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知道原來華為不上市,它是這樣融資的呀?

這才知道原來華為不上市,它是這樣融資的呀?

華為不上市,並不代表它沒有融資的能力,而是出於種種因素的考慮,選擇不上市。現在很多國內外優秀企業都不願意上市。

上市和不上市,都是一些大型公司的選擇。

國外也有一堆的巨型公司不上市的,沒有人規定公司一定要上市。

舉個例子:宜家,樂高,亨氏集團,都是行業巨頭,也沒上市。


這才知道原來華為不上市,它是這樣融資的呀?


國內沒上市的公司也相當多的,手機界的四大家族:華為,小米,OPPO和VIVO,其中三家都沒上市,不光是華為,國內飲料巨頭娃哈哈也沒上市,老乾媽也沒上市。

公司上市的目的是什麼?最直接,最迫切的就是:融資,如果放在A股你可以說成是“圈錢”,但是這是要付出代價的,就是一定要拆了過去的公司架構,任正非過去一直領導者華為,問題是他的股權只有1.6%,一旦上市,誰說了算?大股東說了算,老任只能拱手交權。

上市是有風險的,華為這麼多年來發展迅速,治理的也不錯,真的把老任給換了,請問哪一個敢拍著胸說,在他的領導下,會比老任更強?

上市了就要按照上市公司的玩法,就必須完全拆除過去的華為的治理結構,是福是禍,難說,除非華為特別缺錢,否則上市完全是賭博,萬一要是不好呢?

上市融資是企業實現最大化價值體現以及最大化融資的道路,但並不是只有這一條道路。“大商謀道”,華為就是如此,通過自身的資源進行極致化的使用,就算是華為不上市,也是有著大量的資金融入。

一、員工,就是股東。

很難想象,在2011年時華為通過員工進行融資的額度能夠達到270億!這要比上市融資還直接,不需要“排隊”,資金直接投放於產品的研發、市場的運行!這樣的企業,難道會沒有戰鬥力?太具有戰鬥力了!與一般員工持股的企業是不同的,就拿研發而言,如果研發人員能夠自身持股與不持股的狀態完全不同。如果自己持股,公司收益就是自己的收益,在這種情況下,研發人員就會一門心思的搞研發,只有研發好了,才能夠輸出更為優質的產品,為自己創收。並且,華為每年都有著紅利派息,高的時候甚至能夠達到50%。所以,旗下的員工就算是貸款也都會去認購一定的華為員工的股份。

當然了,華為方面叫做“虛擬股”。而這種股份也不是所有的員工都能夠進行認購,而是怎樣的呢?“奮鬥者”才能夠擁有。也就是說,在華為作為員工,只要你更加的奮鬥、拼搏,才能夠具有資金進行認購,而不是隨便都是可以買的。所以,在華為創業的期間,這種模式的存在為華為源源不斷的流入入股資金,再加上過硬的技術以及“拼命”的員工,而這一些的支撐又使得華為有著巨大的盈利,再派息給持股的員工,達到了良性循環。

二、通過銀行貸款。

銀行貸款是企業使用自己最為常見的一種方式,華為也是如此。很多人也會發出疑問,華為這麼成功,還需要貸款?不管是多麼成功的企業,相對淨資產比例的貸款並不代表其不成功。華為也是有著銀行貸款的,特別是在海外經營項目時,也會對應著貸一定額度的款項。銀行貸款也是華為主要獲取資金髮展的渠道。

三、未來華為可能上市融資嗎?

個人的觀點是,未來華為並不太可能進行融資上市。為什麼?股份太過於分散,持股的股東可以說達到了所有華為員工的數量。那麼,在股份分散的現狀下,就上市工作安排是很難實現的。

當然了,市場中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未來華為還是有可能實現上市。怎麼講呢?可能存在“同股不同權”的方式,也就類似於阿里巴巴、騰訊上市的模式,相對董事長、負責人在創業時因為需要資金的原因,所以將公司的股份盡數出售。但是公司自己卻仍舊能夠“當家做主”,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將股份受益的權利與股權公司運行的權利相對分離,股東進行受益,而最合適經營公司的人員還是初創團隊。現在華為的股份十分的分散,如果是有著上市需求,也只能是寄託於“同股不同權”的方式。

現在華為的經營十分好,已經是兩個世界第一,對於資金的渴望程度有限。再加上現在全球市場的資金現狀偏緊,而華為的市值又呈現著巨大,就現階段而言,自身企業不缺錢,市場股市的資金也有限。所以,上市融資的需求並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