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中国诸生浮世绘—梁晓声《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上)

2011年3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作者是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的中国语言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梁晓声。全书共分为九章,包含前言、引言和4个附录。主要内容分别是当代资产者阶层、当代“买办”者阶层、当代中产者阶层、当代知识分子、城市平民与贫民、农民、中国农民工、中国当代“黑社会”,中国灰社会。总体而言,本书是从结合作者丰富的社会阅历、细腻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用嬉笑怒骂的辛辣语言描述了当代社会各阶层的众生相,揭露了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痛与痒,很值得一读。下面,介绍一下我的阅读心得体会。

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书的前世今生,为什么1996年写作1997年出版的书会在十三年后再版?同时讲了一下本书的定位,属于一个小说家写的时评类图书。所以不要指望这本书对中国社会各阶层有多么理性深刻的剖析,没有各种标准概念和数据支撑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等。同时额外补充两点,一是没有将知青群体作为一章重点描写是个遗憾,二是书中对于包括歌星歌唱家在内的群体有偏见,现予以纠正和为其贡献正名。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这本书的写作原因。作者与法国记者就中国是否有“官僚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阶级”展开争论,争论的结果是作者承认自己使用人数作为前提判断阶级存在是机械的,法国记者认为中国存在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阶级缺乏证据,二人都承认中国存在成为两个阶级的分子,后来作者决定单独写一个中文图书。

第一章主要写当代资产者阶层,这是本书的重头戏,篇幅占到整部书的四成。改革开放初期绝大多数干部子弟下海经商,凭借社会关系(权力寻祖和权力寻租)和资源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内心却充满矛盾,既担心私有财产在国内的安全问题,又担心自己到国外节衣缩食的尴尬境地。他们之中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身边都充斥着利益、虚荣和鄙视链,缺乏真感情。财富的积累并没有弥补他们未能从政的心理缺失。由此带来的贪污腐败问题直接拷问着官员和商人的心灵,到底是否真的信仰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资产者阶层也可以分为炫富型的和低调型的,前者注重名声,好面子,后者对媒介敬而远之,依靠攫取国营企业的利益发家致富,对身旁人不太信赖,生活奢靡,往往倒在情妇手中,多已金盆洗手。中国依靠生产作坊和批发零售白手起家的资产者不在少数,他们抓住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受益于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敢闯敢拼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其发家历史也是带血的,多数人发家致富的过程充满了坑蒙拐骗的擦边球,他们与当地政府部门官员沆瀣一气,以地方经济和劳动力市场救世主自居,对普通雇佣劳动者缺乏最起码的尊重和必要的劳动生产保护。还有极少数靠傍大款、被包养而摇身一变的款妹富姐富婆,自己的三观不正,却又急于为自己缺乏羞耻心的历史洗白。残联在残疾人创业致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歌星影星在市场走穴捞金此起彼伏。总而言之,这一带资产者抓住了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富二代比富一代更加稳定和完善,他们倾向于在追求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巩固和提高自身的财富。他们当中极其缺乏通过慈善渠道改变中国贫富差距的意识,畸形的消费观念,逐步败坏社会风气,媒介和官员对他们缺乏应有的监督和制约,甚至产生了“腐败是改革开放的润滑剂”的一谬论。本章末附上了作者的《俯瞰商业时代》一文,通过历史眼光纵向分析和国际眼光横向比对,揭示出古今中外对商业和商人的评价变迁,重点回顾了毛泽东时代对商业的打压以及中国商业在改革开放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蓬勃发展势头,商人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也创造社会价值,也败坏社会风气,但人类终究离不开商业。

第二章介绍当代“买办”者阶层,占全书篇幅的15%。由于时代局限性以及作者自身经历的限制,这部分内容写得不是很精彩。“买办”一词源于毛泽东选集当中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时过境迁,无论是新华字典还是大众观念,对这个阶层群体的认识有些刻舟求剑,未能与时俱进。一言以蔽之,所谓买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外企工作,只不过改革开放初期,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社会不够了解,外国老板会倾向于在中国选择一位能干的代理商全权代理中国境内事务,后期随着中外交往的深入和外国老板的进步,这些中国全权总代理变成了普通在华雇佣工人。北京、上海、广州的买办心态各富特色。这个阶层群体崇洋媚外的特质非常鲜明,基于个人身份认同的过渡性,往往在中国社会和外国国籍之间处于左右摇摆、较为尴尬的地位。试图通过国际联姻达到一步登天目的的想法使他们婚姻幸福的概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在那些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有好多依靠中国公司发家致富的外国买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