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湖北應城感受“早酒”文化

由湖北省孝感市代管的應城市,位於江漢平原中部,孝感市區西南,東臨漳、涓二水,與雲夢縣為界,川原秀麗,物產豐饒,素有“膏都鹽海”、“魚米之鄉”、“溫泉之鄉”的美譽。


到湖北應城感受“早酒”文化


應城為古蒲騷之地,以“因地處要衝,應置城為守”而得名。春秋時,應城屬軫、鄖國,戰國時屬楚。約在幾千年前,應城東南面還是一片沼澤,與古云夢澤相連;西北部則為丘陵高崗之地,地勢開闊,適於墾田,也適於屯兵打仗。據史書記載,至遲在春秋時,在今縣城北部三十里處,即建有蒲騷故城,為鄖國邊塞要地,著名的楚、鄖蒲騷之戰就發生在這裡。


總面積1103.38平方公里的應城,不僅有著如文峰塔、湯池溫泉、蒲騷故城遺址、門板灣遺址的風景名勝,還有著許多獨特的特色飲食。


到湖北應城感受“早酒”文化


三結豆皮

三結豆皮,以其“皮薄、均勻、色濃、耐煮、味長”的風味特色,是應城城鄉居民喜愛的傳統食品。


三結豆皮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相傳在明末清初之時,有陳、祝、程三姓之人,相繼遷徙至應城以東20多華里處定居。這三姓家長都很講義氣。於是學三國時的劉、關、張盟香結義,永結金蘭之誼。又因三姓同住一灣,這灣尚未定名,便取“桃園三結義”之意,定名為“三結村”。


到湖北應城感受“早酒”文化


住在三結村的三姓人中,有一人曾經是明皇宮裡的御廚。清軍入主中原後,他乘隙逃離皇宮輾轉到了這裡,並希望在烹飪膳食方面一顯身手。


三結村盛產稻穀和綠豆、小麥等雜糧。他感到這裡的稻米很有餈性,柔軟爽口,便細細琢磨用以加工成一種風味特具的食品。他就用稻米為主料,兼以綠豆或小麥,經水磨成漿,放在鐵鍋中攤開烙成一張一張的麵皮,再將麵皮捲成筒,切成絲,攤放在籮筐或曬墊上晾曬成乾絲,名為豆絲,或稱豆皮。


到湖北應城感受“早酒”文化


平時可貯存起來,食用時取出即可,比米煮成飯熟得快,別具風味。這樣製作的豆皮不僅深受本村老少的喜愛,而且傳之於外,均爭相購食。從此以後,三結村家家仿效,行銷於市,並取名為“三結豆皮”,盛傳不衰。


關於“三結豆皮”的吃法,不僅可以煮食,還可炒食:將幹豆絲用溫水浸泡至軟,再下鍋翻炒,佐以大蒜等配料即可食用。


到湖北應城感受“早酒”文化


應城扒肉

應城扒肉是一道地方傳統名菜,主要原料為蹄膀。該菜色澤金黃,香美醇鮮,肥而不膩,味道鮮美,受到人們的喜愛。


應城扒肉的民間做法各異,以下介紹其中的一種:

1. 將蹄膀放入冷水中煮至斷血水撈出,用刀輕刮皮上的汙質,趁熱刷上糖色,晾乾。

2. 入油溫為六成熱的鍋中炸上色,撈出用刀改成十字花刀,不可破皮,再入鍋中煮10分鐘。

3. 取1只大碗,豬皮朝碗底,放入醬油、白糖、精鹽、料酒、八角、桂皮、薑片、蔥結、冷水坐旺火蒸熟爛。

4. 取出熟爛的蹄膀,潷去湯質,去掉薑片、蔥結、八角、桂皮,扣入臥盤中,將潷出的湯勾成玻璃芡,澆在蹄膀上,淋上香油少許,撒上蔥花,盤邊稍加點綴即成。


到湖北應城感受“早酒”文化


水汽包子

應城的水汽包子,以麵粉杆面為皮,以苕粉、蘿蔔、牛肉丁為餡,製作工藝獨特。燒大油桶改裝成的鋼灶,架一口巨大的平底鍋,深夜的街頭,熊熊的爐火,實為應城一景。


鋼灶燒劈柴,火候是極有講究的,有別於蒸、煎,水汽包子謂之“炕”。下鍋後放一層清水,輔以植物油,加蓋用武火炕至八成熟,將包子逐個翻面,繼之以文火直至出鍋。開蓋後,金黃色的一鍋包子香飄半條街。


到湖北應城感受“早酒”文化


金剛臍

餅面呈六角齒輪狀,中間凹陷有似肚臍的特徵,又因六個角張得很開,形如獸爪,故有稱“老虎腳爪”的。該品用桶爐以微火烤制而成,有甜、鹹兩種(甜的為淡黃色,面中放有糖;鹹的為黃白色,面中和有鹽)。


在三合店街上,製作的同類餅品,叫做“勾爐餅子”。它製作時面上是四角突起的爪子,每爪子上撲以芝麻,放在爐中烘烤,用勾子勾出爐,吃起來很焦,以形同驢腳爪子因而又得名“驢腳爪子”。


到湖北應城感受“早酒”文化


甑仁糕

應城有一種古老而獨特的傳統風味小吃,叫做甑仁糕,又名挺糕,是一種以大米碎細為主的熟食,賣甑仁糕的人,肩挑擔子,手中敲打著竹板,沿街現做、現蒸、現賣。


每次只能蒸一隻甑,以兩至三個甑交替輪換蒸制。甑小巧玲瓏,古色古香。在小木甑內有個活塞,蒸熟端開後,再往一個小木柱上一按,蒸糕隨活塞衝出,即可裝盤食用。


到湖北應城感受“早酒”文化


篇幅有限,應城的美食無法一一枚舉,無論是大街小巷,還是社區村落,各種小吃攤子無處不在。另外,應城的“早酒文化”,更是名聲遠播,不誇張的講,應城人寧舍三個懶覺,都不會錯過一頓早酒。應城“早酒”的源遠流長在於它的“精”、“神”、“氣”,而不拘泥於何種形式,一碟花生米、一個素拼盤,一壺老酒,一個字“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