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的中國諸生浮世繪—樑曉聲《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上)

2011年3月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作者是1949年出生於哈爾濱的中國語言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梁曉聲。全書共分為九章,包含前言、引言和4個附錄。主要內容分別是當代資產者階層、當代“買辦”者階層、當代中產者階層、當代知識分子、城市平民與貧民、農民、中國農民工、中國當代“黑社會”,中國灰社會。總體而言,本書是從結合作者豐富的社會閱歷、細膩的觀察和深入的思考,用嬉笑怒罵的辛辣語言描述了當代社會各階層的眾生相,揭露了世紀之交的中國社會各階層的痛與癢,很值得一讀。下面,介紹一下我的閱讀心得體會。

前言部分主要介紹了本書的前世今生,為什麼1996年寫作1997年出版的書會在十三年後再版?同時講了一下本書的定位,屬於一個小說家寫的時評類圖書。所以不要指望這本書對中國社會各階層有多麼理性深刻的剖析,沒有各種標準概念和數據支撐以及生產力生產關係等等。同時額外補充兩點,一是沒有將知青群體作為一章重點描寫是個遺憾,二是書中對於包括歌星歌唱家在內的群體有偏見,現予以糾正和為其貢獻正名。

引言部分主要介紹了這本書的寫作原因。作者與法國記者就中國是否有“官僚資產階級”和“官僚買辦階級”展開爭論,爭論的結果是作者承認自己使用人數作為前提判斷階級存在是機械的,法國記者認為中國存在官僚資產階級和買辦階級缺乏證據,二人都承認中國存在成為兩個階級的分子,後來作者決定單獨寫一箇中文圖書。

第一章主要寫當代資產者階層,這是本書的重頭戲,篇幅佔到整部書的四成。改革開放初期絕大多數幹部子弟下海經商,憑藉社會關係(權力尋祖和權力尋租)和資源獲得資本的原始積累,內心卻充滿矛盾,既擔心私有財產在國內的安全問題,又擔心自己到國外節衣縮食的尷尬境地。他們之中無論男性還是女性,身邊都充斥著利益、虛榮和鄙視鏈,缺乏真感情。財富的積累並沒有彌補他們未能從政的心理缺失。由此帶來的貪汙腐敗問題直接拷問著官員和商人的心靈,到底是否真的信仰共產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資產者階層也可以分為炫富型的和低調型的,前者注重名聲,好面子,後者對媒介敬而遠之,依靠攫取國營企業的利益發家致富,對身旁人不太信賴,生活奢靡,往往倒在情婦手中,多已金盆洗手。中國依靠生產作坊和批發零售白手起家的資產者不在少數,他們抓住改革開放的良好機遇,受益於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依靠自己的雙手和敢闖敢拼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其發家歷史也是帶血的,多數人發家致富的過程充滿了坑蒙拐騙的擦邊球,他們與當地政府部門官員沆瀣一氣,以地方經濟和勞動力市場救世主自居,對普通僱傭勞動者缺乏最起碼的尊重和必要的勞動生產保護。還有極少數靠傍大款、被包養而搖身一變的款妹富姐富婆,自己的三觀不正,卻又急於為自己缺乏羞恥心的歷史洗白。殘聯在殘疾人創業致富的過程中功不可沒。歌星影星在市場走穴撈金此起彼伏。總而言之,這一帶資產者抓住了百年不遇的發展機遇,富二代比富一代更加穩定和完善,他們傾向於在追求政治穩定的前提下,鞏固和提高自身的財富。他們當中極其缺乏通過慈善渠道改變中國貧富差距的意識,畸形的消費觀念,逐步敗壞社會風氣,媒介和官員對他們缺乏應有的監督和制約,甚至產生了“腐敗是改革開放的潤滑劑”的一謬論。本章末附上了作者的《俯瞰商業時代》一文,通過歷史眼光縱向分析和國際眼光橫向比對,揭示出古今中外對商業和商人的評價變遷,重點回顧了毛澤東時代對商業的打壓以及中國商業在改革開放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蓬勃發展勢頭,商人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也創造社會價值,也敗壞社會風氣,但人類終究離不開商業。

第二章介紹當代“買辦”者階層,佔全書篇幅的15%。由於時代侷限性以及作者自身經歷的限制,這部分內容寫得不是很精彩。“買辦”一詞源於毛澤東選集當中的《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分析》,時過境遷,無論是新華字典還是大眾觀念,對這個階層群體的認識有些刻舟求劍,未能與時俱進。一言以蔽之,所謂買辦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外企工作,只不過改革開放初期,外國投資者對中國社會不夠了解,外國老闆會傾向於在中國選擇一位能幹的代理商全權代理中國境內事務,後期隨著中外交往的深入和外國老闆的進步,這些中國全權總代理變成了普通在華僱傭工人。北京、上海、廣州的買辦心態各富特色。這個階層群體崇洋媚外的特質非常鮮明,基於個人身份認同的過渡性,往往在中國社會和外國國籍之間處於左右搖擺、較為尷尬的地位。試圖通過國際聯姻達到一步登天目的的想法使他們婚姻幸福的概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在那些不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也有好多依靠中國公司發家致富的外國買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