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增長73年!疫情瀰漫之下,德國經濟將會面臨哪些困境?


穩健增長73年!疫情瀰漫之下,德國經濟將會面臨哪些困境?

"我身體裡的火車從來不會錯軌,所以允許大雪,風暴,泥石流,和荒謬。"在這個不同尋常的春天裡,借用餘秀華一句詩來形容看似從不錯軌的德國經濟倒也不顯得突兀。畢竟,這七十餘年來,無論是石油危機、全球化、次貸危機及歐債危機,二戰之後迅速崛起的德國經濟總能保持相對穩健,在每一次危機中總能化險為夷,保持勻速繼續往前駛去。

值得關注的是,擁有"防風險"與"抗危機"特性的德國經濟最大秘籍便是——實業為王。德國正是一個以實業為主導的國家,數年來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口碑已經彰顯了德國製造業的突出地位;該國完整又高端的現代工業體系不僅讓德國經濟在次次危機中一枝獨秀,也讓"德國模式"數次受到世人矚目,更被視為歐洲經濟體的"發動機"和"穩定錨"。

然而,如今一場突如其來又聲勢浩大的病毒危機正在席捲全球,德國亦是不可避免捲入當中。

受此影響,德國宣佈將停辦今年全球最大工業展漢諾威博覽會。隨後,3月30日,德國經濟顧問委員會發布評估報告,預計2020年該國經濟將萎縮5.4%,2021年才會觸底反彈。

那麼經此一疫後,"德國製造"能否絕處逢生再創奇蹟?續寫德國經濟傳奇?作為歐洲景氣火車頭的德國又能否再次引領歐洲經濟復甦?本文將就此展開探討。

穩健增長73年!疫情瀰漫之下,德國經濟將會面臨哪些困境?

1、73年來首次輪空,德國按下經濟奇蹟暫停鍵

當地時間3月26日,主辦方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宣佈,鑑於當前全球疫情形勢的日益嚴峻,2020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將停辦,亦是這場有著73年曆史的年度盛會首次停辦。而作為全球涉及工業領域最大的頂級國際性貿易展覽會,漢諾威工業展每年可以為德國帶來約4.6億歐元(約合36億元人民幣)的收入和20萬人次以上的客流。更重要的是,漢諾威工業展已經被視為德國經濟奇蹟的重要標誌。

追根溯源,時值二戰剛剛結束,作為戰敗國的德國沒能逃過戰爭的摧殘,該國房屋倒塌,企業破產,民不聊生,百廢待興。甚至當時有預言家悲觀地估計:"每個德國人每5年才能有一隻盤子;每12年有一雙鞋子;每50年有一套衣服;每5個孩子中有一個能用自己的尿布"。不過,實際情況卻是大相徑庭,在戰爭的廢墟上,德國在上世紀50年代就實現了經濟騰飛,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而漢諾威工業展正是德國開啟經濟復甦之路的一個關鍵按鈕。

穩健增長73年!疫情瀰漫之下,德國經濟將會面臨哪些困境?

為了儘快地恢復德國經濟,當時獲勝的西方力量認為唯一方法就是向外界展示德國的貨物,於是決定以舉行一場貿易展覽會的形式來刺激德國經濟。1947年8月18日至9月7日,第一屆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以展出"德國製造"產品為目的正式亮相國際,並在21天展期內斬獲國際訂單及商業合約多達1934份,合計金額約3160萬美元。首屆漢諾威工業展取得的巨大成功,就如同獲得了希臘神話中商人的保護神赫爾墨斯的鼎力相助。

自此,德國漢諾威工業展逐漸演變為全球風向標式的國際技術和工業交流平臺,被譽為"世界工業發展的晴雨表"。縱觀歷史,德國漢諾威工業展能夠一舉成名,延續下來,主要得益於三個方面。

(1) 秉承實業立國理念和傳統

19世紀前期,以農業為主的德意志諸邦國工業脆弱,當時歐洲霸主英國以亞當·斯密自由貿易論強勢開道,試圖用看不見的手掌控德國經濟。對此,德國著名經濟學家李斯特曾一針見血指出,作為後起之秀,德國唯有建立起本國獨立的工業製造業體系,才能趕超發達工業國走上富強之路,避免淪為其傾銷廉價工業品的銷售市場,並與之在國際市場上"同臺競技"。

李斯特將工業視為一個國家財富創造能力根基與源泉的這種強烈現實關懷,也使得許多德意志邦國逐漸接受了他"實業立國"的理念,紛紛出臺各種政策措施來推動本國工業的發展。

穩健增長73年!疫情瀰漫之下,德國經濟將會面臨哪些困境?

於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今日享譽世界的西門子、拜耳、阿迪達斯、奔馳、寶馬等眾多的"德國製造"知名品牌先後誕生;一場如火如荼的全民創業大潮在當時的德意志可謂是空前絕後,一批批延續傳統的家族企業和被稱為"隱形冠軍"的中小企業大量湧現,支撐起了德意志工業的天空。後來,德國在追求國家統一與富強的歷史進程中,"實業立國"的理念與傳統從未丟失。據統計,1871至1918年,德國工業超過英國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1946至1973年,德國工業又一次超過英國,德國馬克取代英鎊成為世界第二大儲備貨幣。

(2)具備經濟復興的堅實基礎

正是堅信李斯特理論的德國人對工業製造業的執著和堅守,才讓百年"德國製造"從弱到強逐步崛起,走出一條工業化強國之路。儘管德國是二戰的戰敗國,但仍然具備了經濟復興的堅實基礎,在希特勒時代大量投資的光學、化學、輕型機械、汽車、有色金屬業已經讓德國工業設備全面更新換代。並且絕大部分的工業設備都在戰後保了下來,比如,當時德國最為發達的機床工業完好無損保留下來的設備高達93.5%;再如知名的大眾汽車公司91%的機器設備戰後都能正常運行。

穩健增長73年!疫情瀰漫之下,德國經濟將會面臨哪些困境?

況且,寒冷、飢餓、絕望和死亡的氣息籠罩著當時的德國,惡劣的生存環境和屈辱的歷史使德國民族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意識,也喚起了德國人重建家園的想法。因此,只要重建個人住宅,修復戰前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德國工廠就能正常運轉,產品就會源源不斷生產出來;只要保證足夠的食物與原材料的供給,這個武裝到牙齒的德國工業戰車便會踏步向前邁進

可以說,德國傳統工業的良好底子為其創造經濟奇蹟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3)把握機遇化外力為內力

不過,在戰爭初期,德國經濟復興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缺乏,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啟動資金,所有的一切計劃都是空談。但是受益於美國的"歐洲復興計劃",1948年至1951年期間,德國共獲得美國36.5 億美元的援助。數十億的美國資本對德國工業加速現代化無疑起到了促進作用,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德國工業生產的年均增長率高達11.4%,工業總產值增長了2.4倍,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2.1倍。而德國經濟恢復繁榮,也帶動了歐洲經濟的復興,開啟了整個歐洲往後20年經濟騰飛的進程。

穩健增長73年!疫情瀰漫之下,德國經濟將會面臨哪些困境?

在此背景下,歐洲也逐漸走上了自主發展的道路。正是藉助歐洲一體化的東風,擁有強大工業實力的德國也成為歐盟貿易網絡中心,開始扮演著歐洲貿易資源整合者的角色。展開來講,作為出口型工業國,德國從歐盟其他國家進口工業原材料,經由加工再重新出口銷往世界各國,其中60%的產品銷往歐洲市場,而確保歐洲共同市場正常運轉是德國經濟的命脈所在。在這個循環之中,由強大工業保駕護航的德國始終掌控著歐洲資本流動的規模和流向,並依託歐盟在國際舞臺發揮影響力。

2、歐洲經濟火車頭猛踩剎車,德國製造或跌落神壇

因而,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德國經濟得以迅速復甦,工業得以迅猛起飛;反而言之,也正是依託堅實的工業基礎,在每次危機過境之後,德國經濟才能迅速重回復甦的軌道。如1973年,石油危機期間,日本、英國和德國CPI增速分別是11.6%、9.2%和7%,相較而言,德國的物價水平更為穩定。1985年,德國和日本一起簽訂了《廣場協議》,使日德貨幣對美元有所升值,

不過最終德國經濟走向了穩健增長,日本經濟卻以泡沫幻滅收場。

穩健增長73年!疫情瀰漫之下,德國經濟將會面臨哪些困境?

2007至2008年次貸危機及歐債危機的接連打擊之下,2009年德國經濟同比增速下滑幅度高達-5.6%;但不同於希臘和意大利等國深陷債務危機,被迫向國際求援,2010年德國經濟強勢反彈,重新迴歸到4.1%的增速,成為歐元區重要的經濟支柱和增長引擎。相較於經歷互聯網泡沫及次貸危機的美國,

戰後德國似乎並未發生過金融危機。數據顯示,1973年至2017年美國、英國、日本和德國GDP增速的標準差分別為:2.03、2.12、2.5和1.97。顯而易見,德國經濟增速的穩定性要優於其他經濟體。

而這一切主要歸功於德國堅定不移發展實業興邦的道路,要知道,實體經濟的繁榮可以有效帶動投資、消費、出口,使一國經濟馬車實現高速運轉。早在2009年,德國製造業產值便佔其經濟總量高達25%,位居歐盟國家首位。因此,作為領銜歐盟的製造業大國,德國經濟和歐洲經濟是一榮皆榮,一損皆損的呼應關係。然而如今風靡全球的"德國製造"卻意外出現差評,疊加疫情影響,今年3月份德國製造業PMI終值為45.4,創下近11年以來最大降幅。次德國經濟能否憑藉"德國製造"這張王牌重回巔峰,可以從兩個方面找到答案。

穩健增長73年!疫情瀰漫之下,德國經濟將會面臨哪些困境?

其一,德國工業領先地位受到嚴峻挑戰

據瞭解,"德國製造"有三板斧:機械製造、汽車和化工。其中汽車是德國的龍頭產業,佔該國約5%的GDP和4%的就業,而且其化工產業的1/5以及機械製造業的1/3的營收都直接來源於汽車產業。不過,受大眾柴油排放作弊醜聞的影響,新能源汽車的衝擊,全球貿易摩擦的加劇,加上英國脫歐和各大經濟體的增長放緩導致外需疲軟,2019年德國汽車製造商總計生產了466萬輛新車,產量創下1996年以來新低,這亦是德國工業領域優勢正在消失的縮影。

進入新世紀後,在本輪科技製造浪潮中,與傳統工業領域的強勢不同,德國在未來技術顛覆性創新領域的優勢不再,甚至在一些領域明顯落後。以人工智能產業為例,德國在該領域的基礎研究處於全球領先位置,專利申請及論文產出數量均位列第一梯隊,但在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和投融資方面與美國、中國、英國都存在不小的差距。短期內,德國可以依靠傳統優勢領域的增長彌補顛覆性創新領域的不足,

但如果無法在未來新技術新領域中搶佔先機,德國能否延續傳統工業領先地位將存在變數。

穩健增長73年!疫情瀰漫之下,德國經濟將會面臨哪些困境?

其二,疫情期間德國"歐洲一哥"形象大損

在歐洲抗疫的關鍵時刻,作為掌控歐洲貿易網絡和資本網絡的"一哥",德國卻沒有充分展示歐洲領頭羊的責任和擔當。

不僅帶頭限制醫療物資出口,以保自身供應充足;甚至憑藉歐洲貿易中心地位的優勢,多次扣留周邊國家的防疫物資,如攔截瑞士24萬隻口罩和意大利83萬隻口罩。雖說德國為了確保本國有足夠醫療物資,採取行動也屬無可厚非;但是當意大利等國面對疫症束手無策,在無視其援助請求之後,還爭搶該國醫療防護物資,頗有些世態炎涼的意味。

從中可見,流於形式的歐洲一體化不但表現出成員國之間毫無團結可言,更暴露出整個歐盟在危難發生時各自為戰的弱點。英國記者戈爾比甚至認為,此次病毒危機的影響可以被看作新一輪"脫歐"。那麼這場疫症會成為脫歐亂局再演的前奏,抑或歐盟能夠化危為機,承擔起責任,未來數星期都將成關鍵。正如歐洲之父"雅克·德洛爾所言:"目前籠罩在歐盟上空的烏雲窒息著歐盟,昭示著歐盟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唯有團結合作才能走出陰霾"。

穩健增長73年!疫情瀰漫之下,德國經濟將會面臨哪些困境?

3、歐盟市場陰影重重,中國成為全球製造業避風港

同樣,歐盟市場在疫情衝擊下割裂,無可避免地給德國產業鏈帶來巨大負面影響。《逼近的瘟疫》作者勞裡·加勒特也指出,這次大流行將會對全球經濟體系造成根本性改變,因為當前的全球化高度依賴供應鏈和分銷網絡,這些恰恰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很多人將會失業,忙於解決病毒的社會可能顧不上救濟弱勢群體。據德國勞動局估計,如果該國經濟活動到年底才能逐漸恢復的話,德國今年的失業人數將達到300萬人。目前,這艘歐羅巴之船在世界經濟的汪洋之中,風雨飄搖,等待救援。

而德國經濟的基本面就是全球製造業的基本面,一旦支撐德國甚至歐盟經濟的製造業發出故障的信號,將對正在復甦的全球經濟給予沉重打擊。以汽車行業為例,由於該行業技術含量高,產業鏈長,是典型的資金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其全球化特徵明顯,受疫情衝擊也最為嚴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100家汽車工廠宣佈或計劃停產;

就連老牌工業強國德國亦是表示,經此一疫,該國或許需要10年才能恢復汽車業的輝煌。

穩健增長73年!疫情瀰漫之下,德國經濟將會面臨哪些困境?

不過汽車行業受到的衝擊,只是全球製造業面臨嚴峻挑戰的一個典型。事實上,全球製造業幾乎所有領域都不可避免地被疫情海嘯覆蓋。數據顯示,2月份全球製造業PMI下降至47.2,結束了連續3個月的擴張。其中,產出指數接近20年來最大降幅;新出口訂單指數也降至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工廠就業則連續3個月下降,就業流失速度達到2009年以來最快。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於中國防疫形勢穩步向好,成長中的中國製造業迅速脫穎而出。

根據機構測算顯示,中國製造業佔全球製造業總產出的比重從1990年的2.7%增至2019年的30.9%,連續十年穩居世界第一,我國在世界製造業供應鏈體系中佔據的地位也愈發重要。因此,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中國一手抓國內疫情防控,一手積極推動復工復產,為"逐漸停擺的全球經濟"按下了重啟鍵。

穩健增長73年!疫情瀰漫之下,德國經濟將會面臨哪些困境?

據工信部數據,截至3月28日,我國規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達到了98.6%,人員平均復崗率達到了89.9%。一方面,中國製造業的復工復產,無疑對全球產業鏈重新運轉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給全球製造業吃下一顆"定心丸";另一方面,時下中國製造正在全力馳援全球抗疫戰場,一批批口罩、檢測試劑盒、呼吸機、藥物等防疫救治物資,源源不斷從中國工廠的生產線走向世界各國的抗疫前線。同時,一趟趟中歐班列的逆風馳騁,將急需的抗疫醫療物資和民生保障物品送往歐洲大地,解決了許多國家的燃眉之急。

相較之下,在海外發酵之際,大多數國家選擇彼此封閉和指責的狹隘行動,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全球主要經濟體合作應對危機的意願和能力。正因如此,中國在疫情控制上所取得的成就,也讓世界產業鏈的中心正向中國市場轉移。數據顯示,全球製造業疲軟之際,3月份中國製造業PMI卻迅速回升至52%。足以見得,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生產能力最穩定的市場,

是現階段全球製造業的避風港;而中國在穩定全球供應鏈上展現出的責任和擔當,必然也會贏得更多危中之機。正如加繆所說,"對未來真正的慷慨,在於把一切都獻給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