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傳統過年習俗依舊:貼春聯,祭祖,守歲

時間過的真快,今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在我們農村老家,鄰隊聚居的是汪氏大姓人家,各家主人大清早地起來忙乎一家人的早飯。這是他們今天最重要的一頓飯——年飯(團圓飯,各個地方叫法不同)。不知幾時起,汪家形成了早上“吃年飯”的風俗。

吃完早飯,家家戶戶忙忙碌碌。男人們開始打掃庭舍,除舊佈新,張燈結綵。女人們的主戰場是在廚房裡,用心準備著各種家鄉飯菜。孩子們呢,最喜歡三五成群聚到一起,摔炮竹,“啪”的一聲,紙屑四濺……緊接著,就是孩子的一片轟笑聲。

我們家是中午吃年飯,我家所在的村民組也是中午吃年飯。在母親的操勞下,燉著雞鴨魚和豬肉的鍋仔,早已熱氣騰騰,鹹香四溢。

上午,我的事兒就是貼春聯。貼之前,先要把陳年殘破泛白的舊聯扯下來,用條帚之類把牆面或門面打掃乾淨。我爬上高高的梯子,在父親的協助下,把長長的對聯貼在高高的大門兩邊,大門的正中間是橫幅。在橫幅那裡,貼一個大大的福字。在民間,大多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倒(到)了”。大門兩側,還要掛上大紅燈籠。

至於對聯的內容,如:“好日子順心如意、美生活幸福安康”;“ 平安如意年年好、人順家和萬事興 ”……諸如此類,內容多吉祥如意。

農村傳統過年習俗依舊:貼春聯,祭祖,守歲

上午貼春聯

父親生於五十年代,難得讀到高中畢業。大約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樣子,也就是我的小時候,他可是村子裡極少數會寫對聯的文化人。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到過年前幾天,各家男主人都要送來一瓶墨水和紅紙,請父親給他們寫春聯。

每當寫對聯時,父親裁好紙,鋪在堂屋的方桌上。一條一條的大紅紙,他用大毛筆蘸著濃墨下筆如有神,我負責牽紙配合默契。父親寫好後,我再拿起條幅,依次排放在地上晾乾。這樣的事能幹好幾天呢,有時連大年三十那天,還有趕著沒寫完的對聯。

如今父親老了,眼花了,寫不好了。他已經好多年不寫春聯了。再說,現在商店或網店賣的有各種春聯,花錢買就行了,也用不著請人寫了。

中午吃年飯前,先要放鞭炮。十一時剛過,各家吃年飯的鞭炮聲便次第響起來。噼噼啪啪,好不熱鬧。

農村傳統過年習俗依舊:貼春聯,祭祖,守歲

中午吃年飯

我們家吃年飯,酒是一定要喝的。喝什麼酒無所謂,白的紅的都可以。有酒才有氛圍,給父母敬酒也是一種禮節。辛苦一年了,一家人團圓在一起,其樂融融。

吃完飯,走出門,你能感覺自己的臉上都是紅撲撲的。鄰居們見了面,打個招呼,寒喧幾句。村道上車來車往,四處洋溢著歡聲笑語。

擱在以前,我吃完午飯休息下,便開始扎紙燈。這是準備傍晚到祖先墳頭上掛的,墳前有燈,表示後繼有人。由於紙燈易燃,在乾燥的天氣裡,容易引發山火。後來,不知道誰發明了酒瓶燈,就是敲掉啤酒瓶的底,豎起來罩在點亮的蠟燭上,號稱“氣死風燈”。如今農村小店裡賣的有電子燈,買來就能用,更省事了。

傍晚,我去祖先墳頭送燈時,還要燃放一掛鞭炮,燒幾刀紙。父親在家祭祖,將母親做好的飯菜一碗碗端上來,擺在堂屋正中的四方桌上。過去是三牲(“豬雞魚”稱之為小三牲)飯菜,現在農村養豬少,豬頭尾不好買了,便以碗裝的菜餚替代。祭祖前,先要點亮香案上的燭臺,上香。迎祖宗回家過年,放鞭炮,燒紙,三茶五酒奉祀。這個時候,父親往往神情莊重,一臉肅穆。


農村傳統過年習俗依舊:貼春聯,祭祖,守歲

傍晚去送燈

祭祖完畢,我送燈也回來了。大紅燈籠高高掛,全家燈火通明。大概晚上六點左右,家人們團聚一堂,開始享用豐盛的年夜飯。

晚飯後,常常是央視春晚時間了。一家人圍在火盆前,看電視。守歲時,母親會準備一些消夜食品,如堅果、糖果、花生、瓜子等等,一邊吃一邊聊天,說笑。

有時,大人會帶著孩子們到戶外燃放煙花爆竹。現在,很多大城市乃至縣城都開始禁燃禁放了,但在富起來的農村反而鞭炮聲四起。

除夕夜,父親喜歡打麻將,往往跟相熟的村鄰們,聚在一起打幾圈。快到午夜時,麻將局散場了,有的人家帶頭放煙花了。於是乎,鞭炮一起鳴放起來,此起彼伏,經久不息。

天空絢爛多彩,簡直成了煙火的盛宴。美麗鄉村的百姓們祈求平安、健康、如意,寄託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俗話說,十年難逢初一春。午夜一過,便是大年初一了,也或是春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