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百強房企拿地超4500億元 長三角、中西部仍是投資重點

受疫情影響,今年2月部分城市土地出讓出現放緩或暫停,影響了一季度的土地市場整體表現。同時,房企拿地也較為謹慎,但對於部分資金較充裕的房企來說,一季度卻成為積極補倉或“超車”的較好時機。

中指研究院4月1日發佈的《2020年1~3月全國房地產企業拿地排行榜》顯示,今年一季度,頭部房企獲取土地資源優勢有所減弱,香港置地、華潤置地和綠城中國佔據拿地榜前三位,拿地金額合計達696億元;而TOP10房企拿地總額為1501億元,比2019年的1904億元下降了21.2%。

TOP10拿地門檻大降

今年1~3月,TOP100房企拿地總額4555億元,比去年同期的5418億元下降20.6%。其中,TOP10企業拿地門檻為90億元,與去年同期的136億元相比大幅下降。同時,TOP10企業一季度拿地總額1501億元,低於去年同期的1904億元,佔TOP100企業的33%;TOP50企業拿地總額3589億元,佔TOP100企業的78.8%,行業集中度越發明顯。

不過,今年前3月部分龍頭房企拿地勢頭有所減弱,TOP10拿地企業較去年同期出現“大換血”現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歷史數據發現,2019年1~3月,佔據拿地金額榜前兩位的萬科和融創分別為311億元和309億元,而今年前3月兩家企業的拿地金額出現了大幅下滑。其中,萬科以89億元位居第11位,僅為2019年同期28.6%;融創則以74億元大幅下滑至第19位。與此同時,2019年同期曾位列拿地榜TOP10的恆大、陽光城、中南置地、新城控股等房企也均跌出了前10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部分房企拿地金額出現下滑的同時,位列榜單第5位的保利發展,前3月拿地金額144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1億元大幅增長了585.7%。

從拿地面積來看,綠地以479萬平方米位居榜首,但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8%;新城控股和長春淨月投資控股分別以331萬平方米和289萬平方米分列面積榜二、三位。

而從3月單月來看,在經歷了2月短暫上升後,3月房企拿地整體趨於平穩。TOP50房企拿地總額1218億元,同比下降38.5%,環比下降28.8%;Top100房企拿地總額1473億元,同比下降38.8%,環比下降40.6%。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受疫情和各地土地市場降溫的影響,部分企業拿地趨於保守,因此前3月土地市場降溫是符合預期的。但後續隨著銷售情況轉好,以及企業擴大規模的需要,企業拿地積極性就會增加。”

長三角熱度不減

從中指研究院統計可見,長三角與中西部仍是房企投資的重點,一二線城市仍是房企投資拿地的重心,部分中西部核心城市也備受關注。

中指研究院指出,長三角城市群土地市場1~3月熱度不減,TOP10企業拿地金額共計834億元,位列四區域首位;環渤海區域則以519億元拿地總額緊隨其後;相較拿地金額,中西部拿地面積以1135萬平方米位居四區域首位,顯著高於其他三個區域。

從城市群拿地企業來看,龍頭房企和地方房企平分秋色。綠城、中海、華潤置地等龍頭企業分別在多區域拿地。相較龍頭房企多次位居區域榜單,首開、祥生、越秀等地方房企持續區域深耕,分別在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集中拿地,區域品牌影響力持續顯現。

嚴躍進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企業拿地更多的是考慮後續的開發潛力,就目前銷售情況來看,小城市表現一般,核心的一二線城市和一些重點三線城市拿地,對企業來講相對會比較安全。

從各城市的土地市場表現來看,前3個月土地出讓金額排在榜首的城市仍是北京,累計成交總額達673億元,同比上升12%。土地成交總價與規劃建築面積TOP10榜單中均出現了成都的身影,並以1754萬平米、同比增長88%的規模佔據規劃建築面積榜單第一位。

對此,嚴躍進分析認為,“成都最近銷售市場整體表現是不錯的,特別是2月在整體銷售較差的情況下,成都保持了較好的銷售,因此也激活了房企3月份拿地熱情。隨著成渝兩地雙城經濟圈的落地,以及成都相關城市規劃的出臺,預計後期房企拿地將繼續保持較為積極的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一線城市上海、廣州成交額增速分別為70%、56%,增速明顯加快;唐山、濰坊據規劃建築面積增長幅度較大,分別達185%、159%,位於榜單的第三和第六位,而在去年同期均未上榜。

此外,據易居研究院《中國百城居住用地價格報告》顯示,今年1~3月,全國100個城市居住用地價格為5702元/平方米,同比上漲11.7%,漲幅收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