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德國攻打蘇聯時,最大的問題出在哪裡?

賀宇宇

最大的問題有兩個分別是開戰前和開戰後,

開戰前:希特勒猶豫不決且準備不足有嚴重低估了蘇聯的軍事實力和戰爭潛力。


希特勒一廂情願的以為蘇聯在冬季戰爭中的拙劣表現正是其戰鬥力低下的表現,誠然1941年的蘇芬戰爭中蘇聯50多萬人傷亡,百萬大軍被芬蘭幾萬人頂住不能前進一步,但這是地形不適合蘇軍大兵團作戰以及氣候嚴寒的緣故,並不能以此判斷蘇軍的真實戰鬥力。蘇軍稍加訓練和作戰積攢經驗就足夠與德軍抗衡。

蘇軍從1939年開始學習德軍的閃電戰,重點改進和發展了中型坦克(T34)和支援型戰術空軍,到1941年6月22號蘇德戰爭開打時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在德軍向東推進的過程中蘇軍之所以會一觸即潰是因為閃電戰的包圍戰術有效摧毀了蘇軍的指揮體系,但是頑強的紅軍依靠有利的陣地還是能夠抵擋住德軍攻勢的,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保衛戰就是有力證明。

開戰前的時機選擇也不正確這是最致命的,德軍1941年6月22號才發起巴巴羅薩計劃,這時候夏季已經過去一半了,溫暖的春天則被浪費在了巴爾幹戰役上,其實早在結束對法國作戰的1940年8月份希特勒就開始著手東站作戰,假如1941年年初能投入對蘇聯作戰的輪迴有更大的勝算,至少能在嚴冬到來之前拿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


開戰後:在不必要的目標上浪費兵力造成嚴重的兵力不足,

希特勒一開始就制定了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三個作戰目標,德軍190個師300萬主力部署在三個寬大的正面完成兵力分散,記得從威廉二世的史蒂芬計劃開始兵力有限的德軍都奉行兵力的絕對集中,德軍北方集團軍只有40萬人、中央集團軍有150萬人、南方集團軍80多萬人,很顯然在任何一個方向都不足以殲滅蘇軍主力部隊。


只有古德里安南下讓中央與南方兩個集團軍群聊個作戰採取的了基輔保衛戰殲滅70萬蘇軍的輝煌勝利,這也就片面的說明德軍應該集中兵力作戰。到了1942年的夏季攻勢希特勒又拒絕了參謀長哈爾德繼續進攻莫斯科的建議,分兵南下進攻兩個目標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這無疑又是進一步分散兵力,最終導致滅頂之災。一言以蔽之德軍開戰後最大的失誤就是分兵作戰。


兵器世界

二戰德國攻打蘇聯最大的問題是當時希特勒在開戰初期輕敵了,在戰術上犯了錯。

1939年德國閃電戰攻打波蘭,並迅速拿下波蘭,當時蘇聯也出兵與德國共同瓜分波蘭,為自己贏得了一塊戰略緩衝區,蘇軍在此地駐守了重兵,這無疑是很高明的策略。德軍拿下波蘭後開始橫掃西歐,法國一個多月就投降了,英國也丟盔棄甲的逃回本土。這時候希特勒犯了第一個錯誤,那就是在對英國本土的轟炸中沒有盡全力,希特勒對與英國談和還有幻想,所以在轟炸英國時還是留了情面,剛開始都沒轟炸倫敦,也沒有把空軍主力全調上去,這就給了英國一個喘息的機會,等到希特勒看到與英國談和無望,開始全力進英國時,才發現晚了,因為美國已經開始在經濟軍事上支持英國,並派了飛行員暗中參戰,而蘇聯也在邊境佈署了重兵,準備先發制人,希特勒一看不好,只能先放過被炸的千瘡百孔的英國,把主力東調去打蘇聯。

對打蘇聯的戰略,希特勒的本意是起傾國之兵,閃電戰直取蘇聯,在當時德軍閃電戰天下無敵,各兵種配合默契,要說幾個月內打敗蘇聯也不是沒可能,可這時希特勒又犯了第二個錯誤,那就是兵分幾路進攻蘇聯,如果德軍戰前目標明確,就是集優勢兵力直取莫斯科,在當時蘇軍擋不住,可當時兵力分散了德軍幾乎同時進攻莫斯科期大林格勒,這樣一來德軍就顯得後備力量不足,儘管德軍在開戰初期取得巨大戰果,殲滅了幾百萬蘇軍,可蘇聯領土面積大,迴旋餘地也大,而且後備力量充足。可德軍在打到莫斯科城下時卻沒勁了,成了強弩之末,可希特勒卻強令攻城,疲憊之師哪還有戰鬥力,結果被蘇軍新調來的生力軍西伯利亞軍團擊敗。

在莫斯科久攻不下時,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那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把美國拉了進來,美國參戰對當時的蘇聯英國士氣上是個極大的鼓舞,因為蘇聯可以放心的把在遠東防備日本的西伯利亞軍團調到莫斯科了,這時候系特勒又犯了第三個嚴重的錯誤,那就是沒有及時調查戰略,如果當時斯大林調不了西伯利亞軍團,德軍還有希望攻下莫斯科,可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也就是說日本不可能兩線作戰去打蘇聯遠東,這時希特勒應該調整佈署從莫斯科撤軍,應該後退一百里開始休整部隊,並補充兵員彈藥,這時候蘇軍也會利用時間休整並同時增兵,等到雙方都休整完後,期大林肯定會指揮蘇軍殺出莫斯科去收復失地,這樣一來蘇德兩軍就會在莫斯科城下打百萬人規模的會戰,經過休整補充的德軍在1942年肯定不會輸給蘇軍,因為當時德軍無論是裝備還是士氣都是巔峰期,如果蘇軍在會戰中慘敗,那莫斯科可能就會不戰而下。

對德國來說1942年是最關鍵的,如果1942年德國打不垮蘇聯,那德國就必敗無疑,因為德軍三板斧倫完沒勁了,而蘇聯地大物博,一旦緩過勁來,德軍一點機會都沒有。


天宇的文史情懷

出的問題可多了,蘇德戰爭人們只看到了德國失敗了,只看到莫斯科戰役失利,只看到了斯大林格勒戰役、高加索、庫爾斯克戰役失敗了。說什麼希特勒既犯了戰略上的錯誤,又犯了戰術上的錯誤。其實你只看到了層面上的東西,如果事情僅此而已的話,德國還不至於完敗,攻克柏林的軍隊還輪不到蘇聯!

整個二戰的情況是:美國用75%的國力用於同德國作戰,英國90%的國力,蘇聯95%的國力,而這些國家都是當時最強大的工業國和軍事強國!

蘇德戰爭爆發後,為了挽救將要覆滅的蘇聯,英美為蘇聯提供了數不清的飛機、坦克、火炮、服裝、機車、汽油、甚至鐵軌。單就援助蘇聯的物資而言,中國所得到的美國援助連蘇聯頭上的一支角都不到!

然而,僅憑這些蘇聯也決難贏得戰爭的勝利。真正贏得戰爭勝利的關鍵中的關鍵是英美對德國的戰略轟炸。

在二戰中真正擁有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只有美英兩國,無論德國的“斯圖卡”還是蘇聯的“伊爾”都是用於支援戰場的戰術型,並不具備敵後縱深打擊!

整個蘇德戰場你如果留意觀察的話,你就會發現:無論是莫斯科戰役也好、還是庫爾斯克大會戰也好,蘇德兩軍幾乎全是面對面的死打硬拼,即便是敵後縱深打擊也不過數百公里。交戰雙方對於敵人後方的武器生產廠幾乎就沒有什麼威脅!

而英美兩國就不同了,幾千公里航程的戰略轟炸機完全將德國籠罩在火力打擊之內,漢堡、科隆、法蘭克福、不來梅的大轟炸完全癱瘓了德國的軍事工業生產。鐵路、橋樑、煉油廠、飛機、坦克製造廠遭受了嚴重破壞。在挪威的重水生產車間被英美特工炸毀。另外還有登陸西西里島、霸王行動!

如果除去英美戰略轟炸、再除去英美支援,蘇聯連1942年都撐不下來是必死無疑。

如果除去英美的戰略轟炸,而蘇聯可以得到大量援助的話,仍不可能取勝!

真正將德國置於死地的是英美兩國的戰略轟炸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你武器都不夠用了,還打的什麼仗?

眾位網友,你們說呢?


東西方不敗i

最大的問題是忽略了蘇聯人民的意志

孫子兵法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意思大概是:若我方兵力為敵方十倍左右,則可圍之.若我方為敵方兩倍,則可正面對敵.若兵力與對方一樣,則可分兵相對,以求犄角之勢,相互策應.若我方兵力少於敵方,則可守"爭地"

希特勒同志也讀《孫子兵法》而且似乎很有心得,當時的蘇軍和德軍兵力比差不多接近一比十,160萬德軍,16萬蘇軍。

只是這場戰沒有根據具體情況應對。當時進攻蘇聯時大家都知道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天氣原因,德國的補給跟不上,士兵穿著單鞋持續北上進攻,造成大量的傷亡,但這是一場持久戰,打的就是持久,最終沒能笑到最後。

戰敗主要還是當時德國最大的問題是忽略了蘇聯人民的意志。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整個戰役持續199天。

守衛斯大林格勒的蘇軍流傳的一句話:我們佔領了廚房,但客廳還在敵人手裡!

開頭白天蘇軍一間屋子一間屋裡的死守,德軍一間間爭奪,晚上蘇軍組織敢死隊搶回來。

返工後,雙方反過來,德軍守,蘇軍攻。這是斯大林格勒一間普通大樓裡的事。同時也是斯大林格勒所有大樓裡發生的事。

所有工廠裡的工人揹著槍在製造武器,十幾米外工廠守備部隊就在與敵人交火。坦克下了流水線就開打。

飢餓把整個列寧格勒逼瘋了,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把這座城市圍困得像鐵桶一樣密不透風。

糧食供不應求,只能實行配給制。德軍企圖把守城軍民活活餓死。空前的大饑荒造成65萬人死亡。

列寧格勒城裡能吃的東西幾乎都被吃光了,人們除了躲避轟炸,還要到處捕捉鳥雀、老鼠,下河捕撈魚蝦,摘樹葉、剝樹皮、挖草根。

列寧格勒圍城,致敬那些寧可餓死也不吃種子的科學家,這不是糧食,而是良種,是科學家們的心血,打退德國人之後,我們要用這些種子,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也是列寧格勒人民的希望啊!


歡否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二戰中,納粹德國攻打蘇聯所出的最大問題就是希特勒太過輕視蘇聯,他的這種心理一是受了蘇芬戰爭中蘇聯軍隊無能的鼓舞,二是受他自己所宣揚的優等人種和劣等人種的影響,從而做出了一系列錯誤的判斷和決定,徹底輸掉了戰爭。我將從以下幾點著重說明。

一,三路進攻方案。希特勒為攻打蘇聯制定了嚴密的作戰方案,稱之為巴巴羅薩行動。在這個方案中,希特勒力排眾議,駁回了一路集中直取莫斯科的計劃,改用三路突襲,將部隊一分為三,一路攻擊北方的列寧格勒,一路中央的攻擊莫斯科,一路攻擊南方的基輔。分兵攻擊本來就是兵家大忌,可為什麼希特勒固執己見,一意孤行呢?因為他看不起蘇聯,覺得分兵分路攻擊也能掃平蘇聯那無能的軍隊,因為他們打芬蘭三個半師動用了一百萬軍隊才獲勝,面對這樣的軍隊,任何一路德軍都能輕鬆掃定他們。



二,中路軍南下圍攻基輔。正當中央集團軍群打開莫斯科的門戶斯摩稜斯克,準備向莫斯科挺進的時候,卻突然接到希特勒的命令,南下去攻擊基輔,理由是為了糧食!原來德國並沒有準備好充足的糧食用於作戰,現在這樣隨意改變作戰目標,會給蘇聯緩衝的時間,而希特勒做出了樂觀的估計,認為蘇聯已經沒有力量招架德軍的進攻,莫斯科不過是個象徵,已經成為德國的囊中之物,稍後再攻也不遲。這一大轉彎的作戰變動的確讓蘇聯方面沒有料到,近七十萬蘇軍被圍殲,但是這卻為蘇聯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利用這些時間,蘇聯從容建立了新防線,將戰爭拖入到了冬季。




三,沒有準備冬季作戰所需要的棉衣。不管是過於輕視蘇軍,還輸盲目樂觀,希特勒原就沒打算打冬季戰爭,在他內心,對蘇作戰在冬天到來前就會結束,但是蘇聯軍民團結一致,硬是把戰爭拖入到了冬季。冬天的莫斯科異常寒冷,溫度降到零下四十多度,德軍卻還穿著單衣在作戰,他們還沒打到莫斯科就被凍死在半路上了,這成為莫斯科戰役德軍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誤判斯大林格勒的守軍規模。1942年,是納粹最關鍵的一年,希特勒選擇在斯大林格勒結束對蘇作戰,給蘇聯發出致命一擊。但是由於進展順利,希特勒又把軍隊一分為二,一部分遠涉大漠,去爭奪巴庫油田,在斯大林格勒就剩下了第六集團軍的三十萬人和沒有重武器的僕從國軍隊,而在斯大林格勒等著他的是超過一百萬的蘇軍,而且各種重武器齊全,他對此完全不知道,被死死的矇在鼓裡,等到蘇軍反攻的時候,他就徹底被打懵了,這場失敗幾乎摧垮了他的精神,無可厚非,此戰之後即便他如何重視蘇軍也挽回不了敗局了。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國就算苟延殘喘等著被滅了,無論他們對犯不犯錯誤,出不出問題也沒有所謂了,失敗已經註定。


史書上冬眠的蛇

根本上說,德國對於作戰需求預期太簡單,直接造成多項失誤,1941年內結束戰爭的預期不現實,最大的動員太晚。直到1943年,德國才進入總體戰,1941年,德國只能算部分動員,實際本可以壓縮非軍需生產,讓軍需生產進一步擴大,也可以動員更多的人力,擴充軍隊,可惜德國晚了至少二年。

德軍追求速戰速決,卻沒有想過,蘇聯太大,這個構想幾乎是無法實現的,即便在1941年,攻佔列寧格勒加莫斯科,也無法讓蘇聯屈服,蘇軍的總規模遠比德軍估計的規模大。既便到年底時,德軍已按自已的預期殲滅了足夠多的蘇軍,幾乎與戰前所計算的結果差不多,按德軍的估計那時,蘇軍規模已下降到無力再戰的水平,可是實際上,蘇軍在損失慘重之後。依然保持著相當大的規模,遠不至要認輸。

莫斯科戰役為什麼以蘇軍的成功而告終,僅僅是冬天,如果這樣想,那就是太簡單,其實根本原因,當德軍用盡最後的力氣,攻到莫斯科城下時,蘇軍已經集結了相當規模的預備隊。斯大林一直在避免過早過多的使用預備隊,直到確信德軍進攻勢力過後,才把預備隊部隊投入戰鬥,這才得以德軍擊敗數百公里。

1942年時,也一樣犯了同樣的錯誤,德軍的兵力依然不夠充足,即便採用重點進攻的方式,也沒法取得決定性勝利,斯大林格勒戰役,大家只注意到城市爭奪戰,卻沒注意到,蘇軍兵力集結情況,在反攻開始時,蘇軍的規模已大大超過德軍。

歸結起來說,蘇軍可以在關鍵時投入相當數量兵力,影響它的只是如何輸送到位的問題,相比之下,德軍的問題是無兵可調。如果德軍及早進行動員,那麼它擁有的潛力比蘇軍更大,可是等它全力動員時,蘇軍已經足夠強大了。


講武堂

最大的問題就出在德軍東線的實際指揮者是缺乏基本軍事素養的希特勒,而不是擁有豐富軍事素養的陸軍總司令部以及國防軍高級將領。使得東線德軍在1942年以後的戰略失誤不斷,許多久經戰場的精銳部隊由於希特勒的錯誤指揮而慘遭殲滅,使得本就處於數量劣勢的德軍毫無勝利的希望。

希特勒崇尚進攻,推崇“進攻是最好的防禦”理論,可是他把這一理論使用到了極點,甚至完全脫離了實際情況,取得了完全相反的效果。在1941年的莫斯科戰役結束後,龍德施泰特元帥便指出德軍現有實力無力在東線發起大規模進攻,應當撤退至有利地形實行堅守,後發制人。而希特勒固執的要繼續發起進攻,而且是兩個方向上(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的同時進攻,而在斯大林格勒的北側側翼的中央集團軍群防線卻由於兵力不足而採取守勢,這也是導致斯大林格勒防線德軍突擊矛頭的漫長側翼暴露最終被蘇軍利用切斷幷包圍了德軍的第6集團軍的直接原因。儘管總參謀長哈爾德極力阻止希特勒向斯大林格勒繼續投入部隊,認為應當在斯大林格勒採取守勢,而將進攻兵力抽調出來以充實其北側的掩護兵力(這裡只有戰鬥力較弱的聯軍防禦),然而結果是哈爾德遭到了希特勒的解職。於是斯大林格勒的悲劇也就此註定,往後曼施坦因的傑出指揮只不過是儘可能的降低希特勒的錯誤指揮造成的嚴重後果,失敗已經不可避免!



之後到了1943年,由於盟軍成功了開闢意大利戰場,而此時德軍也剛剛取得了哈爾科夫反擊戰的勝利,重新奪回東線暫時的主動權。此時包括希特勒也認為盟軍在1944年在西線實施登陸的可能性極高,德軍的兵力絕對不足以同時對付兩個方向上的強大的盟軍,所以必須要在總得戰略上做出選擇。最好的方案是從東線選擇一處適合防守且防線較短距離德國本土較近以方便補給的地帶建立堅固的防禦工事,以堅決的阻擋蘇軍的進攻,抽出力量來加強西線的“大西洋壁壘”,必須確保在第一時間內將盟軍的登陸挫敗,畢竟這種大規模的登陸準備時間相當漫長,以給德國爭取數年時間來繼續耗盡蘇聯的有生力量,最終使盟軍迫於慘重的傷亡而選擇同德國再次和談。

而希特勒並沒有做出選擇,而是一面加強西線的防禦一面繼續發起對東線的攻勢,即“堡壘計劃”,這種“和稀泥”的做法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東線德軍由於兵力不足而未能達成有效突破以殲滅蘇軍的後備兵力,反而使得德軍剛剛重建的裝甲部隊再次遭受重創;反過來西線的防禦也是漏洞百出,防禦工事的修建遠不能滿足要求,部隊無論在素質還是數量上也嚴重不足,最終未能阻止住盟軍的登陸。

所以在希特勒實際接管指揮權後,從來沒有對德國的總體戰略有過指導性的決策,他的唯一方法就是守住已經佔領的一切土地,禁止任何形式的不戰而退現象,毫無長遠的戰略考慮。甚至出現諸如整個集團軍群級別的龐大兵力被蘇軍分割包圍,可見其戰略指揮錯誤之嚴重!

假使東線的實際指揮權一直在陸軍總司令部手機,一直由那些經驗豐富的國防軍將領指揮的話,或許還有獲勝的希望!


小小狼王

“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這句話是對德國失敗最準確的概括!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下!



1.閃電戰破產

1939年9月,德國在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的掩護下,全面入侵了波蘭。波蘭政府在英美的妥協下,最終不得不放棄抵抗。這讓德國嚐到了甜頭,隨後,德國又以閃擊戰的方式入侵了以法國為首的多個歐洲國家。同樣,都是以德軍勝利告終。此時,希特勒野心已經膨脹到了極點,他盯上了垂涎已久的廣袤大地—前蘇聯!



1941年6月,德軍在裝甲部隊和空中掩護下,揮師550萬全面入侵了蘇聯!希特勒鼓吹他們的閃擊戰能在3個月內滅亡蘇聯。戰爭初期,由於蘇聯準備不足,德軍一直攻打到了莫斯科郊外。可令他沒想到的是,1941年的冬天來得太早,這讓希特勒閃擊戰停滯了下來,接下來面對的卻是曠日持久的消耗戰。短時間滅亡蘇聯的計劃,讓德軍還沒有來得及準備冬天作戰的準備。坦克故障頻發,槍也拉不開栓,甚至連士兵迫切需要的冬裝都嚴重不足,好多部隊都是單衣作戰,不得不去搶掠本地人的衣物禦寒。就這樣,嚴寒的天氣給不擅長冬季作戰的德軍帶來了巨大的非戰鬥減員,也使希特勒的閃擊戰最終在蘇德戰場上破產!當年拿破崙兵敗的陰影開始在全軍蔓延!



2.戰線太長

德國在北非戰場,跟英美聯軍在死扛;在西歐和北歐,有抵抗組織和小股部隊需要圍剿;在蘇德戰場,又跟斯大林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較上了勁!橫跨三個大洲,面對如此長的戰線,讓德軍在後勤補給和兵力方面都倍感吃力。



比如,德國和英國的不列顛空戰,使德軍不得不抽調東線的空軍去英倫三島作戰,這就讓本來空軍嚴重不足的東線德軍雪上加霜,以至於最終喪失了蘇德戰場的制空權!



再比如,1944年6月盟軍於諾曼底登陸後,讓德軍腹背受敵,原本只要少量兵力維持的歐洲現在卻需要大量增兵。這也不得不抽調東線的精英部隊去支援西線。如此一來,本來就處於防禦狀態的德軍就更加抵擋不住蘇軍的進攻了,全面潰敗的局面席捲東線部隊!



3.希特勒的錯誤指揮

我們知道,希特勒確實有兩把刷子,把德國經濟搞得很不錯,但他在軍事戰略方面卻差點意思。但是,他畢竟是德國元首,又是強勢的獨裁者。在作戰方面也經常會左右戰局部署,這讓德軍的各位將軍們深感厭煩但又不敢直言,只能暗自唏噓!



舉個例子,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會戰。這場戰役讓德軍損失了150多萬兵力,從此以後,德軍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了。那麼,為什麼非要在這裡消耗如此巨大的有生力量呢?一是為了奪取高加索油田和伏爾加河要塞,其二就是希特勒的個人情感!斯大林格勒是斯大林命名的城市,希特勒想打下來從而擊垮蘇聯人的意志,更是想跟斯大林較勁,儘管將軍們一再要求撤退,可希特勒不管不顧,嚴令不惜一切代價拿下斯大林格勒。所以,最終導致損兵折將,也沒打下來!此戰也成為蘇德戰場德軍失敗的轉折點之一!




軍事情報員

最大的問題就是以希特勒為代表的德軍高層的盲目樂觀!簡單以蘇芬戰爭中,蘇聯損失70萬人卻依然無法拿下一個小國的事例,來看待蘇聯軍隊的戰力;同時對於蘇聯龐大的軍工產能和國土沒有一個具體的認識。

只是簡單的以為靠著數百萬橫掃歐洲的軍隊,發起閃電戰,就能在短時間內攻佔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等城市,殲滅大量蘇聯有生力量,最終促使其戰敗投降。

“巴巴羅薩”計劃,是在大片佔領的西歐地區,人口、礦產、工農業、軍工產能都沒有得到有效整合,甚至德國國內也沒有開始動員的情況匆忙發起的。

儘管,初期因為出其不意計劃進展順利,但是蘇聯廣袤的國土使得德軍補給線不斷拉長,再加之糟糕的交通條件,使得德軍的“閃電戰”受到了很大的挑戰,最後在惡劣的天氣對德軍士氣的打擊,與蘇聯士兵悍不畏死的英勇保衛祖國精神衝擊下,德軍的鐵蹄最終停滯在了莫斯科門前!

如果簡單以歐洲其他國家為例,無論任何一個國家像蘇聯一般初期即損失數百萬軍隊,都沒有可能堅持下來,但蘇聯卻做到了,這是德國沒想到的。最終也導致其希望大量殲滅蘇聯有生力量,促使其投降的計劃破產。

在各方面都沒有得到充分動員、且還面臨多線作戰的窘境。其實從德軍止步於莫斯科城下,戰爭的結局就已註定。後面一整個冬季,德軍都在節節敗退,慢點喪失其初期所取得的優勢就可見一般!


千字軍事

最大的問題就是,戰略上出現了問題。

德國在進攻前蘇聯的路上犯了很多的錯誤。當然,這些錯誤的話,很多都是一些很細小的錯誤,比如說進攻時間上的選擇,還有攻擊莫斯科的時候,過於牽強的進攻要求和對天氣情況的不掌握。還有就是斯大林格勒的臨陣換帥。但是在我看來,他最大的問題就是戰略上的問題。

當時的納粹德國已經攻下了波蘭攻下了法國大半個歐洲都陷入了他的鐵蹄之下。在這個時候洗頭勒伯在希特勒面前的是兩鍋粥,一鍋是英吉利還有一鍋就是前蘇聯。在此時的希特勒看來他希望有一個大的戰果。或者說,他在確定美國為參展戰前,得必須得拿下一片能夠讓為它安全的地方,從而避免了兩線作戰。而此時他得到了一個消息,那就是丘吉爾去了美國,在風雨飄搖之際的大不列顛?丘吉爾,在這個時候選擇放棄駐守在不列顛去美國求救,希特勒本人雖然對於丘吉爾的看法,不如斯大林來的重視,但是他極其重視美國的態度,因此,綜合各種各樣的原因,以及各種各樣的事情,他選擇放棄進攻大不列顛。轉而向東進攻前蘇聯但事實證明,正是因為大不列顛的倖存使得美國與英國藉助這塊跳板,不僅給前蘇聯提供了大量的戰略物資,而且還發動了戰略空襲,此消彼長之間對東線的戰爭天平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第二,那就是墨索里尼這個人。對於希特勒的影響墨索里尼在看到希特勒的,因為希特勒本人是墨索里尼的學生。在看到希特勒率軍攻下了法國以後,他本人信心也是暴漲,你看法西斯這麼有前途。因此,他選擇進攻希臘,但是事實證明就是這一步臭棋,使得。納粹德國部的分出一部分的兵力和優秀的裝備。尤其是他的501重裝甲營,直接投入到北非戰場。正是因為這一部分的分,並使得希特勒前期對於前蘇聯的攻勢壓力就變輕了一點兒,大家要知道莫斯科的那場寒潮就在希特勒的軍隊快攻下,莫斯科的前幾天才姍姍來遲。

第三,另一條戰略上的失誤,那就是在莫斯科進攻的時間上的選擇。本來按照古德里安的閃電戰計劃的話來說就是擒賊先擒王,先把莫斯科拿下之後,然後再轉頭去攻佔基輔等一系列重要的戰略地點,但是。事實證明希特勒還是被國土這一個執念。給衝昏了頭腦。基輔戰役打的很漂亮,俘獲了前蘇聯紅軍60萬人。但是,正是因為有了這麼一場大的戰役的展開,使得整個前蘇聯的進攻時間。總攻時間延後了一個月左右。而俘虜的60萬人知道為什麼有這麼多嗎?因為這一批蘇聯紅軍早就已經失去了抵抗的決心,他們甚至都不敢走出自己的城池去進攻納粹德國的軍隊。

第四,就不得不說到斯大林格勒戰役。這場戰役一開始的時候,德國的最高的軍隊領導層是不同意打這場戰鬥的。但是希特勒對於斯大林格勒這個名字尤為敏感。因此他命令鮑盧斯,這個沒有經歷過真正戰爭洗禮的參謀長去指揮上百萬的軍隊去作戰。最後,即便是這個統帥已經給他希特勒做了報告說這個東西不能再打了,他還是堅持要把斯大林格勒拿下來,因為他是斯大林。

戰略上的失誤,使得德國法西斯在前蘇聯的進攻裡面失去了真正能夠勝利的機會也失去了,能夠一擊制勝的時機是的,最後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戰爭泥潭裡面,無法自拔。戰略上的失誤,這是對於一支擁有著龐大軍隊的國家來說,是真正致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