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自述:在普陀山的奇遇經歷

孫中山先生自述:在普陀山的奇遇經歷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了《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1916年八月二十五日,孫中山先生到普陀山視察。據《普陀山志》記載,中山先生當時在佛頂山上看到奇異景象,並留下一篇題為《遊普陀志奇》文章記述此事。全文如下:

孫中山先生自述:在普陀山的奇遇經歷

遊普陀山志奇 孫中山題

餘因察看象山、舟山軍港,順道趣遊普陀山。同行者為胡君漢民、鄧君孟碩、周君佩箴、朱君卓文及浙江民政廳秘書陳君去病。所乘建康艦艦長則任君光宇也。抵普陀山,驕陽已斜,相率登岸。逢北京法源寺沙門道階,引至普濟寺小住。由寺主了餘喚,將出行。一路靈巖怪石,疏林平沙,若絡繹迎送於道者。紆迴升降者久之,已登臨佛頂山天燈臺。憑高放覽,獨遲遲徘徊。己而旋赴慧濟寺。才一遙矚,奇觀現矣!則見寺前恍矗立一偉麗之牌樓,仙葩組錦,寶幡舞風,而奇僧數十。窺厥狀,似乎來迎客者。殊訝其儀觀之盛,備舉之捷。轉行轉近,益瞭然。見其中有一大圓輪,盤旋極速,莫識其成以何質,運以何力。方感想間,忽杳然無跡,則已過其處矣。既入慧濟寺,亟詢之同遊者,均無所睹,遂詫以為奇不已。餘腦藏中素無神異思想,竟不知是何靈境。然當環眺乎佛頂臺時,俛仰間,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而空碧濤白,煙螺數點,覺生平所經,無似此清勝者。耳吻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既形化而意消與乎?此神明之所以內通已。下佛頂山,經法雨寺,鐘鼓鏜聲中急向梵音洞而馳。暮色沉沉,乃歸至普濟寺晚餐。了餘、道階精宣佛理,與之談,令人悠然意遠矣。

民國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孫文志

孫中山先生自述:在普陀山的奇遇經歷

孫中山一行在普陀山留影

譯文:我在視察象山、舟山軍港的時候,順路遊覽了普陀山。和我們一同遊覽的還有胡漢民、鄧孟碩、周佩箴、朱卓文,浙江民政廳的秘書陳去病,和我們所乘坐的建康艦艦長任光宇。到普陀山的時候已是下午了。一行人相繼上岸。卻正巧遇到了北京法源寺的僧人道階,道階師父帶著我們到了普濟寺,稍事休息了一下,普濟寺的住持了餘大師邀我們一同出去遊覽。

一路上奇巖怪石都彷彿充滿佛國勝地的靈氣,陸陸續續的樹林,平整的沙灘,都彷彿在熱情地歡迎客人遠道而來。我們順著山路走了許久,終於到了佛頂山的天燈臺。在天燈臺,憑高遠望,風景迤邐,我一個人慢慢地邊走邊欣賞風景。

不知不覺到了慧濟寺,我抬頭向遠處望去,突然在眼前出現了一幅奇觀:恍惚在寺前矗立著一個宏偉壯觀的牌樓,四周鮮花競相開放,繁花似錦,佛幡在風中飄揚,眼前竟有數十名僧人。看他們的舉止,似乎是在迎接客人。這麼短時間能組織這麼盛大的場面讓我著實驚訝。

我越走越近,看得更加清晰,在他們中間有一個大的圓盤,在飛快地旋轉,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做的?也不明白他是怎樣轉動起來的?我正想著這些疑惑,眼前的一切突然全都消失了,而我已走過了他們剛才所在的地方。等我回到慧濟寺,急忙詢問一起遊覽的同伴,問他們是否見到剛才這些景象,大家都說沒有見到,這讓我覺得非常奇怪。

在我思想當中,從來就不信鬼神之說,但是我卻不明白剛才所見的奇怪現象到底是什麼原因形成的。當我在再次在佛頂臺上四處遠望之時,竟然心生俯仰間天地在手的感慨。天空是那麼的蔚藍,波濤捲起浪花,感覺平生所遊覽過的地方,從來沒有地方能比此處更讓人心曠神怡,聽著陣陣濤聲,望著一望無際的大海,身心彷彿都融入了這一片清靜安詳的自然景觀之中,心中竟沒有一絲雜念。

真是神奇,這難道是我心和神明心靈感應嗎?我們下了佛頂山,經過法雨寺,在鐘鼓聲中再往梵音洞瀏覽。遊覽至天黑,才回到普濟寺吃晚飯。了餘和道階兩位僧人,精宜佛理,我和他們談及此事,不由讓人悠然意遠!

民國5年8月25日 孫文


孫中山遊普陀山後續:

民國五年(1916)八月二十五日,乘建康艦察看象山、舟山軍港後,順道趣遊普陀山。陪同遊山者有胡漢民、鄧孟碩、周佩箴、朱卓文及浙江省民政廳秘書陳去病、建康艦艦長任光宇等。普濟寺住持了餘和正在普陀的北京法源寺沙門道階陪同遊山。中山先生乘竹轎登臨至佛頂山頂時,眼前幻化出靈虛幻境,“詫以為奇不已”,而餘人皆未見。遂由孫中山口述,陳去病代筆寫《遊普陀志奇》文,文稿蓋有孫中山“月白風清”印章。

鄧孟碩先生於1953年12月在臺北一枝廬作《國父遊普陀述異》,追述孫中山遊普陀山情景:“普陀山者,南海勝地也,山水清幽,草木鬱茂,遊其間蓋飄然有逸世獨立之感。至若蜃樓海市,聖雲異物,傳聞不一而足,目睹者又言之鑿鑿。國父是日乘筍輿最先行,次則漢民,再次則家彥(即鄧孟碩)、卓文、佩箴、去病,以及艦長任光宇焉。去觀音堂(即佛頂山之慧濟寺)裡許,抵一叢林,國父忽瞥見若干僧侶,合十作歡迎狀,空中寶幢,隨風招展,隱然簇擁,尊神在後。國父凝眸注視,則一切空幻,了無跡象。國父甚驚異之。比至觀音堂,國父依次問隨行者曰:若等倘亦見眾僧,集叢林中作場乎?其上寶幢飄場,酷似是堂廳高懸者。國父口講指授,目炯炯然,顧盼不少輟。同人鹹瞠目結舌,不知所對。少傾,漢民等相戒勿宣揚,恐貽口實。是遂亦毋敢輕議其事者。”

時在錫麟堂閉關的近代佛教領袖太虛和尚,聞訊孫中山蒞山視事,請先生為其詩集題《昧庵詩錄》名,並賦《中山先生遊普陀作此即呈道正》詩:


卓牽風雲萬里身,廿年關係國精神。

舒來日月光同化,洗出湖山看又新。

佛法指歸平等性,市民終見自由人。

林鐘送到歡聲壯,一若豪吟起比鄰。


普陀山紀念碑刻:

孫中山《遊普陀志奇》碑 植楊枝庵山門內右側碑亭。碑高3米,寬1.05米,厚0.17米。碑座高0.8米,雕吉祥雲彩,周雕蓮花。中鐫1916年孫中山《遊普陀志奇》全文,石盧居士胡鐵生書,1995年立。

孫中山先生自述:在普陀山的奇遇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