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與心理的“雙心”健康

“心病”為何需要“雙心”

當你出現心慌、胸悶、氣短等症狀的時候你會找誰?你一定會說是“心內科醫生”。

服藥後症狀沒有明顯好轉,情緒低落,多次換藥效果不好,你會找誰?十之七八你的會說是“心外科醫生”。

在十年以前也許只能如此選擇。如今卻有越來越多心血管內、外科醫生會告訴你,你需要的是心臟內、外科醫生和心理醫生一起為你診斷、治療和康復訓練的“雙心門診”、“雙心查房”和“雙心會診”

中華醫學會的調查顯示,心內科是臨床各科中心理障礙發病率最高的科室。2005年在北京10家二、三級醫院的心血管內科門診對連續就診的3260例患者進行調查顯示,焦慮的發生率為42.5%,抑鬱發生率為7.1%。其中,冠心病患者分別為45.8%和9.2%,高血壓患者分別為47.2%和4.9%。超過12%的心內科門診的患者根本沒有器質性病變,僅是患有驚恐障礙、軀體化障礙等心理疾病;大約三成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原本只有偶發早搏等輕微病變,只是因為醫生解釋不到位或患者個性敏感而對健康過度擔憂而導致抑鬱和焦慮,進而病情加重和生活質量降低。

嚴重的心血管病患者,如嚴重冠心病植入支架患者常常因為過度擔心而不敢出門,不敢活動,失去生活質量,繼而發生抑鬱和焦慮,增加了疾病復發和死亡的幾率。Schleifer等報道急性心梗發生後抑鬱發生率高達35-45%,而伴有抑鬱和焦慮的患者複發率比情緒穩定的患者高25%,死亡率則高3-4倍。

另外,研究還表明,長期抑鬱、焦慮不僅是冠心病發病重要因素之一,本身還可以單獨導致冠心病的發生。而冠心病發作後的疼痛、生活質量下降、經濟負擔加重等問題又會加重患者心理疾病,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使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療效果不良、治療費用增加。

心血管疾病患者心內科患者在治療中必須考慮其精神心理狀態,現實卻是因為心血管醫生缺乏足夠臨床心理學知識和技能,導致患者心理障礙的誤診誤治率高達84%。因此,從2002年起就有多位心血管專家呼籲在臨床治療中引入心理醫生和心血管醫生一起為患者診斷治療的“雙心門診”,至2006年起衛生部又選擇北京、廣東、江蘇等省市多家醫院作為試點單位,逐漸在全國推廣雙心門診理念。使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完成了從注意脂質沉積到炎症反應再到易損斑塊再到易損病人再到關注身心一體的心血管疾病治療的第四次跨越。

心臟和心理如何相互影響

心理疾病會誘發心血管疾病。當非常強烈的恐懼、快樂襲來或者我們的內心數月、數年、乃至數十年承受著抑鬱和焦慮的時候,我們大腦中負責神經調節功能的系統就有可能功能失調,使負責我們內臟功能的植物性神經系統和負責機體控制與調節的內分泌系統異常工作,引發心跳加快、心律失常、血管收縮、血栓形成、血管炎性反應等一系列心血管反應。這些反應有的僅僅是很快就會隨著情緒好轉而好轉的心臟和血管生理反應,有的卻可以直接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甚至導致死亡。《巴士奇遇結良緣》片頭中因為兒子考上大學的過度喜悅的父親和因為朋友開玩笑被放在廢棄鐵軌上被從不遠處通過的火車活活嚇死的青年,就是如此死於急性心臟病發作的。

抑鬱和焦慮等不良情緒還會造成患者生活習慣不良,熬夜、吃的太多或太少、只吃油膩高鹽的東西、不運動或很少運動;對自己的身體或者醫生沒有信心,不願意或不能按醫囑吃藥,術前準備、術後康復間接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復發或治療效果不佳。

心臟疾病和心理疾病互為因果,心血管疾病同樣也會導致心理疾病的發生。我們的血管和心臟被堵塞或者異常反應同樣也會損傷我們的神經系統,導致神經元受損,神經遞質代謝紊亂,各種心理疾病隨之而來。

罹患心血管疾病也會讓患者產生死亡的恐懼,或者過度擔憂治病的花費超過了自己和家庭的承受能力,或者害怕因為患病沒法正常工作而成為家庭的負擔等一系列問題,使患者伴發焦慮症、恐懼症和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雙心”醫生共築健康

嚴格說來,每個心臟內科和外科的患者都需要“雙心”治療,以提升患者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

這就需要每一位心血管醫生有“心理”概念,能夠做基本的心理評估,一旦初步判斷患者有可能是心理疾病或伴發心理疾病就要及時聯繫心理科醫生會診或轉診。同時,也需要心血管醫生學習一些談話技巧,瞭解患者個性,社會經濟狀況,治療期望,對疾病看法,選擇樂觀的表達方式,根據患者擔心和期望給予合理解釋減少醫源性焦慮;尤為重要的是每位心血管醫生還要清楚的知道,“雙心”治療不是心血管治療加抗抑鬱藥,更是對患者內心世界的理解和關注。

患者短時間反覆就診,擔心死亡,心理壓力過大;客觀證據證明治療效果很好,臨床症狀頻繁反覆發作,存在情緒低落、缺乏興趣、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早醒、緊張不安、過分擔憂;軀體症狀繁多,症狀與檢查結果不符,每次發病往往與孩子生氣、失業、離婚等生活事件有關。這些患者有可能只是心理疾病或伴發心理疾病。他們需要的是心血管醫生的理解、醫學科普、心理支持和指導家屬幫助患者更好的理解症狀和疾病;更多的需要心理醫生通過專業的認知或精神分析談話,放鬆訓練等行為訓練,繪畫等表達性治療方法,生物反饋等物理治療方法……發現患者的認知錯誤,探索患者內心深處被故意遺忘的無法接受的部分,幫助患者建立更好的生活模式和行為模式,自我接納發現真實的自己,重新構建內心的想法、感受和情緒表達。

如果患者總是心悸、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出汗、顫抖乃至瀕死感嚴重的出現昏厥通常伴有強烈恐懼,心內科治療無效,在各科反覆檢查沒有發現器質性病變。這些患者有可能是患上了驚恐障礙。一般是心理醫生使用認知行為療法,幫助患者重新感知自己、生活和感受,重建認知和行為模式。

患者病情輕微,卻因為精神壓力過重,出現抑鬱、焦慮、恐懼、過度擔憂等情緒,有可能與醫生解釋不到位或者患者性格有關。前者需要心血管醫生醫生給予患者足夠耐心的醫學科普和心理教育。後者有可能需要心理醫生和患者長期的潛意識探索和內心力量的建立。

心臟介入、搭橋、起搏器植入等術後患者,即使手術成功,因急救、手術、病友死亡等刺激擔心死亡、經濟負擔、擔心成為“廢人”產生抑鬱、焦慮等情緒障礙加重疾病。他們需要“雙心”一體的支持,精神上的鼓勵。

而那些血壓總也穩定不下來的繼發性高血壓患者,心絞痛反覆發作的冠心病患者則需要心血管科醫生的生理上的專業治療以穩定心血管的機能,更需要心理科醫生幫助他們探索疾病發生、發展、轉歸過程中告訴我們潛意識隱藏了什麼,並將潛意識意識化,重新整合自我,讓自我更加完整。當一個更加完整的“我”出現的時候,疾病將會後退。

“雙心”也要求心理醫生也不能忘記我們的心臟並不只是承載情緒,它還是一個有機體。面對一位因為心理原因突發心臟症狀直接來心理科就診的患者,你絕對不能盲目的判斷患者僅僅患有心理疾病,一定要和心內科醫生合作排除任何生理疾病的可能性。儘管患者因器質性心臟病來心理科就診的機會微乎其微,我們仍然保持足夠的警惕,否則萬分之一的疏忽可能導致患者百分之百的死亡。

醫學是科學也是精神的和藝術的,今天治病觀念從延長生命到提高生命質量,從治病到以人為本,從局部醫學到整體醫學,循證醫學,所以只有“雙心”醫生共同為患者提供幫助,才能真正為每一位心血管患者構築一道健康長城。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