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民族文化的“滇派溫泉”開發體系

融合民族文化的“滇派溫泉”開發體系

“七彩雲南,旅遊天堂”,何謂“七彩”,其實要表達的就是資源的多樣性,包括自然、文化以及民族的多樣性。

美麗神奇的自然風光、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淵源流長的歷史文化、多元包容的宗教文化。

雲南有四季如春的昆明,有雪域高原的香格里拉,有古城豔遇的麗江,有熱帶風情的西雙版納等,是國內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


目前雲南省溫泉旅遊的開發模式主要是“溫泉+X”開發模式,“X”主要指代景區、生態農莊、商務會議、運動遊樂、SPA療養、地質景觀、文旅地產、民族文化等。


滇派開發體系就是溫泉旅遊與民族文化結合開發的創新開發模式這裡的民族文化涵蓋所有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主要包括

園林景觀、民族食療、民族醫藥、民族文化(主要指非物質文化)、民族民居與工藝與溫泉旅遊的結合開發


現階段雲南省的溫泉旅遊與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有一定程度的融合發展,融合發展既能體現溫泉旅遊產品的多樣性,又能充分體現雲南省豐富的民族特色文化。


一個溫泉景區(景點)可以是溫泉旅遊與某一方面的結合,也可以是所有方面的結合,並沒有明確的界線。創新滇派開發模式是滇派溫泉旅遊開發極其重要的方面。


融合民族文化的“滇派溫泉”開發體系


圖1 創新型滇派溫泉旅遊開發內容結構圖


融合民族文化的“滇派溫泉”開發體系


一、溫泉旅遊地園林景觀設計


99世界園藝博覽會在昆明舉辦及近年來開展的創建國家山水園林城市行動,不僅充分展現了雲南園林園藝獨具魅力的特色和風格,而且使昆明的城市園林綠化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造就了一大批園林設計專門人才和能工巧匠,這是“滇派園林”形成的基本物質基礎。

滇派園林就是以大山、大水、大自然為表現形式,以親近自然、尊重自然、再現自然為核心的園林流派。

沒有皇家園林的雍容華貴,蘇州園林的婉約精緻,嶺南園林的殷實清雅,寺觀園林的莊嚴嫻靜,卻具有一種豪邁奔放的意境。

滇派園林雖然不像皇家園林以及蘇州園林一樣被廣泛認可,但它是極具雲南地方特色的園林風格。在發展滇派園林的路上應爭取打造集多樣性、融合性、民族性、山水性於一體的滇派園林。

雲南有“植物王國”之稱,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氣候條件造就了豐富的植物種類。在園林藝術植物的選擇中可以大量採用本土樹種,如滇潤楠、冬櫻花、滇樸、雲南含笑、小葉樟、山玉蘭、楓香等,另外木本類、草本類、藤本類與竹類充分結合種植,時令花卉與常青植物的結合種植,多樣化的植物既能起到淨化空氣及景觀隔離的作用,還能帶來視覺美感。

自古以來,園林都是文化的體現,不同的社會背景、歷史背景,不同的文化習俗、審美習慣,都將滋生不同的園林形式。

根據雲南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園林發展狀況,可將雲南地區園林分為以下四種類別:山水園林、城市園林、宗教園林和民族園林

四種類別的園林形式並非單獨存在的,它們在一定程度上互相重合。

溫泉旅遊地可以根據周圍生態環境以及地方民族特色綜合考慮運用不同的園林形式。


融合民族文化的“滇派溫泉”開發體系


1、山水園林:

山水園林指以自然山水作為景觀主體,由人工佈置遊覽路線,並沿道路佳景處修建休息設施,供人們觀賞、遊玩、休閒的自然風景區。

山水園林一般代表所在地的地理、氣候特徵,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

例如昆明的石林風景區,昆明滇池,麗江玉龍雪山,大理蒼山,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公園,騰衝火山熱海等都屬於山水園林形式。


2、城市園林:

城市園林主要是建造於城市或城市周邊可達範圍內,主要以人工景觀為主體,通過技術及藝術手段,用於休閒、娛樂,改造城市整體環境的園林形式。

不僅代表城市形象,而且反映城市歷史、文化特色。

如昆明翠湖公園、寶海公園、圓通山動物園、西雙版納曼聽公園、南藥園、大理蝴蝶泉公園等,昆明滇池春天、君豪溫泉會所等就充分運用了城市園林。


3、宗教園林:

宗教園林是指佛寺和道觀等以進行宗教活動為主體場所的附屬園林,包括寺觀內部庭院和外圍地段的園林化環境。

在雲南地區,較有名的宗教園林有昆明的圓通寺,大理的崇聖寺,麗江的黑龍潭,迪慶的松贊林寺,西雙版納勐泐大佛寺等。

數量眾多的宗教園林體現了雲南省豐富又神聖的宗教文化。在宗教文化濃厚的溫泉旅遊地景觀設計中可就地取材融入宗教園林形式。


4、民族園林:

民族園林能體現民族的文化內涵、審美意識以及時代特徵,是滇派園林重要的組成部分。

少數民族園林指的是各民族因地制宜,結合其生產、生活、風俗、習慣,利用各種天然鄉土材料作為建築、小品的材質,利用各種生產生活用品、崇拜物構成裝飾柱、景觀牆等構景要素而創作的園林形式。

少數民族園林不僅構思奇妙、造型獨特,而且色彩絢麗,讓觀者有強烈的感官衝擊。

與大自然完美結合、融為一體是雲南少數民族園林的第一大特色。

由於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的多變以及文化差異,使各少數民族園林呈現風格迥異的特色。

1)彝族園林

彝族人民多分佈於富饒的山區,而高低起伏的群山,鬱鬱蔥蔥的林海,瀰漫繚繞的雲霧,險象環生的地形,塑造了彝族人民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個性和精神,其少數民族園林具有神秘、粗獷的特色。

彝族園林中那對太陽的崇拜及尚黑的習俗,對黑、紅、黃、灰等色彩的偏愛,無不體現了各民族園林的神秘性。

彝族最喜用土、木、石、草、麻桿等天然材料作為裝飾材料,且儘量保存其原有狀態,不作過多的修飾加工。

這些天然材料的使用,不僅將建築、園林與自然極佳融合,鄉土味十足,而且體現了古樸的民風和濃郁的民族特色

彝族園林主要集中在楚雄州。

2)白族園林

白族多聚居在處於南方絲綢之路必經之處的大理,蒼山秀、洱海美,風花雪月(上關風、下關花、蒼山雪、洱海月)的浪漫景色,發達的經濟水平,便利的交通,成熟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別具一格大理白族園林。

白族人尚白,喜歡素雅,熱愛花木,因此有“戶戶養花”的習慣。

白族園林中對蘭花、山茶花很是偏愛。

以白為主,以花草樹木作為點綴,加以江南園林的意境,使得白族園林清新秀美,令人回味無窮。

白族園林主要集中在大理州。

3)傣族園林

傣族園林中普遍種植菩提樹、鳳尾竹、芒果樹、檳榔樹、緬桂等奇花異卉,尤其對佛教植物“五樹六花”(菩提樹、榕樹、貝葉棕、檳榔、糖棕、荷花、文珠蘭、黃姜花、黃緬桂、地湧金蓮、雞蛋花)的大量運用。

傣族園林與宗教園林緊密相連。

傣族園林中,不少植物不僅美觀,還非常實用。

比如傣族園林中常用的植物芭蕉樹。它的果實是我們常吃的水果,芭蕉;它的花,傣家人常拿來做菜,而傣家人習慣吃的燒烤,也是用芭蕉葉包裹再進行烤制。

因此傣族園林還具有實用性功能,與生活聯繫緊密。

傣族園林主要集中在西雙版納州。


融合民族文化的“滇派溫泉”開發體系


二、民族食療結合溫泉泡浴形成內外療養


食療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利用食物性味協調機體功能,使其獲得健康和預防疾病的方法

雲南少數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飲食文化,溫泉旅遊可以充分與民族膳食相結合來進行溫泉食療。

民族食療是各個民族在歷史進程中,根據生存環境和自然條件以及文化習俗,充分利用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逐漸完善形成,是民族文化和醫藥文化結合的產物,是民族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縮影。

民族食療在發展過程中,經過不斷地篩選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為民族飲食的精華。

在建立科學、合理的現代膳食結構方面,民族食療有豐富內容可供借鑑,將成為中華食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溫泉泡浴與民族膳食組成的內外調養對健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溫泉旅遊地可針對客人的要求及身體素質制訂不同的

食療套餐、營養餐以及泡浴計劃等。

當然,食療與溫泉療養結合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遊客的身體素質以及溫泉訴求有針對性的推薦食療與溫泉的養生套餐,也就是說,並不是一種食療套餐適合所有遊客或者一位遊客適合所有套餐


1、動植物原料:

受雲南生態環境多樣性的影響,雲南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的多樣性亦堪稱世所罕見。

雲南全省的地方民族菜餚的用料,從普通的野菜到多種花、草、蟲、魚再到各種珍奇的山珍海味,無不應有盡有。

這些原料都是無汙染、無農藥的天然生態有機食品,正好符合當代中國人解決溫飽問題後迴歸自然、追求綠色食品的時代潮流,再加上許多少數民族的菜餚烹飪方法都有吃鮮、吃生、吃青且烹炒不過度的良好習慣,因而獲得了廣大食客的歡迎。


各民族生活的自然環境不同,所選用的原料有明顯的差異。

西雙版納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複雜的氣候條件造就了多種多樣的具有藥物、食物功效的動植物資源。

所以西雙版納傣族的食療主要以植物為主,以達到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目的,並有較多的昆蟲供食療。

傣族地區,“食療同源”的現象非常普遍,在數千年的民族發展進程中,傣族的膳食烹調別具一格並已形成具有食品文化意義的“傣族風味”,其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食療保健知識和十分富貴的藥用價值,為當地少數民族養生保健和疾病防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生活在高山的彝族,過去常以狩獵方式獲取肉食,所以食療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野生動物。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

拉枯族民間普遍存在著花卉食療現象,這些花卉集食用和藥用、食補和藥補、食療和藥療於一體,有助於發揮食物的藥用“攻邪”(治療疾病)、“補正”(滋養身體)的雙重作用。

拉祜族人民懂得食療的主要功能是以食物、藥物的偏性來矯正臟腑機能的偏性,或以食物、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特性來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世居怒江的怒族人民,在獨特的立體氣候,複雜的峽谷地貌,多元的自然條件影響下,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

怒族飲食主要採取煮、燉、烤、涼拌等多種烹飪手法,營養價值保存較充分。怒族菜色鮮香誘人、品種搭配合理、營養豐富,蘊含著豐富的養生知識,體現了較高的食療價值。

怒江大峽谷素有“植物活化石王國”之稱,這就為怒族人們提供了種類繁多的食物材料。怒族人民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發展出了一系列具有食療作用的飲食。


2、風味特產:

食療最大的特點是於日常人生必需的飲食之時,在不知不覺、有意無意之間,治療疾病,強身益壽。

因此,各民族的風味特產也是食療的重要部分

每一個民族的飲食中,總有一種或幾種特別受歡迎,往往被看作是這個民族的象徵,只要一提起這個民族,就聯想到這種食品。

如傣族的竹筒飯、油炸青苔,白族的乳扇涼雞、大理砂鍋魚,藏族的油炸蟲草,納西族的貝母雞、釀松茸,彝族的鹿子乾巴、鍋貼乳餅,怒族的漆油燉雞、竹葉菜等。具體請參考第三章第三節的民族美食菜譜。


此外,同一種原料,不同的民族由於生活習慣以及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加工方法各異,造就各自獨特的風味,形成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風味飲食。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機體為了適應不同環境的需要。


3、藥膳:

藥膳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藥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藥膳配方,將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簡言之,藥膳即藥材與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


“寓醫於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藥膳療法的適用範圍甚廣,可用於臨床各科疾病的輔助治療,尤以慢性虛損性疾病見長。

可根據需求設計“醫食同源,藥膳合一”的特色餐飲等。“藥食同源”可以使很多疾病的防治寓於日常的生活當中,服食方便,生態健康。


在運用的過程中一定要特別注意,比如食物與藥物的禁忌、遊客的身體狀況、選料與加工、烹調技巧、用量等方面。

由於涉及醫藥知識,一般應由專業的醫務人員指導,帶領遊客有針對性的進行選擇。

傣族藥膳“四塔五蘊”(四塔即風、火、水、土,五蘊即色、識、受、想、行)為指導,根據不同年齡、不同膚色、不同季節和不同體質進行食療,它分為滋補強生和防病治病兩大類,青苔、苦涼菜、刺五加、海船國、雞蛋花等都是當地人們常用的藥膳食品。

藏族篤信佛教,常以酥油供壽菩薩,常飲酥油茶,用桃仁、芝麻、花生米和牛奶製成,這種酥油茶可以說補腦益智、延年益壽的藥膳。

回族信奉伊斯蘭教,棗卷果是具有代表性的回族藥膳。

它以紅棗山藥、栗子、青梅、桃仁和麵粉炸成,再加上青紅絲、桂花,具有健脾補腎的功效。

佤族的雞肉爛飯也是醒脾開胃的藥膳,其藥物是草果、砂仁、薄荷與紅米、肥雞做成飯。佤族作為日常飲料的水酒,由多種雜糧和草藥釀製而成,有生津止渴、健脾消腫、強腎利尿、舒筋活絡、助消化的作用。


融合民族文化的“滇派溫泉”開發體系


三、民族醫藥與溫泉旅遊的結合開發


雲南省作為民族醫藥大省,有著全國最豐富的民族醫藥資源,25個少數民族幾乎都有著自己防病治病的經驗乃至醫藥理論。

其中,傣族醫藥、藏族醫藥和彝族醫藥具有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前兩者分別被國家列為“四大民族醫藥”(藏、蒙、維、傣)。

彝族醫藥在雲南省使用範圍最廣,納西、苗、壯、拉祜、佤、德昂、瑤等民族,均有自己治療常見病及多發病和地方病的方法和藥物。

民族醫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奇葩,是少數民族群眾以生命為代價、積千百年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實踐經驗和教訓凝結而成的瑰寶,是完全符合當今世界綠色健康潮流的具有巨大開發價值的民族文化產業。

民族藥材資源不僅是豐富的,而且許多藥物為各民族專用,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藥源特徵。

如三七是雲南的道地藥材,在雲南的產量佔全國的80%左右,可以活血化淤,應用廣泛,是壯族人民對我國傳統醫藥乃至世界傳統醫藥的重要貢獻。

又如馳名世界的雲南白藥,其成分中含有多種名貴民族藥材,被譽為“中華瑰寶,傷科聖藥”,具有活血止痛、解毒消腫之功效。

另外,天麻、茯苓、木香、血竭等均為雲南民族地區的名貴藥材。雲南民族藥因純天然、無汙染、地道獨特、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而具有現代健康理念的醫藥文化內涵,從而備受海內外青睞。

溫泉水與民族的藥典藥方的結合可形成溫泉藥浴養生專區

溫泉泡浴民族醫藥的結合需充分挖掘與發展療效獨特的雲藥文化體系以及名貴中草藥如草烏、附子、三七、蟲草、石斛、馬咖、天麻、雲木香等。

在設置各類民族醫藥泡池的同時,也可以在各式各樣的藥浴泡池之間、道路兩旁、房前屋後種植著名目繁多的民族中草藥,集中草藥種植、開發和利用為一體

在幫助遊客選擇藥浴泡池時應考慮藥材的藥用價值以及遊客的身體狀況,根據遊客需求選擇泡池以達到最佳的放鬆與養生效果。


1、傣藥:

傣藥是我國古老的傳統醫藥之一,遠在2500年前的《貝葉經》中便有記載。西雙版納是傣醫藥發祥地之一,擁有豐富的傣藥資源。

現已整理與出版《西雙版納傣藥志》、《傣醫傳統方藥志》、《傣醫診斷學》、《傣藥學》、《傣醫四塔五蘊理論研究》等傣醫藥書籍。

傣醫認為藥物的療效和其生長環境關係密切,生長環境不同,藥效也不同

凡生長在懸崖陡壁和帶腫節的藥物,大都有續筋接骨、消腫止痛之功效,可治療骨折、跌打損傷等病症;

凡生長在深山菁溝的藥物,大都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溼痺等病症;

凡生長在樹上的寄生物大都有治療結石、節育、抗過敏和補腎等作用;

凡生長在湖泊、溝塘水邊、田邊地角的藥物大都有清火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可用於治療風溼麻木、肢體疼痛、水腫等病症;

凡開紅花、帶紅色的藥物多可作為補益氣血、止血、調經止痛之品;

凡開白花、流白漿的藥物,多可用來鎮靜安神、鎮痛、解毒、消腫;

凡是帶黃色的藥物,多聚有清火解毒、調補氣血之作用,用來治療肝炎和熱病等。


傣醫所涉及的這些豐富藥材,顯然只有地處熱帶雨林、雨量充沛、物產豐富、叢林密佈、多附生植物的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和多條大江沿岸才能出產。

傣醫認為根據季節、時間、方位的不同所採取的藥材具有不同的療效

採藥必須注意這些要素,才能使所採的藥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藥效最好,同時易於貯藏和應用。

傣族的豐富多彩的內服、外洗、藥罐、角療、骨療、藥刮、燈花灸、藥線灸、艾灸、挑針、陶針、金針、火針等診療技法,不僅醫理深邃,而且門類齊全。

歷史悠久的傣族人的傣藥正逐步走向世界。

用傣藥放入溫泉浴中浸泡可補氣養血、預防感冒、清熱瀉火等療養功效。

傣族喜好燒烤,在食用燒烤後往往再飲用一碗苦膽湯,以清熱瀉火,避免因吃燒烤造成的咽喉腫痛,這在漢族的飲食中是沒有記載的。


2、彝藥:

彝族藥物是彝族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是中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藥物數達千種,包括有動物藥、礦物藥、植物藥,其中以植物藥和動物藥運用較為廣泛。

比如苦蕎麥、牛膝、龍芽草、餘甘子等。

彝醫不僅重視治療疾病,同時也強調預防疾病,養生和預防是彝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彝醫藥具有獨特的理論基礎,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還積累了豐富的診病經驗。診斷是彝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觀察和檢查患者的全面情況和現症的本質,以掌握診斷必須的依據,然後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進一步瞭解疾病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變化,對疾病作出正確的判斷。

彝醫在望診、問診、觸診的前提下,進行處方治療。


內治法主要靠口服,劑型有湯劑、丸劑、散劑、酊劑。

外治法包括外包、外敷、燒火、燻蒸、洗浴、割治、放血、針刺、拔罐、推拿按摩等,外治法主要用於外傷病和皮膚病。

彝族民間流傳的眾多偏方和驗方,尤以骨、傷科最為出名。其中一些有效的藥物藥方,就由“畢摩”記錄在彝族典籍中。普遍流傳於彝族地區的“雞骨診病法”和“雞蛋診病法”。

因此,彝族醫藥具有神奇療效,自古以來就享譽紅土高原。

彝醫以清濁二氣觀五行學說為思想基礎,認為世界萬事萬物包括人都是由清濁二氣形成的,二氣又衍生五行,五行又相互滋生、相互制藥,進而形成彝族醫藥天人合一的觀念。

彝醫在長期的防病治病實踐中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緊密相關的,認為自然界中各種因素的變化對人體的生命活動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所以提倡

人要適應自然因素的漸變和突變,以防止臟腑功能紊亂而發生疾病或促進疾病的惡化。

彝醫還認識到居處環境和地點的變更以及水源汙染會導致機體適應能力及抗病能力低下,從而出現嘔吐、腹瀉、腹痛、不思食物等水土不服的病症和其他疾病。

在這種天人合一的觀念指導下,彝醫比較重視對中草藥的開發和運用。

眾所周知,雲南是美麗的植物王國,熱帶、亞熱帶藥用植物資源豐富,藥材種類繁多。彝醫就地取材,識辨發掘出許多具有很好療效的天然中草藥。彝族醫生髮

現的天然中草藥由於具有神奇的療效,已經成為民族族醫藥的瑰寶。


3、藏藥:

藏醫藥起源於青藏高原,是藏族人民在高寒缺氧的自然環境中,通過長期豐富的生產和生活實踐,博採中醫學、古印度醫學和古阿拉伯醫學之長,逐步積累、完善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傳統醫學體系。

藏醫藥學是民族優秀文化的瑰寶之一,也是我國傳統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僅次於中醫中藥的有系統理論的民族醫藥,2007 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民族醫藥論壇及博覽會,確定了中國第一批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傳統醫藥目錄,其中少數民族醫藥只有藏醫藥被列入其中。


雲南省的藏醫藥主要集中在迪慶藏族自治州,藏醫特殊的診斷技術和治療技術如驗尿診法、藥浴療法和催吐法等。

當今世界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現代化學制劑的眾多毒副作用,轉而把目光投向傳統醫學,特別是純天然綠色藏藥。醫學權威們認為,藏醫、中醫、西醫的發展,是具有互補性的。


藏醫藥以其獨特的療法和純天然藥物的科學配方,一定程度上可使藥品毒副作用降到最低,對一些疑難雜症具有顯著療效。

由於這樣一些原因,眾多的旅遊者在旅遊途中尋醫問藥,以藏醫藥為重要內容的旅遊近年迅速發展起來

。藏醫藥產業與旅遊業已經開始緊密結合,以此形成的文化旅遊、生態旅遊、醫藥旅遊,正通過旅遊宣傳推動著藏醫藥和生態資源、旅遊資源的綜合協調發展。


許多地方已經開始結合旅遊開發品質獨特、包裝精美的旅遊藏醫藥產品,開辦豐富的高原生態旅遊、醫藥主題旅遊,寓教於樂,比如讓遊客親臨蟲草、貝母生長現場,親自體驗採挖蟲草、貝母的艱辛和快慰。

融合民族文化的“滇派溫泉”開發體系


4、其他民族醫藥:


雲南各民族醫藥知識主要以單方、驗方、秘方具體實踐操作技法散存於民間,其中有許多特效方劑為民間醫生保存至今,並在民間廣泛流傳運用。

聚居於雲南瀾滄江普洱地區、臨滄地區、西雙版納和哀牢山一帶的拉祜族,歷史上積累的防病、治病經驗十分豐富。

由於沒有文字的記載,主要通過單方、驗方、秘方進行口授流傳,如拉祜(苦聰)動物藥材配方治療雜病、小兒腹瀉、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等。

這樣的單驗方在雲南各民族的醫藥知識寶庫中不計其數。


又如“瑤族藥浴”

是瑤族人民世代相傳的,瑤族祖先獨創,族內獨有,傳內不傳外的保健良方。

它以多種植物藥配方,經過燒煮成藥水,用藥水放入杉木桶,人坐桶內燻浴浸泡,讓藥液滲透五臟六腑、全身經絡,既可舒筋活絡、消除疲勞、抵禦風寒,又可健身潔體、祛風除溼、防病治病,特別是對防治風溼、婦科、皮膚和傷風感冒等疾病尤為有效。


融合民族文化的“滇派溫泉”開發體系


融合民族文化的“滇派溫泉”開發體系


融合民族文化的“滇派溫泉”開發體系


融合民族文化的“滇派溫泉”開發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