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發展的未來:建成全天候各方力量參與的平臺

急診發展的未來:建成全天候各方力量參與的平臺

針對幾家醫院急診科負責人談到的有關急診科室發展現狀,醫生面臨的問題、方向等,華商報記者專訪北京協和醫院急診醫學系主任、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會長、國家急診質控中心主任於學忠。

大醫院的急診更像堰塞湖 很多病人滯留

華商報:如果急診是“通道”,這個“通道”和醫院一般門診通道相比特殊在哪裡?

于學忠:不同醫院不能一概而論。大醫院人滿為患,急診往往不是通道更像堰塞湖,很多病人滯留在急診。小醫院相對急診病人少,床位空,一有病人就能及時收住院去,所以急診更像通道。

急診科建設一定是以病人需求為導向。根據各自醫院情況,如何就對病人最有利就採取什麼方式。急診有三大任務:一是救命;二是穩定生命體徵;三是解除急性痛苦。在這個基礎上,如果病人還有慢性病要治,醫院又有床,及時收住院專科治療是最好的,這樣的通道和病人需求並不矛盾,是以病人需求為導向的。

華商報:急診需要投入,但效益(不僅是經濟效益)並不如其他很多科室,病人量上不去、業務量上不去,原因是什麼?

于學忠: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急診把生命體徵平穩後,病人就該收入專科治療。站在病人角度講,可能會感謝專科醫生治好了他的病,往往想不到首先是急診科醫生把他的命救了回來,才有機會進一步去治病。

為什麼想不到呢?歸根結底是急診的內涵建設問題,把急診實力做強做硬,這樣醫院才會認可,同行才會尊重,急診醫生的社會地位才會更高。

急診有自己的特點,比如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況急診都能處理病人,這往往是其他專科醫生做不到的。

尤其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比如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最先發現疫情、最先受到影響,但始終站在第一線的就是急診人。急診還是最危險的科室,在對新冠病毒未知的情況下,急診已經開始接診病人了,而且始終衝在一線。

其實,急診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一個醫院醫療質量的高低。但急診學科發展的歷史相對短,我國1983年才成立首個獨立的急診科,和其他上百年曆史的學科、科室相比,專業積累,文化積澱確實需要個過程。所以急診的現狀,在不同的醫院都或多或少都存在。

核心還是要做強急診的內涵。這幾年整個醫療行業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涉及醫療的電視劇,急診醫生往往都是主角。應該說,急診醫生、急診科的影響力強了很多,用發展眼光來看,急診肯定會越來越好。

醫生的職業生涯中,如果有機會一定乾乾急診

華商報:相比其他科室沿著“線”前進的醫生,急診科醫生在職稱評定、學術進步、收入提升等方面,相對更困難,感覺急診醫生被禁錮了,也導致年輕醫生不願去急診,不願長待急診。

于學忠:特殊性要求急診醫生的知識非常寬、廣,其他科室要求更深、淵,兩者確有不同。這就涉及職業生涯的設計。不論哪個醫院,作為學科帶頭人或科室主任,要對急診發展有明確的規劃。

協和醫院對急診醫生的發展,要求在勝任急診三大任務的基礎上,必須對某個領域有深入的研究。比如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果這方面研究夠深入,就能參加其他科室的查房,不比任何人差。

所以,不論是科室負責人,還是急診醫生個體,都要有職業規劃,行行出狀元,急診也會出狀元,關鍵是自己不能混。醫生的職業生涯中,如果有機會一定乾乾急診,這是極大的挑戰,對成長是有很大幫助的。

急診是體系建設 不單純是學科建設

華商報:有受訪醫生提到,如果急診發展得好,這個科室就是一所綜合性醫院,國外一些醫院也是綜合性急診醫院。中國是否也可建設急診醫院?

于學忠:急診科的建設模式有兩種,一種是醫院的急診科,做好三大任務,依託醫院現有資源,不再重複建設。管理上協調好各科室資源和流程,最短時間速度穩定患者生命體徵,為後續專科治療贏得寶貴時間。

還有一種模式類似“院中院”,醫院中的急診醫院。因為急診涉及的面非常寬,病人收治進來都能處理。但是也有可能這個“院中院”又因為自己內部的細分,分成了不同科室。

根據急診的特點,它的發展最終要成為一個體系,整個社會參與其中的急救急診的體系。比如群眾對病患的急救,第一目擊者的急救,入院前的救治,院內急診科的銜接、救治,後續再轉入專科治療。所以急診是體系的建設,而不單純是一個學科的建設。

急診醫學服務體系未來要建成全天候的急救網絡,急診科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平臺科室,在這個平臺上各救援體系參與者相互配合,零通道、短時效、高技術服務患者。

這個平臺還要用到網絡和大數據的支持。比如這次疫情防控,急診可以藉助區塊鏈技術,密切觀察每天疾病譜的變化,有風吹草動及時發現防患於未然,出了問題及時處理。

急診和發熱門診一體化建設 才能不漏掉一個可疑病例

華商報:結合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和急診未來的發展,您覺得有哪些問題亟須解決?

于學忠:首先,急診和發熱門診如何一體化建設?發熱病人很常見,日常情況有些去看呼吸,有些去到感染科室,很多也會來到急診,很分散。所以,需要急診和發熱門診的一體化建設,才能不漏掉一個可疑的病例,不至於形成蝴蝶效應,在大風暴來臨前及時處理。

第二,急診一定要有充足預案,疫情爆發後究竟應該怎麼處理?必須要強化日常的培訓,合理流程的設計。硬件方面,武漢這次建立方艙醫院,急診在未來也需要這樣的建設,比如醫院多功能廳可以考慮承擔這樣的功能。還有防護物資,要作為基礎的常備物資保障起來。

第三,要穩固基層醫療隊伍。大家覺得急診累,待遇低,國家要出臺相關政策扶持這個學科,有了國家支持,急診建設一定事半功倍。

華商報:在採訪鄉鎮衛生院時,這一層級對於是否有必要設立急診科有不同意見。您怎麼看?

于學忠:基層醫院本身規模不大,什麼病都看,所以是否設立急診科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基層醫院最重要做好兩點:第一,做好日常醫療保健;第二;準確識別這個病人是不是該去大醫院了,及時做好轉診,不耽誤病情。

華商報記者 馮強

急诊发展的未来:建成全天候各方力量参与的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