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是怎樣奪取了赫魯曉夫的政權?對蘇聯的貢獻誰更大?

清風飛花


勃列日涅夫是第5任蘇聯領導人,他是通過政變推倒赫魯曉夫後上臺的,從1964年到1982年一直是蘇聯實際領導人。

在他執政時期,領導蘇聯全面推行軍事改革,使蘇聯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不僅在核武器的數量超過美國,在海軍上也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使蘇聯真正成為超級軍事強國。 可以說,勃涅日列夫執政時期是蘇聯最強大的時期,也是美蘇冷戰的高潮。

不過,與其說是他奪取了赫魯曉夫的政權,倒不如說是赫魯曉夫被眾人趕下臺去,因為當時赫魯曉夫的聲望確實已經降到極點。

根據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謝米恰斯回憶錄,由於赫魯曉夫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敗給美國,使得蘇聯威嚴掃地,所以蘇共內部開始醞釀推翻赫魯曉夫的計劃。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等人趁赫魯曉夫在黑海渡假的機會,奪取了蘇聯的黨政軍領導權,並清除了赫魯曉夫的親信們。


勃列日涅夫雖然放過了赫魯曉夫(沒有定罪殺他),但還是免除了他的職務,強迫赫魯曉夫提前“退休下野”,並派人監視和限制赫魯曉夫的日常起居直到他去世為止,而此時距離赫魯曉夫在1953年當選為蘇聯第一書記才11年之久。就如當年赫魯曉夫用手段推倒馬林科夫一樣,後起之秀的勃列日涅夫也推倒了赫魯曉夫。

相對而言,勃列日涅夫對蘇聯的貢獻更大,治國手段更強硬,但危害也更大。勃列日涅夫是一介雄心勃勃的武夫,他在全球推行絕對霸權主義,並與美國人在歐洲、南亞、東亞、北非、中東各個“戰場”展開角逐,耗盡了蘇聯的國力。同時,勃列日涅夫推行的經濟改革趨於保守,沒有改變蘇聯重視軍工、輕視民用的經濟模式,使蘇聯經濟陷於停滯,最終走向衰落,埋下了後來蘇聯解體的隱患。

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基輔級”航空母艦


古風吹落梨花捲


在大多數人心中,像蘇聯這樣的國家,領導人都是幹到自己去世,但是赫魯曉夫卻是個例外。他是被自己的屬下勃列日涅夫給擠下去的。為什麼勃列日涅夫能夠取代赫魯曉夫呢?這就不得不介紹一下赫魯曉夫這個人。

對於赫魯曉夫,大多數的人都是有印象的。畢竟他曾經否定過斯大林,在國內被樹為典型。同時,他也是第一個訪問中國的蘇聯最高領導人,並且也是第一個訪問美國的蘇聯最高領導人。特別是在訪問美國期間,赫魯曉夫指名道姓要去見當時美國性感女星瑪麗·夢露,在當時可謂是世界皆知。

即使如此,赫魯曉夫還是下臺了。赫魯曉夫下臺最為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在農業和工業上的政策失誤。赫魯曉夫雖然一定程度上了解蘇聯的農業,並且在他執政的10年基本也是狠抓蘇聯的農業。但是非常不幸,他在農業上的改革是失敗的。比如他提出“三四年內肉類產品超過美國”這種不切實際的口號。在赫魯曉夫執政的後期,蘇聯不得不用500噸黃金儲備到國外去購買糧食。

不僅如此,赫魯曉夫還進行了很多改革,使得各方面的人都對其非常不滿。比如赫魯曉夫規定新的各級委員會三分之一的人要來自新的黨員幹部。他甚至還裁減軍隊,減少軍事預算,使得自己失去了軍方人士的支持。

本質上來說,雖然赫魯曉夫反對斯大林個人崇拜,揭露了大量斯大林所犯的錯誤。但是他並沒有吸取教訓,解決這個問題。相反,他自己只是藉著這個事情提高自己的威望,代替斯大林的地位。換句話來說,赫魯曉夫也是完完全全是自己說了算,把所有的功勞都歸功與自己,身邊的人只能奉承自己。比如在他70歲生日的時候,蘇聯幾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歲生日那一幕。

這種情況下,赫魯曉夫並沒有很好的識人之明。他身邊聚集了口是心非的人,正是這些人日後推翻了赫魯曉夫。

勃列日涅夫在蘇聯執政長達18年,執政時間之長,僅此於斯大林。他在蘇聯發展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客觀上來說,勃列日涅夫對蘇聯的貢獻肯定是大於赫魯曉夫的。

勃列日涅夫這個人非常謹慎,一切以“求穩”為目的。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蘇聯一度經濟發展良好,蘇聯的綜合國力達到巔峰,經濟實力居世界第二位,軍事力量則和美國平起平坐。在他的執政期間,美蘇爭霸中蘇聯是處於優勢的。不過,勃列日涅夫並沒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對蘇聯進行有效的改革,這使得蘇聯在他執政期間最後盛極而衰。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與其說是勃列日涅夫奪取了赫魯曉夫的權,還比如說蘇聯一班大佬聯合起來奪了赫魯曉夫的權,然後再把這個權力白白送給了勃列日涅夫!



赫魯曉夫自己的上臺,本身就是不那麼正常。

1953年,斯大林去世,蘇聯的最高權力出現了一個真空期。此時的蘇聯,最高權力已經分成了三塊,分別由馬林科夫、貝利亞、赫魯曉夫人所掌控。

而其中,權力最大的當屬貝利亞,因為他掌控著秘密警察和國家核計劃。可以這麼說,貝利亞才是斯大林欽定的蘇聯最高權力繼承者。

但是赫魯曉夫聯合馬林科夫,在朱可夫元帥的幫助下逮捕了貝利亞,以叛國、恐怖主義、反革命的罪名處決了貝利亞。

接下來,局面就從三個人的遊戲變成了兩個人對抗,赫魯曉夫不斷加強自己在黨內的影響力,馬林科夫則強化了自己在政府的權勢。最終還是赫魯曉夫計高一籌,馬林科夫敗下陣來!


順便說一句,一直支持赫魯曉夫的朱可夫元帥也被赫魯曉夫給“幹掉”了!



赫魯曉夫的改革和去斯大林化

登上權力最高峰的赫魯曉夫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了改革。

當時的蘇聯,確實是需要一個力挽狂瀾的改革者。斯大林模式曾經創造了輝煌,但因為太過於僵硬,已經失去了生命力!如果不能擺脫斯大林模式,蘇聯將陷入深淵!

所謂重病還需猛藥醫,赫魯曉夫一出生就開出了一劑猛藥:全盤否定斯大林,去斯大林化!

這樣的藥確實猛,讓蘇聯人暈頭轉向,也讓東歐地區一片混亂。

赫魯曉夫確實是一個改革者,他知道必需要改革,卻不知道要怎麼改革,甚至開始盲目的改革,不切實際。

比如說赫魯曉夫想學習美國,在全國大肆推廣玉米種植,卻不知道西伯利亞的氣候寒冷,玉米經常結不了穗!



終於,內憂外患下的赫魯曉夫,被人趕下了臺!



勃列日涅夫的上臺

勃列日涅夫的上臺,可能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在策劃推翻赫魯曉夫下臺過程中,勃列日涅夫只是一個參與者,不是主導者,甚至可以說他是被拉過來的。

當時在推翻赫魯曉夫的行動者,蘇斯洛夫和謝列平才是主要的策劃者。但是結果出人意料,赫魯曉夫倒臺了,上位的不是蘇斯洛夫,也不是謝列平,而是勃列日涅夫!

實際上,勃列日涅夫只是當時推選出來出來的一個過渡而已。因為當時蘇斯洛夫和謝列平兩人實力不相上下,為了避免兩敗俱傷才選擇了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上臺後,雖然只是過渡品,但出人意料的他在這個位置上站穩了腳跟。蘇斯洛夫也好,謝列平也罷,只能眼巴巴的看著!

勃涅日涅夫任期上,他也進行了“改革”。不過他的改革卻是比較簡單,廢除赫魯曉夫的政策,重走斯大林的老路,僅此而已!

現在對勃涅日涅夫當政期間的評價,就是“倒退的二十年”。

雖然,在勃列日涅夫任上,蘇聯的經濟出現了一段輝煌期,但那是虛假的!

上個世紀70年代,阿拉伯世界對西方國家實行原油禁運,引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啊,導致油價暴漲了五倍。蘇聯是產油大國,這一段時間靠著賣了賺了大把的鈔票。然而,隨著阿拉伯世界與西方關係的緩和,油價恢復正常,蘇聯的經濟也變成了原來死氣沉沉的樣子!

可是,勃列日涅夫卻被這虛假的繁榮矇蔽了,還真以為自己有錢了,放肆的擴充軍備,然後……



很難說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對於蘇聯的貢獻誰大誰小,反正蘇聯的解體都有他們的一份功勞!

但不管怎麼說,赫魯曉夫還知道要改革,只是不知道怎麼改;而勃列日涅夫則重走斯大林模式的老路,中庸而已!


胡史亂翔


勃列日涅夫是繼列寧,斯大林,赫魯曉夫之後的蘇聯第4任最高領導者,應該說,當蘇聯最高統治集團準備替換赫魯曉夫的時候,這個職務根本輪不到他,勃列日涅夫是一個十足的庸才,勃氏當選蘇聯最高領導者,完全是一個妥協的結果。

勃列日涅夫,全名是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生於1906年烏克蘭人,蘇聯政治家。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三軍統帥),元帥軍銜。

勃列日涅夫是農業幹部出身。二戰期間擔任集團軍政治部主任,少將軍銜,勃列日涅夫時年38歲。1952年就任蘇共中央書記

,由於儀表堂堂,工作表現出色就此深得斯大林賞識。斯大林親自簽署命令,晉升勃列日涅夫為中將在1957年51歲的勃列日涅夫進入蘇聯核心領導集團就任中央書記處書記。1960年5月,當選為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成為蘇聯國家元首。當時蘇聯的最高的領導人是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而此時蘇共核心領導層開始密謀準備推翻赫魯曉夫。但必須指出的是,主謀和策劃者都不是勃列日涅夫。因為他資格不夠,也就是說勃氏道行還淺,他的地位還沒有達到參加到政變核心階層。

赫魯曉夫當政的時候,徹底地否定了斯大林一切。但否定了斯大林,引發了整個東歐的政局動盪。但有些變革對蘇聯是有益處的。比如廢除蘇聯幹部終身任期制,農業集團農莊改革,但赫魯曉夫的改革嚴重地侵害了蘇聯最高領導集團的利益、這些蘇聯的最高核心領導人開始密謀政變。

在1964年10月赫魯曉夫飛往南方海濱療養地度假。就在他休假的時候。他的下級和同僚們正在策劃推翻他的計劃,就在10月14日,在克里姆林宮,赫魯曉夫一手提拔起來的門生勃列日涅夫揹著他召開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解除他的一切職務,塔斯社宣佈赫魯曉夫因“年邁和健康狀況惡化”退休 。就此赫魯曉夫成為蘇聯唯一活著退休的最高領導人。但由於兩大巨頭蘇斯洛夫和謝列平相持不下,為避免兩敗俱傷,同歸於盡。於是在蘇共中央全會上推舉勃列日涅夫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勃氏其實的妥協的產物,誰都認為他是個過度性的領導者、到但誰也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平庸的領導者會成為蘇聯僅次於斯大林的蘇聯最高領導人,統治蘇聯18年。

可以說赫魯曉夫統治蘇聯的時間11年不及勃列日涅夫18年,但是其貢獻要比勃列日涅夫要大得多。其實,赫魯曉夫對東方大國很不錯,遠遠超過他的前任斯大林和繼任者勃列日涅夫。蘇聯歷史政治家後來把勃氏當政時期定名為“停滯的二十年。勃列日涅夫當政的18年裡從新恢復了斯大林的名譽、和擴張政策(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1968年佔領捷克;1979年無故出兵佔領阿富汗;操縱越南佔領柬埔寨;更加集中力量搞擴軍備戰等等。在他當政期間蘇聯達到了他國力的頂峰,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終年76歲。

晚年的勃列日涅夫離開了稿子(秘書寫的),他就一句話也不會說。勃列日涅夫當政期間整個蘇聯高層極其腐敗。勃列日涅夫把自己的女婿從一個普通軍官升為上將。44歲的駙馬爺官拜內務部第一副部長。成為蘇聯最大的貪汙犯。直到1988年才被送進監獄。勃列日涅夫好虛名,他的勳章比戰功赫赫的朱可夫還多。二戰僅僅是個政治工作的少將居然在二戰結束以後當上了元帥。而再造法國的戴高樂一輩子也不過是少將。

在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多年痼疾之後死於心臟病。他的死亡也標準著蘇聯開始走進他的墳墓,在勃氏死後不到10年蘇聯就停止存在了。一個極其平庸領導人居然秉政18年,也說明當時的蘇聯體制裡已經無法產生傑領導者了。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暗箱操作、秘密政治可以非常恰當的來形容這段歷史。赫魯曉夫廢除領導終身制,沒想到第二年就被人合謀搞掉了,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因為最重要的是赫魯曉夫除了作風粗暴、獨斷專行、愛慕虛榮之外,在他的改革中還取消了一大批蘇聯人特權,這就觸犯了官僚的利益。個人認為兩者相比,更喜歡赫魯曉夫,因為在他主政的時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思想也比較自由,國家蒸蒸日上,雖然在農業集體化、古巴導彈危機時候弄得一團糟,但是赫魯曉夫是有魄力的,是做事和幹事的。

可是,勃列日涅夫就不同了,貌似蘇聯的整個官僚階層都懼怕了在強力統治下的高壓生活,選擇了一個非常平庸的勃列日涅夫,平庸是他最大的政治資本,這是妥協的結果。因為他們知道,今後再也不會突然甚至連自己性命都沒有了。勃列日涅夫沒有受過什麼教育,脫了稿子就不會講話,但是在長期官場的生活中,他深諳為官之道,知道怎麼和官員相處,那就是悶聲發大財。

最終在勃列日涅夫時代,是整個蘇聯官僚階層是最舒服的時期,關係橫行,整個國家紙醉金迷,民眾卻窮困潦倒,最終蘇聯政府脫離基層社會,勃列日涅夫甚至帶頭喝酒,甚至有好幾次喝醉了才去開會。

實際上,酒風就是作風,並且公開講,靠工資誰也活不了,允許公開貪汙,並且為自己的子女公款建別墅,上且如此,下必甚焉。其實勃列日涅夫最像明世宗嘉靖帝了,深諳官場,最為精明。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


秦右史


赫魯曉夫是個頗具爭議性的人物,在1953斯大林死後擺平了貝利亞和馬林科夫,逐步掌握大權,開始否定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對內放鬆控制,改革經濟,對外與美和平共處,當然也幹了不少比如在聯大敲打鞋子離經叛道之事,也是經常語不驚人死不死不,比如對西方外交官說“我要埋葬你們”,簡直就是大嘴特朗普的老前輩。這樣一來,得罪了蘇聯高層一批人,瞅準機會就想置赫魯曉夫於死地。

終於在1964年,趁赫魯曉夫在黑海度假,蘇共中央書記蘇斯洛夫和克格勃頭子謝列平聯手發動政變,將赫魯曉夫趕下臺。趕下臺之後,蘇斯洛夫和謝列平兩派圍繞權力又開撕,撕來撕去,誰也不能踹倒誰,為了避免兩敗俱傷,只好請來人畜無害,平時夾著尾巴做人的勃列日涅夫來做蘇聯最高領導人,於是會勃列日涅夫同志就這麼著波瀾不驚的吃了現成。雖然做了第一把交椅,但是顯然沒有多大實權,開會時各方大佬根本不把勃列日涅夫放在眼裡,以至於勃列日涅夫時常在會上央求大家:幫個忙好吧?好歹我也是最高領導,給點面子。雖然如此,蘇聯高層實權派根本沒把他當回事,依舊忙於互毆,勃列日涅夫則利用幾年時間隱而不發,逐步利用各家矛盾挨個提出場子,最終由一個“虛位元首”變成了大權在握的最高領導。利用諸侯混戰各個擊破,這可以說是勃列日涅夫的幸運和聰明之處。

至於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誰對蘇聯貢獻大?個人認為是赫魯曉夫,雖然改革上有眾多失敗之處,但是總體上讓蘇聯社會風氣更加活潑開放,經濟有一定的發展,對外與美國緩和,改善了蘇聯的外部威脅。而且,勃列日涅夫執政前期的各項發展,基本都建立在赫魯曉夫前面改革的基礎上,由於赫魯曉夫改革發展的延續性所致。到了勃列日涅夫後期,各個擊破政敵們之後,勃列日涅夫陷入自滿和個人崇拜、個人專斷之中,蘇聯風氣又再次歸於沉寂與嚴控,經濟發展陷入停滯。當然,也有可圈可點的,那就是核武庫超越美國,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北玄武


後世很多對於蘇聯的研究中,認為蘇聯解體的禍根是斯大林時期埋下的,而真正讓蘇聯走向積重難返的卻是勃列日涅夫,1964年到1982年這十八年的時間裡,蘇聯徹底走向了僵化,雖然這個時期是蘇聯軍事的巔峰期,但是整個社會已經是矛盾重重。所以勃列日涅夫是蘇聯的罪人,他的改革沒有對準官僚,硬是把蘇聯拖下了萬劫不復。

勃列日涅夫的上臺也是非常的富有軍人強權色彩,在1964年10月14日,當時赫魯曉夫正在外度假,而此時勃列日涅夫就進行了他自己的“黃袍加身”,在自己親信和支持者的擁戴下,短時間內控制了蘇聯軍隊,解除了赫魯曉夫的一切職務。並且對赫魯曉夫犯下的個人崇拜和左傾路線進行了抨擊,於是赫魯曉夫就這樣下臺了。

當時的蘇聯面臨著非常嚴重的經濟改革問題,因為赫魯曉夫推行的經濟政策正出於失敗之際,蘇聯人民對於這種僵化的經濟制度也極為的不滿。然而勃列日涅夫一上臺之後,卻是推行了強權政治,加強了中央集權,並且通過大力對外推行霸權轉移國內矛盾。這個時期的蘇聯滿世界爭霸,這個時期也是冷戰最激烈的時期。

在1982年勃列日涅夫倒臺的時候,蘇聯已經徹底是陷入了改革的死衚衕,可以說勃列日涅夫將蘇聯最後的機會給浪費了。勃列日涅夫只留下龐大的蘇軍,大量的軍事裝備就這樣安靜的停留在哪裡,一艘艘軍艦、一輛輛坦克。而與這些昂貴的裝備對應的則是貧窮的底層百姓,事實證明經濟發展和軍事發展,必須有一個平衡點,否則必然失敗。


小司馬遷論史


勃列日涅夫通過政變奪取了赫魯曉夫的權力,但沒有把蘇聯改革推向一個新局面,反而成為了蘇聯解體的掘墓人。

1964年10月,當赫魯曉夫在黑海度假之際,勃列日涅夫等人發動政變,在莫斯科召開討論撤換赫魯曉夫的會議,並一致通過。據披露,勃列日涅夫曾建議克格勃負責人謝米恰斯內,以暗殺手段對待赫魯曉夫,遭到拒絕。

赫魯曉夫下臺是遲早的事情,因為赫魯曉夫非常不得人心,可以說是內外交困。

政變事後,赫魯曉夫為自己辯護和指責主席團成員,但無濟於事,只得同意解除自己的職務,被退休。

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享有極高的國際影響力,到了70年代末期,蘇聯軍事力量全面超過美國。但國際形勢一片大好下,卻隱藏著嚴重的社會矛盾。

重新回到斯大林模式,摒棄赫魯曉夫探索的“新經濟體制”,堅定沿襲斯大林模式的計劃經濟。雖然蘇聯經濟增長率很高,但高增長率的背後是資源浪費,技術陳舊,因此這種增長是不持續的,等到70年代末期,經濟增長几乎停滯。

蘇聯經濟增長的依託是重工業,尤其在軍事,藉此來對抗美國。但這樣的經濟增長與國民經濟沒有太大的關係,物質短缺,生活貧瘠,可謂是國強卻民不富。少數的特權階級,生活奢侈腐化,與絕大多數的貧困百姓形成鮮明對比。

勃列日涅夫統治蘇聯時期的種種不安因素,為日後蘇聯的解體埋下種子。

其實,赫魯曉夫推行的“新經濟政策”是一劑良藥,但他只重表,卻不重根,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蘇聯的經濟體制,最終改革越改越不得民心。

最後,若單論勃列日涅夫和赫魯曉夫誰的貢獻更大,真的很難作比較。也許他們二人的經濟能力都很弱,但軍事能力則勃列日涅夫更勝一籌。


五味社


說起來,如今看來十分突然的1964年蘇共內部政變,竟然還有過一次“演習”。早在1957年6月,在赫魯曉夫出訪芬蘭時,蘇共多名高層領導就曾醞釀將赫魯曉夫解職。6月18日,“倒赫派”在主席團會議上對赫魯曉夫進行批判,認為他過於獨斷專行、行事冒然,對斯大林的過度批判有損蘇共威信,並要求赫魯曉夫辭職。對此赫魯曉夫當然不肯就範,不但否認對他的一切指責,還要求召開中央委員會緊急全體會議。赫魯曉夫的要求得到了時任蘇聯國防部長朱可夫的支持,隨即蘇軍派出飛機將各個加盟國的中央委員悉數接到莫斯科,“倒赫派”迫於壓力只能收回對赫魯曉夫的辭職要求。

然而,赫魯曉夫遭遇的第二次政治危機就沒那麼幸運了。從1964年春季起,“倒赫派”再次開始進行密謀串聯。由於當年11月將召開中央全會、屆時赫魯曉夫可能打破預定的農業政策討論問題轉而宣佈人事任免事項,“倒赫派”開始加緊行動,其中就包括對赫魯曉夫一向看不慣的勃列日涅夫。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對於“倒赫派”的行動赫魯曉夫其實早有耳聞,甚至連赫魯曉夫的兒子謝爾蓋都在當年9月份向他提醒可能發生的內部政變,然而赫魯曉夫竟然因“倒赫派”並非鐵板一塊而對此表示懷疑,絲毫沒有吸取1957年的教訓。赫魯曉夫的大意造成的結果是沉重的,10月13日,正在黑海休假的赫魯曉夫被接回莫斯科,迎接他的是他參加的最後一次中央委員會主席團會議,而這次會議的核心議題正是對他的批判並迫使他“退休”——主持這次會議的正是勃列日涅夫。次日,赫魯曉夫簽署文件宣佈“退休”,中央委員會主席團會議毫無懸念地“同意”了赫魯曉夫的“請求”、並選舉勃列日涅夫為新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由此這位叱吒一時的蘇聯前領導人的政治生涯黯然落幕。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勃烈日涅夫在赫魯曉夫之後成為蘇聯的最高領導人,但他並非“倒赫派”的核心角色,甚至在10月13日的主席團會議之前他還在訪問民主德國,會上批判赫魯曉夫的報告也是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央書記做的。另外一個能證明勃列日涅夫在“倒赫派”中地位不高的問題在於對赫魯曉夫的處理方式上,在赫魯曉夫前往黑海休假期間,勃列日涅夫曾建議直接對赫魯曉夫進行政治暗殺,但這一建議未獲通過。且不論勃列日涅夫這個想法是否靠譜,僅憑他的建議不受重視,便不難看出他在“倒赫派”中並不是核心角色,而能夠成為蘇共最高領導人實屬被當成了“過渡角色”——當時蘇斯洛夫和謝列平才是第一書記的熱門人選,但兩者旗鼓相當、選擇其中哪一個都會影響蘇共內部穩定,結果讓勃列日涅夫佔了便宜。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勃列日涅夫竟然在第一書記的寶座上穩坐18年,成為僅次於斯大林的蘇聯任期最長的領導人,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一個玩笑。

至於對蘇聯的貢獻,雖然赫魯曉夫執政期間的政策廣受詬病,但勃列日涅夫何德何能與赫魯曉夫相比?勃列日涅夫通過強硬手段將蘇聯“扳回”斯大林體制的軌道,對於赫魯曉夫的創新,如領導幹部輪換制、廢除國家安全機關特權、重視農業開發、放送對文化藝術方面的控制等等舉措悉數予以廢除,其結果是雖然維護了勃列日涅夫的權威地位,卻使蘇共的體制進一步僵化、“老人政治”的非正常狀態初現。而在對外政策方面,勃列日涅夫並未改善於中國的關係、由“布拉格之春”導致與東歐國家關係出現裂痕,在安全上加緊擴軍備戰和發展核武器、積極對外進行軍事幹預,而發動對阿富汗的侵略則讓蘇聯背上了沉重的負擔。

勃列日涅夫並非完全沒有發揮正面作用。比如在經濟政策方面,他注重企業的經營效益和管理方式、鼓勵企業擴大經營自主權、並放寬政策對生產的限制,這對發展經濟具有一定好處。而貝阿鐵路的建設,使蘇聯密切了同歐洲的聯繫,並改善了蘇聯的進出口貿易渠道。勃列日涅夫還主動與西方國家緩和關係,使得冷戰局勢出現一定緩和。但上述舉措並不能扭轉蘇聯越發明顯的頹勢,在勃列日涅夫執政期間,蘇聯這座大廈雖然遠程不上即將坍塌,但毫無疑問已經出現了裂痕。

對於蘇聯來說,勃列日涅夫是致使其轉盛為衰的直接罪魁。如果說斯大林的政策促使蘇聯走向內部體制僵化對外奉行沙文主義、赫魯曉夫的政策讓蘇聯攀上了實力頂峰卻又坐立不穩,那麼勃烈日涅夫的政策無疑是將蘇聯推上了開往墳墓的靈車。誠然斷言勃列日涅夫是蘇聯的罪人太過武斷,但從對蘇聯的貢獻角度來說,勃列日涅夫至少稱不上是合格的領導人。在勃列日涅夫辭世短短十年之後蘇聯即宣告解體,這絕對不是偶然。


軍機圖


勃列日涅夫並非推翻赫魯曉夫的第一人!

如果用一個當下的流行詞來形容赫魯曉夫的下臺,最合適的莫過於"一臉懵逼"。原本還沐浴在十月黑海的暖風中,不問國事的度假讓赫魯曉夫倍感愜意,可誰曾想莫斯科早已暗流洶湧!

對於政變,赫魯曉夫可以說是"諳熟其道"。想當年斯大林去世後,多方謀求大權的局面讓剛剛走出戰爭的蘇聯再次陷入危機。最終,站在斯大林對立面的赫魯曉夫一舉擊敗貝利亞(被殺)和馬林科夫問鼎蘇共權利頂峰。

在權利鬥爭中倖免的馬林科夫一直都對赫魯曉夫的上臺心存不甘,於是馬林科夫利用赫魯曉夫喜歡出訪的契機,串通政治局大多數人開會罷免了赫魯曉夫。當赫魯曉夫回到莫斯科後,驚訝的發現自己的位置上坐著看對手馬林科夫……

如果赫魯曉夫就此罷休,那絕對有愧於政治家的頭銜!他注意到,罷免自己的是蘇共政治局而非中央委員會!所以赫魯曉夫告知馬林科夫:如果罷免,也需經由中央委員會主導的中央全會表決!馬林科夫接受了這一請求(陰謀)。

於是,赫魯曉夫趕緊派朱可夫秘密將支持自己的委員們召集到莫斯科並立即召開會議,結果顯而易見:罷免赫魯曉夫的提議未能通過。而馬林科夫等人也瞬間淪為了赫魯曉夫口中的"反動派"

有驚無險的度過馬林科夫的政變後,赫魯曉夫仍然堅持自己一意孤行的執政風格,而且四處樹敵!這在蘇聯國內引起了極大的不滿。以勃列日涅夫為首的政治集團意圖推翻赫魯曉夫。

勃列日涅夫雖然沿用了馬林科夫的政變套路:趁赫魯曉夫外出罷免,但馬林科夫的前車之鑑也讓勃列日涅夫做足了準備:把反赫成員提前召集在莫斯科準備最後的攤派!

回國後的赫魯曉夫原以為可以照貓畫虎再次挫敗政變,可誰曾想勃列日涅夫根本不給他出手的機會!一次度假就讓蘇聯最高領導人淪為了退休金領取者。

至於兩者誰對蘇聯的貢獻更大?這個並不能一概而論!而且我們還要儘可能的撇開對赫魯曉夫的偏見。客觀而言,赫魯曉夫在私人恩怨的促使下推翻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他對蘇聯的改革開放具有一定的開創性,但很多時候有些不切實際;而勃列日涅夫更像是一個坐享其成貪圖權利的老財主……

我是軍武最前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