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樹姓什麼?”“姓楊”:楊柳楊柳,中國文化中最美的意象


“柳樹姓什麼?”“姓楊”:楊柳楊柳,中國文化中最美的意象

01

臨近清明,天氣時雨時晴。江邊的垂柳泛了綠,老早就抽出新的嫩芽,略微有點黃的鮮綠色,遠遠望去,長長的枝條隨風搖擺,像是腰肢婀娜的古代仕女。

說起柳樹,是傳統詩歌中最常出現的意象:

《詩經》中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當初離開的時候,正是春日時光,楊柳依依,難割難捨;現在歸來,卻發現物是人非,只剩下雨雪來襲,紛紛揚揚。

在古代,古人有“折柳送別”的傳統。因為“柳”諧音“留”,心中戀戀不捨,於是這柳枝也就飽含深情,似乎像是要挽留即將別離的行人。

尤其是在“灞橋”岸上,楊柳垂枝,古人送別到這裡,想要挽留,但又深知“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於是只好折下一根柳條送到對方手裡,聊以作別。

“灞橋折柳”就成了一幅水墨畫,描摹出臨行送別的依依不捨。

到了唐代,詩人在詩歌中常常寫到“楊柳”:

風流瀟灑的“四明狂客”賀知章,就寫下: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在樂觀人眼中,一切都是溫情脈脈的顏色,春日裡楊柳吐綠,也就讓人感覺清新鮮活。

到了王維筆下,就寫出: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就有一些離愁別緒了,但盛唐時期的詩人還是爽朗豪闊的,所以即使是別離,他也是勸說再喝一杯酒,出了這道關,可能就遇不到故人了。

遇不到又如何呢?

人生本就是不斷的告別與不斷的相識。

到了近代,弘一法師寫過一首《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觥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晚風拂柳”一下子又回到送別時氛圍,這是弘一法師出家之前的作品,在詩詞裡,還是能讀到世俗間的戀戀不捨。

另外,因為柳樹多種在房前屋後,所以在古詩中,“柳笛聲”也常常成為思念故土的聲音。

李白在詩中寫到“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夜半突然聽到柳笛聲,吹奏的是故土鄉音,這時候,如何能夠不思念?

“柳樹姓什麼?”“姓楊”:楊柳楊柳,中國文化中最美的意象

02

古代人一直稱呼“楊柳”,大家會認為這是楊樹和柳樹的合稱。

其實不是。

古代所說的“楊柳”就是柳樹。

隋煬帝時有一條記錄:隋煬帝命人開掘挖通了南北大運河,如果大運河只作為水利交通,那隋煬帝的功績,的確和當年治水的大禹不相上下。

但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其實是為了自己南下尋樂。當時,隋煬帝下令造了大船五百隻,順江南下,途中,因為夏季酷暑,岸上的縴夫經受不住,於是有人獻計:在河岸兩邊種植柳樹,一來柳樹根可以加固堤岸,二來縴夫可以躲在柳樹陰下。

隋煬帝聽後大喜,立刻下詔讓民間種柳樹,他自己親自種下一棵,“帝自種一株,群臣次第種,方及百姓”。

這樣,大運河沿岸種滿了柳樹,隋煬帝楊廣非常高興,就賜柳樹為皇姓,楊。

這樣在民間,“楊柳”的稱呼就傳開了。

當然,這更像是小說家言,畢竟柳樹稱為“楊柳”,在《詩經》中就有記錄了。

“柳樹姓什麼?”“姓楊”:楊柳楊柳,中國文化中最美的意象

03

柳樹渾身是寶。

柳木彈性好,可以製作各種傢俱,在明清時期就有“北用柳木南用樟”的說法,而且柳枝可以編筐,記得小時候,我們還經常到河邊折了柳條,編成“草帽”戴著,那時候,手巧的小朋友還會用一段柳枝,做成“柳哨”,吹起來聲音清脆,綿遠悠長。

在春天的時候,剛剛抽出來的柳枝芽還可以做食物:

採摘下來,用開水焯了涼拌,不僅好吃而且可以降血壓。

春天的時候,柳枝會抽絮,大團大團的柳絮像棉花一樣,在空中飄蕩。

因為這種無依無靠的感覺,所以有時候,柳絮也被當成“漂泊的浪子”,但這“浪子”,可以用來止血。

柳葉還有藥性。

有一年秋天,我在江邊見到一位老婆婆拿著鉤子採摘柳葉,我就問她:老婆婆,摘下來的柳葉有什麼用呢?

老婆婆回答說:可以止痛,專門治療三叉神經痛。

用柳葉和蒲公英一起泡水喝,竟然具有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功效。

蒲公英能夠清熱解毒,但是柳葉是什麼功效呢?後來查閱書籍才知道,原來柳葉具有清熱解毒和止疼的功效。

“柳樹姓什麼?”“姓楊”:楊柳楊柳,中國文化中最美的意象

大自然果然奇妙,哪怕是一片不起眼的小葉子,也會具有這樣的神奇。

走在江邊,看到這樣的花花草草,楊柳低垂,就不自覺生出對大自然的敬畏。

人生天地間,畢竟是渺小的,我們要懂得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這樣,才能品嚐到生活的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