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急診如何做強?華商報記者 馮強

救命急診如何做強?華商報記者 馮強/文

建設相對滯後 優秀人才難留住

醫生面臨“什麼都會什麼都不精”尷尬

肩負“救命、穩定生命體徵、解除急性痛苦”重任的急診工作面臨諸多難題——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急診科作為衝鋒在前的單元,承擔著大量工作。疫情防控前期,不乏急診醫生被感染的案例。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受訪時,也呼籲要更加重視急診建設,更加重視對急診醫護的關愛。

急診,這個在外人看來“非常忙”的群體;在醫院永遠不下班、樓外標識永遠點亮的群體;在醫院分秒必爭搶救危重的群體。這個在醫療劇中頻當主角的群體,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

A

急診醫生的日常

衝在第一線

未知情況下直面疾病

春節期間,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異常緊張,西安某醫院急診科醫生薛雲(化名)在值班時已戴好口罩、護目鏡和手套等防護設備。就在他值班的當天,一位市民發燒到醫院就診。

薛雲接診了這個患者,當他聽到此人有去武漢的經歷時,立即按程序將這位病人隔離、抽血、做CT,發現肺部異常,最終確診新冠肺炎。目前,該患者已治癒出院。

包括薛雲在內的多位密切接觸者都進行了14天的隔離觀察。但隔離一結束,薛雲沒有休息又繼續投入急診工作,“沒辦法,病人多,急診醫護少,不可能再休息了。”

在薛雲看來,急診科醫生的工作衝在一線,工作中充滿未知。就拿這次新冠肺炎防控為例,“感染科的同事非常辛苦、危險,但能送到他們那裡的病人,基本上已確定感染新冠肺炎,他們在信息預期和各種防護上都做了充足準備,”薛雲說,急診科往往需要第一時間面對發熱病人,且很多患者都伴有基礎疾病,生命體徵不穩,未確診前並不知道發熱的原因是什麼。”

薛雲說,這些患者不能簡單地隔離,必須要先穩定生命體徵。所以,急診醫生經常在未知情況下直面疾病。

B

醫生眼中的急診

急診醫生是“特種兵”

急診科是入院“通道”

劉鋒(化名)是西安主城區一家綜合性醫院急診科負責人,按他的評價,他所在的急診科在西安所有醫院的急診科中水平一般,“和別人比沒有上中下之分,就是一般。”

劉鋒認為,急診是一個病人入院的窗口,但急診不是發熱門診。具有傳染性的發熱疾病,按理都應在發熱門診看,因為大多數傳染病都有發熱症狀。急診是收治危重病人的通道,但急診科收治的病人雜,又急又危又重,在武漢當時的大環境下,第一時間無法甄別,所以急診收治大量的新冠肺炎患者,最後導致有醫務人員感染無法避免。

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受訪中對急診科的現狀提出兩個觀點:一是急診科衝鋒在前;二是相對沖鋒在前的角色,中國醫院急診科建設相對其他科室卻是滯後的,很多人認為急診就是入院通道,地位在醫院中較低,物資等硬件相對較少較差,乾急診的人需要更多情懷。

對於艾芬上述觀點,劉鋒基本認同,“如果按照國家對於急診科建設指南的規範看,很多醫院急診科達不到標準。”

在劉鋒看來,急診往往是一所醫院綜合實力的體現,它是醫院搶救生命各種力量的集合,“國外不少公立醫院就是大的急診醫院。”而急診醫生群體,劉鋒用“特種兵”來形容。

劉鋒所在醫院急診科大部分患者“都是普通病人,其他很多同級醫院急診,情況也差不多,很多時候急診就是通道,像門診,病人到急診有時候病情還不完全確定,就收治到其他科室了。”

在劉鋒看來,目前急診科有些不被重視,不能進入醫院發展的核心計劃,有點像“雞肋”。劉鋒分析,從投入角度看,急診是燒錢科室,如嚴格按國家公佈的急診科建設指南來做,需大量投入。但投入和產出並不匹配,“像我們這樣層級的醫院,急診收治的病人,尤其是危重病人並不多,當科室工作量沒有達到一定高度時,有些工作是沒辦法完全開展起來的,你的專業水平、口碑也是無法提升的。”

從人的方面看,“年輕醫生不願意來,覺得在急診的發展不樂觀,沒前途,”劉鋒說,一個年輕醫生在急診幹幾年,會覺得專業水平沒多大進步,工作大多是開單子檢查,或是縫針、清創;收入也沒有多大提升。

疫情過後,急診建設應該做哪些改變,面對這個問題,劉峰感覺有些現狀短時間內無法解決。

C

對話急診專家

華商報記者專訪北京協和醫院急診醫學系主任、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會長、國家急診質控中心主任於學忠——

針對幾家醫院急診科負責人談到的有關急診科室發展現狀,醫生面臨的問題、方向等,華商報記者專訪北京協和醫院急診醫學系主任、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會長、國家急診質控中心主任於學忠。

很多病人滯留

華商報:急診是“通道”,這個“通道”和一般門診通道相比特殊在哪?

于學忠:不同醫院不能一概而論。大醫院人滿為患,急診往往不是通道更像堰塞湖,很多病人滯留在急診。小醫院相對來說急診病人少,床位空,一有病人就能及時收住院去,所以急診更像通道。

急診科建設一定是以病人需求為導向。根據各自醫院情況,如何就對病人最有利就採取什麼方式。急診有三大任務:一是救命;二是穩定生命體徵;三是解除急性痛苦。如果病人還有慢性病要治,醫院又有床,及時收住院專科治療是最好的,這樣的通道和病人需求並不矛盾,是以病人需求為導向的。

華商報:急診需要投入,但效益並不如其他很多科室,病人量上不去、業務量上不去,原因是什麼?

于學忠: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急診把生命體徵平穩後,病人就該收入專科治療。站在病人角度講,可能會感謝專科醫生治好了他的病,往往想不到首先是急診科醫生把他的命救了回來,才有機會進一步去治病。

為什麼想不到呢?歸根結底是急診的內涵建設問題,把急診實力做強做硬,這樣醫院才會認可,同行才會尊重,急診醫生的社會地位才會更高。

其實,急診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一個醫院醫療質量的高低。我國1983年才成立首個獨立的急診科,和其他上百年曆史的學科、科室相比,專業積累,文化積澱確實需要個過程。急診的現狀,在不同的醫院都或多或少都存在。核心還是要做強急診的內涵。這幾年整個醫療行業也做了很多努力,應該說,急診醫生、急診科的影響力強了很多,用發展眼光來看,急診肯定會越來越好。

醫生的職業生涯中如果有機會一定乾乾急診

華商報:相比其他科室的醫生,急診科醫生在職稱評定、學術進步、收入提升等方面,相對更困難,也導致年輕醫生不願去急診,不願長待急診。

于學忠:特殊性要求急診醫生的知識非常寬、廣,其他科室要求更深、淵,兩者確有不同。這就涉及職業生涯的設計。不論哪個醫院,作為學科帶頭人或科室主任,要對急診發展有明確的規劃。

協和醫院對急診醫生的發展,要求在勝任急診三大任務的基礎上,必須對某個領域有深入的研究。

所以,不論是科室負責人,還是急診醫生個體,都要有職業規劃,行行出狀元,急診也會出狀元,關鍵是自己不能混。醫生的職業生涯中,如果有機會一定乾乾急診,這是極大的挑戰,對成長是有很大幫助的。

急診和發熱門診一體化建設才能不漏掉一個可疑病例

華商報:結合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和急診未來的發展,您覺得有哪些問題亟須解決?

于學忠:首先,急診和發熱門診如何一體化建設?發熱病人很常見,日常情況有些去看呼吸,有些去到感染科室,很多也會來到急診。所以,需要急診和發熱門診一體化建設,才能不漏掉一個可疑的病例。第二,急診一定要有充足預案,疫情暴發後應該怎麼處理?必須要強化日常的培訓,合理流程的設計。硬件方面,武漢這次建立方艙醫院,急診在未來也需要這樣的建設,比如醫院多功能廳可以考慮承擔這樣的功能。第三,要穩固基層醫療隊伍。大家覺得急診累,待遇低,國家要出臺相關政策扶持這個學科,有了國家支持,急診建設一定事半功倍。

“我們什麼都要會,但什麼都不精”

急診的核心,陳西(化名)總結為“搶救急、重、危,把急症治得不再急,把要命的病先緩下來。”

陳西是我省一家市級核心醫院的急診科負責人,該急診科綜合實力在全省同級醫院中排名靠前。“說急診是通道也沒錯,但這不是簡單的通道,”陳西說,太多的疾病,尤其是危重病送入急診,要在第一時間穩定情況後再轉入其他科室,各種各樣的疾病、太多不同的病人,都需要急診科學判斷,即使轉其他科室,也要轉得準確。

“所以,急診很綜合,這個科室更像個綜合醫院。”陳西在談及急診面臨的問題時,首先提到缺人,不是缺普通醫生,而是缺精英。但目前急診在醫院的地位並不利於精英加入,“因為急診醫生的成就感、歸屬感和未來發展的方向,都比較欠缺。”

陳西解釋,受制於醫院目前科室劃分越來越細化的普遍現狀,其他科室更像一條線,只需要在一個方向不斷精進,更容易取得成就。而急診更像一個面,急診醫生需要大量理論積累和實操經驗,“什麼都要懂,但好像都不深,有些領域急診醫生想深入研究,但病人又很快被分診到其他科室,也少有機會研究下去。”陳西說,“各科室都有專家門診,但急診沒有,急診醫生的印象好像就是‘忙’。”

對於急診發展有何建議,陳西的第一條就是要吸引精英人才。“人來了,待遇、硬件就得保障到位,要讓人能發揮,有成就。”同時,因為急診衝在前,陳西呼籲要加強急診的安保力量,讓醫生更安全工作;要加強立法,讓急診醫生能得到更好的休息。

>>知道一下

急診科在我國誕生至今只有37年

1979年,急診醫學獲美國醫學會承認,成為醫學科學領域中第23門獨立學科,“Emergen-cy”進入中國。北京協和醫院教授邵孝鉷將翻譯定為“急診”,重在“診”,取緊急、診斷、治療之意,比“救”範圍更廣、含義更深,中國急診學科誕生。

1983年,我國第一個院內獨立建制急診科在北京協和醫院建立。中國急診發展第一階段從1979年至2009年,主要職能是搶救,肩負全科醫生使命,全國縣級以上醫院建立了獨立建制的急診科,隊伍不斷壯大,75%以上的急診從業人員為急診專業出身。

2009年至2017年為中國急診發展第二階段。2009年,原衛生部發布《急診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中國急診醫學確立方向,走上適合國情的規範化發展與內涵建設道路。

2017年至今,是中國急診發展的第三階段。同年10月國家衛健委發文給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要求全面推進急診急救大平臺建設,標誌著從國家層面,急診醫學發展已經進入全新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