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地動儀移出歷史課本,那些古代傳奇,到底存不存在?

曾經的初中歷史課本引用了《漢書·張衡傳》裡記載的一個典故來證明地動儀的存在和作用:

“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東漢的都城在今天的河南洛陽,陝西一帶發生地震後,不可能立刻傳到洛陽。而有了地動儀之後,千里之外的陝西發生地震,京師可以提前做賑災準備。所以地動儀雖然也是馬後炮不能預測地震,但是作用還是很積極的。

對於地動儀的樣子,史書上是這樣說的:

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上世紀50年代,中國博物館學家、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史書的記載,將其復原畫了出來。2009年,學者馮銳在綜合各方面資料後,將候風地動儀的模型復原了出來,並且進行了展出。

張衡地動儀移出歷史課本,那些古代傳奇,到底存不存在?

倘若張衡的候風地動儀真的存在過,它的偉大程度不言而喻:人類對地震的理解至今仍然有限,不僅不能預防,也很難預測,而古人對此有成績自然會大大激發民族自豪感。所以國家把復原的地動儀印在郵票上,也放到了歷史課本上。

王振鐸、馮銳復原的地動儀基本上是遵照“直立杆原理”運作的,但在他復原的第一天,所有人都知道這只是個模型,並不能檢測地震的發源地,預測就更不可能了。這件物品的功能只有一個,那就是讓人們知道“我們古代有一件發明,大體是這個模樣”。

但是國外大批學者不幹了。一位奧地利學者甚至提出,迷戀地動儀這種行為是中國科學停滯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歐美學者指出,被複原的地動儀模型簡單,根本不能夠靈敏到檢測地震的水平。

中國地震學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傅承義一語中的地表示:“房樑上掛一塊肉,也比那個模型強。”

無論我們對祖先的成績有著怎樣的自豪,不可否認的是地動儀已經失傳,而後人仿製出來的模型,確實無法復原史書上的功能。鑑於種種原因,2017年我國曆史課本將地動儀模型的圖片,連同張衡和地動儀這件事,整個從歷史課本上刪除了。

張衡地動儀移出歷史課本,那些古代傳奇,到底存不存在?


教育是千秋最大事,嚴謹自然無可厚非。但是對於地動儀整個的存在進行的刪除是否真的妥當呢?

歷史上還有一些東西,曾經有過和地動儀一樣的處境,比如相傳為皇帝所做的指南車,比如張衡另一件偉大的作品渾天儀。

在指南針出現之前,人們也長時間懷疑指南車的存在,如果不是後來出現了指南針,恐怕會一直質疑。比如商朝人們在懷疑指南車的時候會想當然的認為,今天都無法制作,古人更不能。但指南車的關鍵,實際上只是磁鐵這種材料罷了。會者不難。

而渾天儀發明時,人們並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不知道地球公轉和自傳,但是渾天儀上卻清晰地標明瞭赤道、黃道、恆隱圈、恆顯圈,元代大科學家郭守敬還進行“改進”,取消了黃道。可見,雖然後人大多數情況下是領先前人的,但也確實有一些失傳的科學知識,後人不能理解前人,甚至進行了失敗的改造。

想到了《人猿星球》中的情節,人猿們根本不相信他們的星球上曾經有更高級的文明,也不相信手槍的存在,因為他們無法理解。

試想,如果當時他們得到了一枚火箭的模型,會如何相信這東西曾經可以把人帶向太空?

除此之外,自從《史記》之後,中國史家在記載科技發明時的可信度非常高,尤其是其中不牽扯到政治,沒有任何造假的動機。而張衡

作為東漢太史令、南陽五聖、漢賦四大家之一,其公開行為是展露在眾目睽睽之下的,史書對他的行為記載不應該存在道聽途說。

張衡地動儀移出歷史課本,那些古代傳奇,到底存不存在?


而且史書上既然惟妙惟肖的記載了張衡候風地動儀的存在,其工作原理也被日本科學家證實為“直立杆原理”,只是因為我們今天的人無法復原,就否認其存在,這也不符合現代科學工作方法中的“誰質疑誰舉證”的原則。既然懷疑,那就舉出他從來不存在的證據,這才是科學的。

更何況,大多數公開表示質疑的學者、科學家們,針對的只是那個模型,嚴謹的學者們對於史書記載的張衡候風地動儀,始終是抱著探索的態度。

地動儀的模型從歷史課本中移除自然沒有任何問題,但是把張衡和地動儀的記載也移除,這顯然是逃避,逃避我們那份探索的責任。正確的做法難道不應該是告訴我們的後人,我們或許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東西,等待著你們去探索、求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