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VS 尊重孩子的個性成長

寫給媽媽的話:

中國的教育往往強調讓孩子遵循某些固定的規範,而忽視孩子的個性成長,“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一俗語,就是此種教育觀念的反映。而所謂的規範”又是由老師、父母單方面制定的,許多時候它甚至成為壓制孩子的一種工具。

生活案例

小安已經是小學生了,可是小安一提動筆寫字就會情緒低落,面無表情,心不在焉,每天老師留的作業都要哭鬧之後才能勉強完成。

老師用了各種辦法,小安也沒什麼大的改變。實在沒轍,只好請來父母 詢問情況。這一問才知道一個大秘密:小安以前是個左撇子,在幼兒園的時候,被老師和父母硬扳過來了!由此,導致了前面所說的這種狀況。 這聽來就像古人所說的“邯鄲學步”,因為一心想學別人走路的姿勢 結果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也忘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家。

孩子教育: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VS 尊重孩子的個性成長

不明白這位老師和父母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不但是在跟孩子較勁,而且還在和大自然(孩子的基因)較勁,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對於父母,教訓則是:不要盲目與教師保持一致。

不能把“配合老師工作”簡單地理解成“老師怎麼說,父母就怎麼做”。

父母若發現老師的辦法總是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最好去請教一下專家。那樣至少可以減輕孩子的壓力,孩子的問題或許比現在要輕一些。

應對策略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對上面所講的事例一定要引以為戒,雖然你可能不會像上面所提到的老師和父母那麼“傻”,但一定要注意尊重孩子的個性、習慣,不要跟孩子較勁。

自然界沒有兩條相同的河流,沒有兩座相同的山峰,也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不會有兩個相同模樣和相同性格的人。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有什麼必要非得強求自己的孩子要像其他孩子一樣呢?

孩子教育: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VS 尊重孩子的個性成長

1.尊重孩子的“與眾不同”

自從達爾文發現進化論以來,我們大家就知道優勝劣汰是自然界的法則。然而,在自然界還有一條比“優勝劣汰”更重要的法則,那就是“與眾不同”。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在動物王國裡,有一天動物們決定設立學校,教育下一代應對未來的挑戰。校方制定的課程包括飛行、跑步、游泳及爬樹等本領,並要求所有動物都要掌握全部課程。

鴨子游泳技術一流,飛行課成績也不錯,可是跑步就無技可施。為了補救,只好課餘加強練習,甚至放棄游泳課來練跑。到最後磨壞了腳掌,游泳成績也變得一般。校方可以接受平庸的成績,只有鴨子自己深感不值。

兔子在跑步課上名列前茅,可是對游泳一竅不通,可校方硬逼著兔子學游泳,導致兔子精神崩潰。

松鼠爬樹最拿手,可是飛行課的老師一定要它自地面起飛,不準從樹頂上降落,弄得它神經緊張,肌肉抽搐。最後爬樹成績得丙,跑步成績更只有丁等。

老鷹是個問題兒童,必須嚴加管教。在爬樹課上,它第一個到達樹頂,可是堅持用最拿手的方式,不理會老師的要求。

到學期結束時,一條怪異的鰻魚以高超的泳技,加上勉強能飛、能跑、能爬的成績。反而獲得平均最高分,還代表畢業班致辭。

另一方面,地鼠為抗議學校未把掘土打洞列為必修課,而集體抵制。它們先把子女交給獾做學徒,然後與土撥鼠合作另設學校。

逼著鴨子學跑步、逼著兔子學游泳,最後個個倒黴,鴨子搞得一事無成,兔子得了精神分裂症,都成了失敗者。

著名教育家李維斯的這個寓言值得我們每一位父母深思。教育的成功之道就是要找到孩子的優勢,充分地、淋漓盡致地發揮他們的優勢,如此才可能成功。反之,放棄優勢,舍長就短,那就會像動物學校裡倒黴的鴨子和痛苦的兔子一樣。

孩子教育: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VS 尊重孩子的個性成長

2.尊重孩子的差異性

孩子的個性是千差萬別的。

他們的天賦、興趣、愛好、潛力也是有差異的,尊重孩子的個性其實就是保護孩子的未來。馬克思曾說過:“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體的存在。”

同樣,任何教育的第一前提也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尊重每一個有生命的個體應是教育的第一要義。

只有尊重差異性,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去關心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 的可能性,才有可能走進每個個體的心靈去完成喚醒的工作,才有可能實現不拘一格塑造人才的美好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