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之下,能否打出哈佛、耶魯?

我假期把以前沒有讀完的書重新翻出來認真地看一遍,感覺真是不錯,人還是得適當有些外在的壓力,一看就停不下來,很是舒服。特別是書中提到的關於懲罰的態度,讓我十分信服。

棍棒之下,能否打出哈佛、耶魯?


01

懲罰的作用

在很多人看來,懲罰能夠處理有害行為是快速顯現效果,特別是嘗試過其他無效或看起來低效的方法之後。這個不難理解,看到一個滿口髒話,喜歡欺負弱者的“小壞蛋”,很多人都想上前一陣痛扁,讓他不敢再為所欲為。確實,這個“小壞蛋”的不良行為估計很快就會很少看到了,因為他怕了。

然而,懲罰給了“小壞蛋”什麼啟示呢?是對公平正義的敬畏嗎?有可能,但是更大的可能是他會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自己的不良行為,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如果不幸被抓,他也不會更加誠實和負責,以便逃避再次的懲罰。

懲罰能控制不良行為,但是不能教給孩子正確的行為,甚至不能減少他們做壞事的念頭。


所以,除非萬不得已,我們對待孩子的教育,要避免懲罰,採取有助於促進孩子建立“做好事的念頭”,實施做好事的行為。

懲罰的作用有限,從教育孩子正向發展的角度而言,沒有意義。


棍棒之下,能否打出哈佛、耶魯?


02

舉個例子

選拔一批孩子參加一次大型話劇節目排演。女孩在試演的時候表現出色,然而在排練時,總是不願好好背記臺詞,作為節目負責人,你會如何對待這種情況?

可能很多人會很氣憤,即使有些人會耐心地瞭解背後的原因並給予一些建議,但是一旦女孩“老毛病再犯”,必定讓人“咬牙切齒”,因為時間緊迫,這種缺乏責任心的行為讓人痛恨。

看來懲罰是必不可少的,最好是免掉該女孩的角色,打入“冷宮”。然而,這些看似通常的做法,他們的意義在哪兒呢?

其實我們可以換成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比如:“我的意圖不是傷害她或剝奪她的權利,也不是要報復她,甚至也不是要‘教訓’她。而是要保障這部戲以及全體演員為之付出的努力,使他們能有一次為之驕傲的演出,同時我也是保護自己,避免不必要的壓力。”或許我們能做的事情不止懲罰,還有更多。

透過懲罰,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為,以及我們能做的事情和承擔的角色。


03

不忘初心

菜當藉此題目,重新回到我們家庭教育的初心,無論採取何種方式和方法,目的是促進孩子更好地獨立自主發展。這個發展是正向,而不是負向的;是獨立自主的,而不是家長或他人替代的;是更好更快地,而不是阻礙的……

由此可見,懲罰並不是一種好的方式,因為它不能教給孩子正確的行為,甚至不能減少他們做壞事的念頭。如果你還是很難理解,可能是通常習以為常的做法矇蔽了我們的思維,有些時候,出發趕路,常常會忘記初衷。沒事,教育孩子,對自己,對孩子都需要些耐心。

常常問自己:教育孩子是為了什麼?


棍棒之下,能否打出哈佛、耶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