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結束與戰國的開始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春秋的結束與戰國的開始。因為“春秋時代”的“春秋”二字源於孔子所著的史書《春秋》,所以孔子的去世,將戰國時代拉前了好多年。

春秋的結束與戰國的開始

如果以趙、魏、韓“三家分晉”作為戰國雛形形成的時候算起,最早也只能從周貞定王元年(公元前468年)或周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聯合殺死正卿智家並瓜分其土地財產迫使晉出公出走身亡開始算,當然以《資治通鑑》開篇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將趙、魏、韓三家封為諸侯作為戰國時代的開始更為合理。

其實歷史進程中並不存在什麼“春秋”、“戰國”的時間分界線,無論是以周敬王與周元王之間來劃分,還是以周元王、周貞定王之間來劃分,當時的天下還是姬姓周天子的天下,所謂的“春秋”、“戰國”只是後人愛搞事,將它人為的分開來罷了。

春秋的結束與戰國的開始

周敬王在位的那四十四年,周元王在位七年,孫子、孔子、老子中國三大著名思想家分別死於兩位天子在任期間。當然那時孫子、孔子、老子並沒有太大的名氣,當時名氣大的應該屬這個公那個公之類的諸侯們,還有就是像趙簡子、季札、晏嬰這樣的賢人權臣。

這與現代社會的是一樣的。思想家的名氣都是經過幾百年乃至上千年在歷史中大浪淘沙淘出來的。

春秋的結束與戰國的開始

當時在中原有領導地位的還是晉國,可以說從晉文公開始,晉國就始終保持著這個地位,雖然名義上不一定是霸主,但實力是不容小覷的。不過成也晉文公,“敗”也晉文公。

在晉文公時建立的“三軍六卿制”是支撐晉國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最終瓜分晉國的“罪魁禍首”。“三軍六卿制”是在每軍各設一名將、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別是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稱為三軍六卿;通常中軍將為主帥,也是首相。

晉文公一度增加新上軍、新下軍,晉襄公時恢復三軍六卿。晉景公擴為六軍十二卿,晉厲公時合併新中軍、新上軍、新下軍為新軍,晉悼公時恢復三軍六卿建制,晉平公以後,六卿被智氏、範氏、中行氏、趙氏、韓氏、魏氏、六家把持,之後六卿特指這六個卿家。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對內協助晉公管理國家軍事、政治,對外"尊王攘夷",抵禦戎狄、南蠻的入侵,捍衛華夏文明。

春秋的結束與戰國的開始

正所謂“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晉國的輝煌正是由六卿幾個家族歷經十幾代勵精圖治奮鬥的結果,他們用行動詮釋著華夏民族精神,現在六卿直系後裔有5000多萬人口,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晉定公時,範氏、中行氏衰落後,取消中軍,六卿變為四卿。晉出公時,嬴姓趙氏、韓氏、魏氏三家聯手打敗執政的智氏,最終實現"三家分晉"。

春秋的結束與戰國的開始

除了姬姓晉國被趙、韓、魏三家瓜分,作為姜子牙呂尚一脈所傳承的齊國也被田家取代,是為“田氏代齊”。所以作為“戰國七雄”秦、楚、燕、齊、趙、魏、韓的齊國與原來的姜姓呂氏沒半毛錢的關係了。

如果說“春秋”時代的戰爭猶如奧林匹克運動會,大夥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只要決出輸贏,就按照規矩辦事。那麼到了“戰國”的戰爭就更接近現代了。

可以說越王勾踐的滅吳之戰是“春秋”戰爭與“戰國”戰爭的分水嶺,自從有了《孫子兵法》,戰爭就是殺戮,就是詭道,就是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春秋的結束與戰國的開始

他不再是僅僅是以上高層貴族所玩的比輸贏的帶有榮譽性的遊戲,而是全民參與的以一方力量消滅另一方力量的暴力鬥爭。為了勝利各方都傾全國之力投入準備,所謂的協議可以撕毀,所以的信義已蕩然無存,人性越來越扭曲,手段越來越殘忍。儘管孔子不看好自己所處的時代,但“春秋”時代無疑是中國最有亮點的時代,是中華文化與思想啟蒙的時代。

“春秋”時代隨著孔子的去世而過去了,“春秋”之後,因為西漢有個叫劉同的寫了本《戰國策》,所以把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開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七國這段時期稱為戰國時代。這就是春秋的結束與戰國的開始的整個過程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