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課堂:感統失調的原因是什麼?孩子感統失調有哪些表現?

容易跌倒、膽小愛哭、偏食暴躁,大一點了可能會注意力不集中、記不住老師家長的話、唱歌跑調、口吃等,家長們常以為這些是很多孩子都會出現的正常現象,也常常把原因歸咎到孩子身上。

但事實上,孩子出現這些問題並不是孩子不用心,而是感覺統合出現了問題。

家長課堂:感統失調的原因是什麼?孩子感統失調有哪些表現?

今天給各位父母們分析一下哪些原因可以造成孩子出現感統失調。

1、先天因素

感覺統合的發展從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

所以,懷孕後媽媽自身的狀態就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感覺統合發展。尤其是工作忙碌、心情焦慮的孕婦,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都可能導致胎位不正,從而使胎兒的先天平衡不足。

如果孕婦存在年齡較大,難產缺氧、分娩時間較長等問題,都會導致胎兒腦損傷或腦功能失調,影響感覺統合的發展過程。

2、城市化因素

隨著現代城市化的發展,生活空間較為狹小,不能給孩子充足的活動空間,沒有摸爬滾打這些活動,對兒童的平衡發展很不利。

而且我們賴以使用的空調和暖氣

,則剝奪了孩子對寒冷炎熱的感受,影響其觸覺學習。

更嚴重的是,孩子從小就缺乏玩伴,很多孩子本來就是家裡的獨苗,在這樣封閉的生活環境中更是很少和同齡孩子接觸,導致孩子缺乏人際交往能力,影響其社會交往發展。

家長課堂:感統失調的原因是什麼?孩子感統失調有哪些表現?

3、家庭因素

父母對孩子過分的溺愛也會影響兒童的感覺統合發展。過分溺愛會讓孩子缺乏鍛鍊自我的機會,什麼事都由父母來代勞,失去自立能力。

在嬰兒期,父母怕孩子磕到碰到、累、髒而不讓爬行,錯過爬行黃金期,使孩子缺少應有的前庭覺刺激,導致前庭平衡失調,造成長大後容易摔跤、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一歲多,語言發育敏感期,孩子卻小手一指,父母就把東西拿到孩子身邊,而孩子缺少了自我表達的機會,造成語言發育遲緩。

走跑跳的時期,父母怕孩子累經常抱著,孩子的腿部肌肉力量不足,導致大運動較弱,本體感失調,造成孩子後期自信心不足,不能很好的融入集體。過度包辦孩子,讓孩子產生依賴感,離開父母就哭,膽小,怕生,孤僻,直接造成孩子觸覺敏感……

正是這些家庭教育中的細節,讓家長忽視了孩子自身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直接造成孩子感覺統合失調,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家長課堂:感統失調的原因是什麼?孩子感統失調有哪些表現?

真正瞭解“感覺統合”的家長並不多,“感覺統合失調”不是一種病,那麼“感覺統合”究竟是什麼?


感覺統合是什麼?

感覺統合,就是大腦統合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在內的不同感覺通路,並通過對信息處理作出相應的反應,使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

感統失調,通俗地講,就是心裡想的,與身體做的,很難統一起來,即身心發展不同步。結果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跟不上。

感統失調的孩子可能會有以下表現,但不能僅憑一條兩條就下判斷,需綜合評定。


感統失調有哪些表現?
1、前庭平衡覺失調

主要表現:感統失調的孩子中,前庭功能失調的表現主要是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聽而不見、久轉不暈,平衡能力差。雖然已經看到了桌椅、門牆等“障礙物”,卻仍然會撞到。

遊戲訓練:搖擺毛巾遊戲用一塊大毛巾把孩子包在裡面,由你和你的伴侶各拉一頭,左右或上下拉動毛巾,使孩子隨著毛巾擺動。同時可以讓孩子拿著小球,一邊擺動一邊向固定目標投球。

家長課堂:感統失調的原因是什麼?孩子感統失調有哪些表現?

2、觸覺失調

主要表現:偏食、挑食,不愛吃菜,喜歡吃手或咬指甲,情緒不穩定,愛發脾氣,膽小、怕黑。特別粘人或容易緊張、退縮,不敢表現自己。對小傷小痛特別敏感,不合群或不會和別人玩,愛招惹別人。

遊戲訓練:麻布刷身遊戲

觸覺失調的孩子可以用麻布以中等力度刷孩子的手臂、前胸、後背、足部。一邊刷,你可以一邊講故事或唱歌給孩子聽,營造輕鬆愉快的氛圍,避免讓孩子緊張。如果沒有麻布,你也可以用毛巾、海綿、軟刷子等代替。

家長課堂:感統失調的原因是什麼?孩子感統失調有哪些表現?

遊戲訓練:毛巾卷遊戲

找一條略微粗糙的大毛巾,將孩子整個捲起來。然後輕輕滾動或下壓毛巾卷,或者用雙手輕輕抱緊孩子,強化他身體各部位的觸覺感受。

遊戲訓練:墊上游戲

讓孩子躺在地毯上,雙手抱頭,然後向左右兩個方向滾動,還可以練習前滾翻和後滾翻,這對發展孩子的觸覺、動作平衡、協調性都很有幫助。

3、本體覺失調

主要表現:動作協調能力差,笨手笨腳,做事拖拉、磨蹭,語言表達能力差,缺乏自信、消極退縮,不敢表現自己。

遊戲訓練:花式拍球遊戲

給孩子一個皮球,讓他練習各種拍球方法。比如,家庭中,有一年級的孩子,可以訓練他分別用左手和右手拍球,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讓他用左右手交替拍球。

此外,當孩子再大一點,也可以從簡單的分解動作開始,訓練他打乒乓球和羽毛球。球類遊戲能增強孩子小肌肉、大肌肉的協調性、靈活性以及反應速度,訓練他的注意力和手眼協調能力。

家長課堂:感統失調的原因是什麼?孩子感統失調有哪些表現?

4、視知覺統合失調

主要表現:孩子喜歡長時間地看動畫片、玩電腦或電動玩具,卻無法流利地閱讀,朗讀時經常多字少字。寫字時偏旁部首常顛倒,甚至不願認字,學了就忘,不會做計算,常抄錯題等。

視覺感訓練:首先要控制孩子看電視和玩電腦的時間,避免干擾視覺發展。家長可以和孩子玩一玩吹泡泡、放風箏、遊戲棒等遊戲,讓孩子多一些訓練,幫助加強眼部肌肉的控制,提供視覺和前庭覺的整合練習。

家長課堂:感統失調的原因是什麼?孩子感統失調有哪些表現?

5、聽知覺統合失調主要表現:經常對別人的話聽而不見,或者聽了就忘,經常忘記老師說的話和佈置的作業。在學習中記憶力差,生活中容易丟三落四。聽覺感訓練:這類的孩子聽覺可能太弱,受不了太大的聲音。如果家長經常大聲責備孩子,會造成孩子形成自我保護,養成拒絕聽別人說話的習慣。因此,家長首先要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音調;另外,經常和孩子開展聽覺專注力的訓練,如玩一玩聽聲音找動物、聽聲音找樂器的遊戲。

家長課堂:感統失調的原因是什麼?孩子感統失調有哪些表現?

感統訓練越早越好:

0-3歲是感統訓練的起步期;

3-6歲是感統訓練的黃金期;

6-9歲是感統訓練的補救期;

9-12歲是感統訓練的搶救期。


家長們應該在孩子出現感統問題的早期及時發現、及時找專業機構比如全納優童進行感統訓練,以免影響孩子一生的能力發展。動態和靜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動態教學可以提升孩子的大運動能力,改善孩子的前庭覺、本體覺、觸覺等生理基礎!靜態教學,伴隨音樂感統,採用歐美國家桌面遊戲教具,以合作性遊戲的教學方式,加強團隊合作,提升聽說結合、手眼腦協調、抗挫能力及人際交往等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