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戛爾尼請求大清通商貿易因何失敗?乾隆一眼看破英國動機

1793年即清乾隆五十八年,這一年英國政府派馬戛爾尼來華,欲與清朝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乾隆皇帝聽說遠在萬里之外的英夷竟然前來"朝貢",還很是高興的寫詩一首。但是隨著接觸,乾隆和清廷都發現,新來的英夷並非什麼貢使,他們自稱是英國派來的欽差,既不願對天朝大皇帝下跪,更大逆不道的想和天朝平等建交。糾結許久之後,乾隆允許馬戛爾尼單膝下跪行禮,並且拒絕了英方的所有提議。

以上事件來說,常用來指責乾隆的自大狂妄,清朝的閉關鎖國,以致於失去了與世界接軌的大好機會,然而一個歷史事件的幕後,往往是有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就馬戛爾尼訪華一事來說,英國絕非帶著善意,乾隆更非對英國一無所知。

馬戛爾尼請求大清通商貿易因何失敗?乾隆一眼看破英國動機

馬戛爾尼對乾隆單膝下跪

首先,乾隆對英國的瞭解比許多人想象的要深。在馬戛爾尼等人離開之後,乾隆並非不再理會此事,反而是命令各地嚴防警戒,不可對這些英國人掉以輕心。

英吉利在西洋諸國中較為強悍,且聞其向在海洋有動掠西洋各國商船之事。是以附近西洋一帶夷人畏其態橫。

即飭各標營所有墩臺營閃及旗幟器械,務宜鮮明整肅,俾該夷人等見天朝兵威壯盛不敢稍萌輕忽。

從清初開始,英國就是海外各國中與中國貿易最頻繁的國家,真認為清朝對英國一無所知才是想當然了,而乾隆第一次處理關於英國的事件,也是早在乾隆二十四年就有了,這一年東印度公司的洪仁輝為了爭取在更多的港口貿易,亂闖未對外開放的港口,甚至闖到了天津口岸。天津作為北京的門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事對清廷是極為震動的。

常為人詬病的所謂廣州體系,即清朝將海外貿易限制在廣州,其實並不準確,準確來說是乾隆將對英國的貿易限制在廣州,原因有二,一是廣州是與英國貿易最頻繁的地區,貿易往來已經成了體系,二則是乾隆二十四年的這次英國貿易船隻闖入天津,讓乾隆對英國產生了警戒。

馬戛爾尼請求大清通商貿易因何失敗?乾隆一眼看破英國動機

乾隆

如果說乾隆二十四年距離馬戛爾尼來華的五十八年畢竟過了太久,乾隆未必能想到舊事,那麼不久前的遠征廓爾喀,就值得讓乾隆對這批英國人警惕了。

馬戛爾尼的副使斯當東的回憶錄中提到,他們在北京感到察覺到清朝官員對英國人有些敵視。這裡原因是中國人認為不久前的廓爾喀戰爭中,英國人曾經對中國的敵人有過支援。斯當東回憶錄中提到的事情在中國史料中是互相印證的,福康安曾上報說英國和廓爾喀南部的披楞(加爾各答)似乎有關。乾隆接到報告後命令軍機處詢問廓爾喀的戰俘,得到了肯定性的回答。

馬戛爾尼請求大清通商貿易因何失敗?乾隆一眼看破英國動機

平定廓爾喀圖

馬戛爾尼的這次外交活動的失敗,除了清朝對英國早有不滿外,英國人也絕非帶著善意而來。很多人只看到英國要與中國建交,卻很少關注英國人提了什麼樣的外交條件。英國人提出了領土要求和領事裁判權,他們希望得到一塊類似於澳門的土地,這塊土地專供英國人存放貨物,而在華的英國人如果犯了罪,全部交由英方自己處置。

簡而言之,英國人希望乾隆割地、希望清朝給予在華英人治外法權!這些是鴉片戰爭後,英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行攝取的權利,馬戛爾尼這次更是過分,仗都沒有打直接就讓中國割地讓。究其原因,其實是英國或者說當時的歐洲國家目空四海,壓根就沒有把中國視作平等的主權國家對待。

馬戛爾尼請求大清通商貿易因何失敗?乾隆一眼看破英國動機

英王喬治三世致乾隆國書

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自此之後歐洲的外交體系逐步進入以國際法為基礎的條約體系。在國際法中,但凡是擁有完整主權的國家,無論其國家大小、強弱,均要受到平等對待,但是英國人的這次建交,張口就要中國的土地,就要中國出讓領事裁判權,本質原因其實來是他們眼裡中國只是"半開化"國家,野蠻國家如美洲、東南亞的土著,歐洲殖民者自認為完全有權力予取予奪,至於清朝這類"半開化"的,則打著"平等建交"為藉口要租界、要治外法權,可以說馬戛爾尼的這次外交活動,更隱藏著了英國人的狂妄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