钱”有其现实必要性,不必因此嘲笑欧美国家。

通过投资+消费券的中国方案虽然和风细雨,但也让民众有“不解渴”之感。毕竟因为近两个月的经济停滞,中国也存在大量生活一夜返贫的基层民众。在政府救济难以全覆盖的中国,如何对这些家庭和民众进行“直接帮扶”,是当务之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