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听到了“听话”孩子的哭声?心理学家:听话是代代相传的骗局


谁听到了“听话”孩子的哭声?心理学家:听话是代代相传的骗局


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我们常常用自己所知的知识、经验去指导孩子,为孩子铺路,希望他们能听话地往前走。但是,我们对孩子听话的要求,常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爱的束缚。


谁听到了“听话”孩子的哭声?心理学家:听话是代代相传的骗局


美国医学博士、国际沟通分析协会会长夫妇总结了七条“父母容易对孩子提出的禁令”:


1、不可以做任何事情(不可以爬树,很危险!不可以踢足球,会受伤);


2、不可以有情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可以伤心难过,不可以哭);


3、不可以靠近(我现在很忙,等一下再说!安静一点);


4、不可以有欲望(不能坦率说出自己想要什么,不仅如此,还要把机会让给别人);


5、不可以重要(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父母只是很冷淡的一句“嗯”,没有夸奖鼓励的话语,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可以成为重要的人”);


6、不可以思考(不要跟父母顶嘴!安静听我说);


7、不可以长大(妈妈什么都会帮你做好,听我的就行了)。


这些话语是不是非常熟悉?的确有很多都是我们对孩子常用的话语。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受到这些禁令强烈影响的孩子,容易过着负面的人生。


谁听到了“听话”孩子的哭声?心理学家:听话是代代相传的骗局


我们想孩子听话,其实就是想孩子逐渐变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

但其实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有深入思考,“听话”意味着失去了什么?


谁听到了“听话”孩子的哭声?心理学家:听话是代代相传的骗局


当我们追求一个孩子听话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表达三个意思:

首先,我们不知道孩子的需求是什么,

第二,我们认为孩子有主见、有自己的想法不重要,重要的是,爸爸妈妈是正确的,孩子得听我的;

第三,父母不相信孩子的独立思考和选择。他们认为,我给你已经铺好了路,你走过来就行了。你为什么要走岔道,或者背道而驰呢?

经过剖析,很多父母对“听话”隐藏的含义大吃一惊。

父母一直梦寐以求的听话孩子,只是因为听话的人很温顺、很好控制、很好相处,不会做一些违背父母老师意愿的“出格”事情。

没有想到,他们同时也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不那么喜欢独立思考,容易人云亦云,容易轻信他人,容易失去自我,而且特别容易没有存在感。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说过,听话,是一场代代相传的骗局。中国父母最难意识到的问题,就是亲子关系的本质是对话和协作,而不是控制和绑架。


谁听到了“听话”孩子的哭声?心理学家:听话是代代相传的骗局


其实,作为父母,我们很多时候没想那么多,我们只是想让孩子不用那么操心而已。比如该吃饭的时候听话吃饭,该学习的时候听话学习。

我们担心如果任由孩子“遵从自己的意愿”,一直对他们没有要求,担心他们会变得难以控制、没有规则。

我们的想法诚然是好的,但是我们不那么理解听话的代价:

1、听话,容易让孩子变成讨好型人格。


谁听到了“听话”孩子的哭声?心理学家:听话是代代相传的骗局


《乌合之众》就曾写过这么一句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孩子听从和服从父母的安排,常常是为了从父母身上获取被认同、被赞许的安全感。久而久之,他们像动物园里被驯服的动物,明白要一味顺从才能获取“食物”和“鼓励”,从而认为世界的规则也是如此。

2、听话,容易让孩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谁听到了“听话”孩子的哭声?心理学家:听话是代代相传的骗局


父母都安排好了,父母都计划好了,提前帮孩子排好了雷,扫清了障碍,那么孩子过得“一帆风顺”,自然就不需要独立的思考。

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也不需要再探索和思考了。

当孩子形成上面两样习惯,他们的路就坎坷很多,因为他们离不开父母,离不开被安排,就像扯线木偶,无法去绽放自己的人生。

我们可以听一听亲子专家王人平的肺腑之言,他说,孩子,无论我多么爱你,你人生之旅注定要自己走。我会和你聊聊我的人生经历,但不会要你听话,更不会去规划你的人生。


谁听到了“听话”孩子的哭声?心理学家:听话是代代相传的骗局


父母的经验是有限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父母的经验可以伴随孩子多久呢?

作为父母要多转变思维,不要总是想着孩子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而去想想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

美国《纽约时报》撰稿人、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提到:未来属于高感性人才。

他认为,具有创造力、同理心、能观察趋势,以及为事物赋予意义的高感性人群,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人。


谁听到了“听话”孩子的哭声?心理学家:听话是代代相传的骗局


听话的孩子,思维容易固化,容易顺从父母、书本的观点,很难形成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未来需要的也不是听话的人才,未来需要的只是有“同理心”的高感性人才。

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能设身处地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意思。同理心衍生了很多原则,比如:


1、我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我。


2、想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将心比心,才会被人理解。


3、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并据此改进自己在他们眼中的形象。


4、想成功地与人相处,让别人尊重自己的想法,惟有先改变自己。


听话的孩子和有同理心的孩子巨大的区别是什么?

听话的孩子的思考方式是:我听你的,我讨好你,我没有自己的想法,我不需要思考你的话是对的还是错的。

有同理心的孩子的思考方式是:我尊重和理解你的意思,但是我也明白自己的感受和意思。我希望我们彼此尊重和理解,讨论出我们大家都满意的做法。

要培养具有同理心的孩子,前提是尊重和理解。当我们做到下面这些方面的时候,我相信孩子会被我们感染:

一、尊重孩子


谁听到了“听话”孩子的哭声?心理学家:听话是代代相传的骗局


尊重孩子,就是要信任孩子,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让他们有选择的余地。

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的夏山学校,就是一所尊重孩子,让孩子们能真正自由生活的学校。

它的创始人尼尔认为,孩子的本性必须受到应有的尊敬,而大人的干涉与指导,不过只是制造了顺从他们命令的机器人而已。

尼尔主张孩子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聪明、实际,大人只需让孩子们依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依照自己的才能、志趣去发展,想成为学者便去做学者,而适合当清道夫的也可成为清道夫。

夏山学校就是基于这种理念去教育学生,尼尔认为与其培育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育快乐的清道夫。

这样的教育理念让人们神往:它不是培养听话的孩子,它只是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而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不正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吗?

蔡康永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们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二、理解孩子


谁听到了“听话”孩子的哭声?心理学家:听话是代代相传的骗局


《倾听孩子》的作者帕蒂·惠芙勒说:

“孩子喜欢在家里,在至亲面前表达全部情感,是因为他渴望被倾听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后在外面他就会变现得越好。”

如何理解孩子呢?

如果孩子不配合、不合作,不要先责怪孩子和强硬要求他,先倾听他们的声音;

如果孩子不喜欢、不擅长某样东西,不要认为是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客观看待、正面引导。

在《他乡的童年》纪录片里,芬兰老师就十分擅长把握孩子心理,理解孩子。

周轶君问芬兰的老师们,如果孩子不擅长、不喜欢学数学怎么办?

老师们一愣,说那我们会思考是不是我们教学方法出了问题,而不会觉得那是孩子的问题。

周轶君说那你们会让他继续学数学吗?

老师们说,我们会想办法,从他感兴趣的地方开始进行数学教育。比如他喜欢汽车、乐高,我们就把数学引进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上去,这样孩子就会变得擅长数学了。


谁听到了“听话”孩子的哭声?心理学家:听话是代代相传的骗局


一位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就不会只让孩子听话。他们会充分了解孩子,挖掘孩子的潜力,以自身为榜样引导孩子产生同理心,从而去尊重和理解父母,尊重和理解他人。


谁听到了“听话”孩子的哭声?心理学家:听话是代代相传的骗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