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负不肯过江东,自大鸿门放沛公,细数项羽的性格缺陷

记得第一次看电影《霸王别姬》,年纪还小,跟着大人凑热闹,那会还看不懂电影所讲的伦理以及叙事的情节。但却隐隐记住了“霸王别姬”这个成语,还有当时声名大噪的陈凯歌导演的名字。

自负不肯过江东,自大鸿门放沛公,细数项羽的性格缺陷

电影《霸王别姬》剧照

随着后来对历史知识的更多接触,慢慢才了解了楚霸王项羽的一些事迹,尤其是乌江自刎,成就了项羽悲情英雄的美名。常言道成王败寇,然而项羽纵然失败了,却还成了人人歌颂的英雄,甚至连他的对手汉王刘邦,也为他风光大葬,以示天下。

项羽之死非必然

如果说悲情是英雄最经典的归宿,然而是什么造成了悲剧,项羽是非死不可吗?当然不是,史记《项羽本纪》其实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项羽是有机会活下去的。甚至,如唐人杜牧所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自负不肯过江东,自大鸿门放沛公,细数项羽的性格缺陷

乌江自刎剧照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本可渡船过江东的项羽,为何执拗地一意孤行,要自刎乌江呢?或许与他的性格有关,不妨探讨一下项羽的性格缺陷。

自负是最大缺点,害了自己的命

首先,分析一下《项羽本纪》中项羽给出的自刎理由。

1.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项羽把失败归咎于天,天之意不可逆,项羽已经自我心理暗示,没有生还机会,从而失去了东山再起的信心。换句话说,不愿面对现实,已经心理崩溃了。

2. 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无颜见江东父老。

过分敏感,担心带出来的八千江东子弟,没有带回,会被江东父老不接受。然而胜败乃兵家常事,乌江亭长尚且想的明白,项羽怎么就过不了这个坎?

3.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过度揣测,乌江亭长好心来接应,苦口婆心劝项羽,保全性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然而项羽生死关头,不客观权衡利弊,却歪曲揣测,心中仍旧放不下愧疚。

虽然本纪中只有短短的几句对话,但却处处透着项羽的自负和过强的自尊心。正是这样的自负心理,让他不想苟活于人世,不敢面对失败的现状,从而选择了逃避。

自负不肯过江东,自大鸿门放沛公,细数项羽的性格缺陷

项羽剧照

项羽虽然是出生在没落的贵族家庭,但也是从小养尊处优,精英教育中长大的。一路顺风顺水,有着叔父的提携和江东父老的爱戴,从没受过什么挫折,即使挫折也有人为他扛着。

有了功绩就更加不同了,万千称荣宠于一身,沉浸于夸赞之中。渐渐他已经没有接触失败的机会,也忘记了失败的苦楚,甚至有了偶像包袱,再经历不起点滴的失败,内心已经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理想的“楚门的世界”。

自负不肯过江东,自大鸿门放沛公,细数项羽的性格缺陷

垓下之战剧照

直到垓下之战的后期,需要自己面对的时候,项羽的精神世界突然被打破了,他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即使无法回转了,也是“天之亡我”。精神世界的崩溃快到让他来不及接受现实,所以“我何渡为”,完全失去了信心,觉得唯自刎可解脱。可见,自负才是害死项羽的罪魁祸首。

平常的自大,曾也害了别人的命

关于项羽和刘邦另外一个著名的典故当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过程就不赘述了,鸿门宴开头的一个小细节,就暴露了项羽的性格缺陷。

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自负不肯过江东,自大鸿门放沛公,细数项羽的性格缺陷

鸿门宴剧照

同样来自《项羽本纪》的记载,二人一见面的短短寒暄,信息量却极大,项羽随口便出卖了自己的线人曹无伤。或许项羽是为了向刘邦示好,也或许项羽就是为了显摆你沛公身边也有我的线人,更或许他根本没把曹无伤放在眼里,视作草芥。

然而,项羽如此的自大,带来的后果也是很恶劣了,线人本就冒着生命危险的,主帅出卖间谍无非是摧毁了整个谍网的信用,以后谁敢来投?一次自大不仅毙了曹无伤的命,也堵住了万千信息来源和别人的信任。

自负不肯过江东,自大鸿门放沛公,细数项羽的性格缺陷

西楚霸王剧照

小结

两个中心事件,可见项羽的自负和自大是贯穿始终的,虽然项羽有着先天的优势,以及之前顺风顺水的运气,但是性格的缺陷注定他不能够走远。如果没有垓下之战,也还会有其它失败让他无法接受。没有更多从小到大的失败磨练,很难打磨好项羽的性格缺陷。

对比扩展

如果说项羽的自负是他性格最大的缺陷,那么他的冤家刘邦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刘邦出生贫寒,算是白手起家,尝尽了人间冷暖,知道适时而动,识时务为俊杰。刘邦尤其没有项羽那么强的自尊心,虽然当时还没有《厚黑学》,但刘邦似乎早已精通,正因为刘邦更知道失去的滋味,所以才珍惜点滴的得到。

自负不肯过江东,自大鸿门放沛公,细数项羽的性格缺陷

刘邦剧照

刘邦,没有邀不带礼金去蹭饭,为了前程可以入赘吕府,为了逃命可以把亲生骨肉推于车下,说的有些面目可憎了,甚至后人有说就是不要脸,然而却是不致命的。项羽要是稍微接地气一点,恐怕刘邦也没有什么太大机会吧,至少也可以平分秋色。叹,性格如斯,悲情落幕终是项羽最好的归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