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衰败之兆:陈玉成率10万人打安庆,为何打不过5万湘军

太平天国自天京变乱后,军事局面少了几分灵动,逐渐陷入机械应对的境地。太平军虽然二破江南江北大营,解除了天京周围的威胁,但安徽形势却日趋恶化。

安庆战役太平军惨败,成为太平天国后期衰落的一大转折点。

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太平军在安徽战场有多达十余万兵力,而湘军仅有五万多人,素来以骁勇善战著称的太平军,怎么会败给人数居于劣势的湘军?

一、清朝战略的变化:由瞎打变为专攻

太平军初期至中期,军事上一直处于积极进取的态势。动辄西征、北伐,兵锋遍及湘、鄂、皖、苏、浙、赣、豫、晋、直隶等省,甚至结连捻军进军陕西。

清廷则是被太平军牵着鼻子转,各种疲于奔命,各被挨打。1856年天国变乱后,好歹双方情形稳定下来,开始专注于江南诸省的争夺,但清朝的策略仍然显得有些过于急躁。

清廷把能掌握的兵力分为两大部分,朝廷的经制兵即绿营,主要进攻天京,而湘军则令其与太平军主力在湘鄂赣皖诸省纠缠。在咸丰帝的算盘之中,仍想靠绿营兵拿下平叛的首功,以免湘军坐大崛起。


太平军衰败之兆:陈玉成率10万人打安庆,为何打不过5万湘军

但这种方略无疑显得有点目标不清晰。为何?清廷的军事力毕竟有限,绿营兵无论将帅能力还是兵员素质,都弱于太平军。而湘军虽精,人数却少,加上缺少国家动员系统的支持,湘军的壮大全靠曾国藩诸人玩众筹。

这就犯了势分而力弱的错误。国家动员系统支持的是军事弱鸡绿营兵,能打的湘军却苦于资源限制无法发展壮大,所以这种战略对上太平军,自然是迟迟打不开局面。

而这种哪有火就扑哪的瞎打战略,自然也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形势。清军两次在南京城下组建江南江北大营,把绳子直接套到了太平天国脖子上,照样勒不死,太平军一使劲就能把绳套崩断。原因就是清军力量太弱。

但到了1859年以后,形势终于发生了变化。

这个变化起始于胡林翼到湖北当巡抚。胡林翼是湘军系人物,他本是曾国藩的助手,后来因功出任巡抚,成了掌握一省实权的大员,这使得他开始有资本谋划对太平军的总体战略。胡林翼长于谋略,他反思数年来清廷屡战不能胜的原因,指出了要害所在,即没有聚攻一点。

那么应当选何处为聚攻之点?胡林翼与曾国藩反复商讨后,商量出了“谋皖”的策略。

天京位居长江下游,时刻受上流诸镇水路威胁,因此守天京重点在于稳固皖南和赣北,体现到具体的区域上,就是九江、安庆。

因此胡林翼在湘军收复湖北后,向朝廷极力上书,并获得批准,展开了谋皖行动。


太平军衰败之兆:陈玉成率10万人打安庆,为何打不过5万湘军

湘军大佬胡林翼

二、曾国藩、胡林翼四路分兵

在胡林翼谋皖之策出炉前,曾国藩一直是清廷的救火队长,太平军往哪打,清廷便把曾国藩往哪调。先是让曾率部援浙,后又跟着太平军屁股入闽。1859年石达开打到四川,咸丰帝还想把曾国藩调到四川赴援。

如果此行真得成功,曾国藩手里那点军队,怕不真要被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但曾国藩路过湖北时,胡林翼不忍心千辛万苦组织起来的湘军被朝廷的坑爹战略葬送,于是和剃头一唱一和,让湘军在湖北停留数月,等待四川战局好转,胡林翼再次上书把曾国藩留下来共同进攻安庆。朝廷无可奈何,只好同意。

这一步棋,可说得上是谋皖策略成功之始,湘军从此可以专注于一点,施展其耐磨耐操耐死战的优势,与太平军开启主力对磕模式。

但在湘军诸路人马进图皖南之时,湘军还犯过一次错误。

那是1858年,湘军悍将李续宾贯彻胡林翼进攻安徽的意图,在攻下九江之后连续作战,攻入皖南舒城、六安一带。李续宾屡胜而骄轻敌冒进,轻入险地,结果被太平军陈玉成部合围,三河镇大战,李续宾当场阵亡,六千湘军被歼。

李部战斗力为湘军诸部之冠,故而这场惨败令曾、胡更加清醒。特别是胡林翼,这位老谋深算的谋略家调整了战略,不再坚持速攻,而是提出了长达两年的谋皖时限。

具体的方略就是,以四路进兵的模式,不断蚕食皖南各城镇,以多点渗透的战法,逐步拔除安庆周边的小城,最终把安庆变成孤城、死城。

曾国藩也同意了这一战略。在两人共同商讨之下,排出了进攻安徽、包围安庆的具体阵容:

湘军共派出五万人——这几乎是曾、胡的所有本钱,分为四路,其中第一路是主力,由曾国藩率军沿江东下,直指主要目标安庆;第二路由李续宜(李续宾之弟)率领,从鄂东北出发,过六安进攻庐州(即合肥);第三路由猛将多隆阿、鲍超率领,从太湖进攻潜山、桐城;第四路由胡林翼率领,由英山霍山进攻舒城,与第三路会合于桐城。


太平军衰败之兆:陈玉成率10万人打安庆,为何打不过5万湘军

安庆城今貌

湘军大举入皖后,果然在战略局面上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太平军虽然当时刚刚二破江南江北大营,且已向苏浙腹地进军,但闻听湘军入皖、安庆危急,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祭出经典的围魏救赵计,企图攻湖北以解安庆之围。

但是这个策略,颇有令不解之处。

为何太平军不直接进攻安庆,与湘军主力交战,这才是最快解除安庆危机的办法啊?

答案是,非不欲也,实不能也。

三、多隆阿专克陈玉成

在对全局的筹谋上,太平军远远弱于湘军。

胡林翼敏锐地看出安庆是太平军全局的要害,但太平军内部却无人有此大局观。

即使是陈玉成本人,他久在安徽主持军事,对安庆的重视也远远不够。三河大捷后,太平军干掉湘军一部主力,按理说应当察觉出湘军的图谋,进而在安庆周边加强兵力,并进一步沿江上攻,拿下九江,这样才能收战略上的主动。

但陈玉成好死不死地各种浪战,把安徽的主力抽调到苏浙战场,太平军头号重镇安庆只留下叶芸来所部一万六千余人。这简直是把肉包子扔到狗圈里,生怕人家不知道你好吃。

湘军之所以能迅速入皖,与陈玉成的不重视有莫大关系。


太平军衰败之兆:陈玉成率10万人打安庆,为何打不过5万湘军

四路湘军入皖后一路攻城掠地,安庆外围石牌、太湖、潜山、枞阳四个最重要的据点都被拿下,安庆逐渐失去周边城镇拱卫,虽然防守仍然很坚挺,但渐渐地运转不灵了。

剃头和胡林翼也及时调整了战略,把攻城掠地改为围点打援。即以曾国荃所部一万兵力监视包围安庆城,胡林翼、李续宜、多隆阿负责外围打援,三部打援兵力多达二万八千,不得不说,这是极为积极的进攻策略,湘军摆好地雷阵,只等太平军来踩了。

而三路打援湘军中,担当主战任务的是湘军头号名将多隆阿。

多隆阿本是满人,他统率的原本是国家经制兵。但由于多年与太平军作战,1861年,清廷把多部划归胡林翼指挥,从此多隆阿也成了湘军将领。

但多隆阿手下军马多为从黑龙江募集的马队,能冲能打,作风非常强狠,与土生土长的湖南兵有所区别。湘军四路入皖时拿下的安庆外围四镇,除枞阳之外,石牌、潜山、太湖全是多隆阿攻克。

陈玉成对多隆阿很是忌惮,他曾在与天王洪秀全的通信中说,“奉命征讨妖孽,所过破巢压卵,无敢撄锋,惟多某老谋善战,用兵如神,臣与对阵,屡为所败。今百万精锐悉遭顿挫,自料不能敌。”


太平军衰败之兆:陈玉成率10万人打安庆,为何打不过5万湘军

清军悍将多隆阿

陈玉成所说百万精锐顿挫,指的就是解围安庆时被多隆阿四次击败的惨事。

陈玉成分别于1860年十一月、1861年四月、1861年五月、1861年八月,先后四次被多隆阿击败。陈玉成的心腹大将刘昌林、捻军首领孙葵心都被多隆阿击杀。特别是第二次援安庆之战,陈玉成犯下低级错误,让部下头号猛将刘昌林率四千精兵守在安庆集贤关外,自率主力去桐城招引干王的援军。结果刘昌林被湘军围攻全歼,曾、胡大喜,说此战足以报了当年李续宾败死之仇。

1861年九月,陈玉成眼睁睁看着安庆城被曾国荃炸塌城墙,而不能越过多隆阿的防线一步,无奈只能撤守庐州,安庆陷落,太平天国形势顿坏。

陈玉成解围安庆失败,除了太平天国在战略上犯了分攻四方、不能集中的错误,陈玉成具体的军事策略也有很大失误。

其一,四救安庆,三战都在挂车河战败,而且同败于多隆阿一人之手。可见其战术安排之僵化。多隆阿在挂车河驻营已久,又贯彻了曾胡既定的列营坚守、不得轻易浪战的战术,可谓得其地利,陈玉成不知改变,这是其取败之道。

其二,采用添油战术,陈玉成本部打不过多隆阿,便陆续约请洪仁玕、杨辅清等部前来,但诸部先后不一,没有形成绝对优势兵力,陈玉成进攻每个湘军要点,大概都是敌我对等,太平军在安徽合省的兵力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其三,放弃运动战,不善于调动湘军。运动战一贯是太平军的强项,也是在不利形势中争取主动的有效办法。当湘军诸路围困安庆时,全局不是没有弱点,像胡林翼驻守的舒城、曾国藩驻守的江南祁门大营,兵力都非常寡弱,如果虚声进攻这两处,调动多隆阿往返驰援,太平军以多打少,未始不能成功。而陈玉成过于执着安庆一城一地之得失,导致兵力优势无从发挥。


太平军衰败之兆:陈玉成率10万人打安庆,为何打不过5万湘军


所以说,从安庆一战可以看出,太平军与湘军缠斗到最后,不单是比拼实力,更多比拼的是双方在文化底蕴、战争谋略上的水平。太平军将领多是文盲出身,打同样是武夫居多的绿营兵自然是胜多败少,但一旦对上老谋深算、意志坚韧的湘军,就只能反过来被人牵着鼻子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