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五種形態的相互演變

馬克思考察歐洲歷史,總結出人類社會,必須要經歷五種社會形態。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還有社會主義社會……

人類社會“五階段”論,隨著蘇聯解體,讓不少人不再相信。

而如果用五行學說,來解釋“五階段”論,便會簡單明瞭。整個社會職業,可以簡單劃分成五種,即士、農、工、商和君主。君主和官員一體,都是負責管理的。

士、農、工、商、君主之中,在哪一個社會階段,佔據主角,就屬於什麼社會。

即人類社會,將先後經過農業社會,封建社會,商業社會,工業社會,以及人文社會等五個階段。它們分別對應土德、金德、水德、木德,還有火德。

這樣五種社會類型,後一個比前一個高級。順著順序來,就是文明相生;逆著順序來,就是文明毀滅。

原始社會,典型的農業社會,以農牧採集狩獵為主。

而奴隸社會,則以搶掠和剝削為榮。

封建社會,通俗來說,就是神權統治下的貴族政治。

封建社會解體之後,世界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它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商業社會和工業社會。

農業社會、封建社會、商業社會、工業社會、人文社會,分別對應土德、金德、水德、木德、火德。這五種社會類型,一個比一個高級,順著循環來,就是五行相生,即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逆著循環來,就是五行相剋,即土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社會五種形態的相互演變


每一個新的社會類型出現,則代表著先進的生產關係。

而推動社會變遷的力量,就是生產力和生產工具的變革,以及人性善惡陰陽轉化,促進了社會生產關係的變遷。

一、農業社會屬於土德

土德,包括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這個社會主體,是體力勞動者的農民和戰士。

1、土也分陰陽,原始社會屬於陰土,即農民為主的社會。

原始部落氏族社會,共享經濟尤其發達。

人民居住在一起共同勞動,一起共享勞動果實,甚至配偶都共享……共同抵禦自然災害,還有狼蟲虎豹的襲擊。

合作共贏,這也體現了人性善的一面。

農業社會早期,人民過著採集狩獵的生活。那個時候人少無主空地多,哪裡資源豐富,他們就遷徙到哪裡。

後來,採集的果實吃不完,狩獵的獵物還能生崽……

慢慢的,人們學會了種植莊稼和馴養牲畜。

田間勞動對體力有要求,整飭土壤、播種、除草、抗旱排澇,收割歸倉……心靈手巧,身體強健的農民迅速致富,人於是就有了貧富差距。

農業畜牧業一方面為人們提供豐富而又穩定的食物,另一方面人口增長和財富增加,吸引了掠奪者不勞而獲的心裡。

掠奪與反掠奪,剝削與反剝削的鬥爭,促使奴隸社會的到來。

2、奴隸社會為陽土,即以士兵為主的社會。

隨著生產力提高,有了剩餘產品,人的動物兇殘本性便暴露出來。人與人,部落與部落之間,奉行動物式的叢林法則。戰爭就是奪取奴隸和財富,奴隸是會說話的工具,承擔著繁重的體力勞動。而奴隸主可以任意殺死奴隸,就像殺死自己飼養的寵物一樣。

奴隸社會崇拜能征慣戰的英雄,如果戰功顯赫,鮮花美女、榮譽地位、財富名望會接踵而來。

羅馬帝國,就是典型的奴隸制度國家。

屋大維執政時候,他南征北戰,從西班牙到土耳其,從北非埃及,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能搶的地方,都搶了。

一旦羅馬帝國停止了擴張,內部矛盾就會顯露出來:俘虜沒有了,奴隸來源減少,價格上漲。奴隸主為了增加收入,只能加重對奴隸的剝削。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奴隸不堪重負,只有不斷消極怠工、破壞工具,或者起義反抗奴隸主。羅馬帝國曆史上,最大的斯巴達克奴隸起義爆發了.

之後,羅馬帝國北部的蠻族,諸如日耳曼人,法蘭克人等乘虛而入。

羅馬城都被攻陷了。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搶劫、殺人放火,屠殺籠罩著歐洲上空。而歐洲文明之所以沒有被徹底毀滅,得益於基督教會對社會的整合。基督教會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人們的內心世界。

二、封建社會屬於金德。

封建社會屬於金德,它是人類社會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如今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都幾乎經歷過封建社會。比如西歐、北美,還有日本。

封建社會,屬於君權至上的社會。為了神話君主,愚

羅馬帝國廢墟上,日耳曼人建立了許多小國家,其中有一個叫做法蘭克的。法蘭克不斷蠶食鯨吞周邊小國,發展壯大,變成了查理曼帝國。

後來,法蘭克宮相丕平(公元714年——768年)在羅馬教皇支持下,當上了法蘭克國王。

投桃報李。

丕平為了回報教皇,將羅馬附近的拉文地區送給教皇,建立教皇國。

羅馬教會是西歐一個超級大地主,擁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它宣佈,教權高於王權,國王都要匍匐在其腳下。

羅馬教皇有權有勢,諸多知識分子也都到它那兒混飯吃。所以,在思想上,羅馬教會也屬於萬流歸宗的地位。

公元八世紀,西歐產生了封建制度。那個時候,土地是最重要的財富。國王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給大封建主,讓這些個人成為諸侯。諸侯再把一小部分土地,分封給較小的封建主,小封建主再向下,分封更加小的封建主。


國王和各級封建主,又各自分封一部分騎士,作為自己武裝力量。騎士從小就接受正能量教育,即尊重婦女,捨生取義,忠誠守信……

這樣層層分封,就形成了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以及騎士等自大到小,不同等級的封建主,形成一種領主(封君)和附庸(封臣)的關係。

領主和附庸,相互之間承擔義務和責任。領主保護附庸,附庸也必須效忠領主,為領主提供各種服務,包括:發生戰爭時候,要無條件援助領主;封主來家參觀,要根據禮儀接待;封主兒女結婚,要送上賀禮。

但是,領主只能管理自己的附庸,不能管轄附庸的附庸。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這個繞口令的意思,就是領主的權力有限制。

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也是封建君主一刀一槍打下來的,即土生金。如何讓民眾灌輸,讓他們認可這個等級制度,甚至不惜犧牲生命也要維護它呢?

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世界三大宗教應運而生,幾乎覆蓋了全世界。

基督教的核心價值,就是博愛,即愛上帝、愛他人、愛自己,以拯救世道人心。羅馬帝國皇帝通過皈依基督教,通過接受“君權神授”,來確定自己統治的合法性。

中國漢代董仲舒,用“天人感應”神學體系,論證大漢帝國天子的合法性。

在日本,神道教認為天皇是神不是人,神聖不可侵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失敗,天皇這才跌落神壇。

至於印度,它的種姓制度被宣傳成神的旨意。不同的階層種姓,對應神的不同部位。

伊斯蘭世界,哈里發是神在人間的代表。

伴隨神權的確立,也產生了人神契約。所謂人神契約,即神給人定下的規矩。這個規矩就是,封君與附庸的條約。

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僕人,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主人。

封建社會地位最高的,就是神職人員,即教士、僧侶。比如法國大革命之前,規定教士是社會第一等級。

羅馬帝國後期,也是“禮崩樂壞”,孔子看了一定會痛心疾首的。而基督教統治下的西歐等級分明,社會和平而又寧靜。孔夫子見了,說不定也得點頭稱讚。

三、商業社會屬於水德。

歐洲封建社會解體,到工業革命前夕這一段時間,應該稱為商業社會。商業社會,一切都可以用錢來說話。實在不行的話,就用錢砸。

封建社會崩潰,正源於人性惡。

大家知道,基督教會宣傳禁慾主義,這本來就跟人性相悖的。在現實生活之中,本來應該是道德楷模的教皇、教士,卻變得特別貪婪無恥。羅馬教皇甚至兜售“贖罪券”,瘋狂聚斂財富。

而且,隨著黑死病席捲西歐,人們發現乞求上帝,根本沒有什麼卵用。於是,人們要求享受現時的快樂,發展商業,追逐財富的願望也越來越迫切。

貴族商人財富增加,其勢力水漲船高。他們作為一個群體,必然要追求政治地位。

13世紀初,英國貴族聯合起來迫使國王簽署了《大憲章》。《大憲章》規定,除非得到本人同意,國王無權利支配任何人的個人財產和自有權利。當時國會召開會議,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

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封建領主和國王打仗辦事,就要向商人們借錢。錢借多了,還不上就得受商人控制。他們不得不聽商人們的話,制定更加有利於商業發展的政策。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追逐利益乃是人的天性,國王和封建主們也不例外。但西方國王權力受到限制,不能隨意徵收賦稅,更加不能像明清皇帝那樣,隨便查抄官員,或者商人家產來充實國庫。

於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國王率先支持海外探險,攫取財富。

長期以來,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把東方珍貴的商品,諸如絲綢和香料等,輾轉運到西歐市場銷售,獲得豐厚利潤。

到了十五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了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可是連接歐亞的橋樑。由此,奧斯曼帝國控制了東西方交通要道,收取過路費。

葡萄牙和西班牙瀕臨海洋,他們想要通過航海,重新尋找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西班牙國王資助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球航行。

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一路南下,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到達了印度。他們從印度運回了香料,賺取了上百倍的利潤。西班牙人則直接販賣黑奴,到美洲挖礦挖掘金銀。

西班牙人一個個的,都成了財大氣粗的礦主,成了土豪。

荷蘭、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都眼饞死了,他們也發起了打土豪的戰爭。

第一個全球商業帝國,就是葡萄牙。

葡萄牙人1509年,取得了印度洋海上霸權地位。在1511年,他們奪取馬六甲。馬六甲,可是通往東南亞國家的咽喉。在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島,還有馬魯古群島上,葡萄牙人建立商站。在中國,葡萄牙人用欺騙手段,佔有了澳門。在日本九州,建立了商站。

由此,葡萄牙人壟斷了歐亞之間,以及日本、菲律賓、之間的貿易。

後來,葡萄牙人武力佔領印度尼西亞,把當地生產的胡椒、豆蔻、丁香,販賣到歐洲,其利潤之豐厚,讓其他國家人眼饞。

第二個商業殖民帝國,就是17世界的荷蘭了。

荷蘭號稱“海上馬車伕”,它承攬了世界上大部分貨物運輸,幾乎壟斷了世界貿易。五大洲,三大洋都留下了荷蘭人的足跡。

荷蘭人不但有先進的造船業,以及航海技術,還擁有商人必不可少的誠信精神。

1596年初秋季節,巴倫支船長和17名水手打算開闢航行北冰洋到亞洲的航線。當船隊到達北極圈內的三文島時,不幸被北極高寒氣流冰封了海面。

於是,巴倫支船長和水手們,在那兒度過了漫長的八個月。在那裡,他們掘洞過冬,弄了一間小木屋。但陋室中央的火焰,抵擋不住北極的嚴寒,穿在身上的衣服,都結成了冰塊。

食物不久也吃光了,先後有八個水手,因為疾病和飢餓死掉。

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船長和水手們明明知道,船上所載貨物有他們急需的藥品食品和衣服,但他們始終都不動一下。因為這是他們託運的貨物。

巴倫支船長和水手們,用生命詮釋了什麼叫做誠信?

如果咱們中國人,恐怕早就一哄而上了。都到了生死關頭,還講究什麼誠信?見鬼去吧!

其實,在中國西周春秋貴族時代,中國人也是捨生取義,誠信第一的。畢竟,中外貴族都是一根筋的。

第三個全球商業帝國,就是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

倫敦商人在政府支持下,創辦了東印度公司,壟斷好望角以東沿岸各國的貿易,其他商人不得插手。

東印度公司還向民間發行股票,籌集資金。在1690年,英國人在恆河三角洲下游,找到停泊海輪的落腳點——加爾各答。加爾各答商業發達,能夠出口的商品有許多,諸如糖、大米、稻米、硝石、藍靛、鴉片、絲織品、棉紡織品。東印度公司又把糧食、工業原料,源源不斷運往英國,鑽得盆滿缽滿。

英國人還從事奴隸貿易,他們把英國工業品,比如香菸、酒類、槍支和金屬製品,運到非洲。再用欺騙手段,掠奪黑奴到西印度群島和北美大陸,賣給種植園主。再從那兒運回棉花、菸草和糖等工業原料,到英國銷售。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後,通過三場對外戰爭,打敗了其航運和海外貿易對手荷蘭。從而,英國確立了海上霸主地位。

隨著英國工業品海外市場需求的急劇增加,為了發展工業,英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之後,無家可歸的農民,不得不去工廠做工,接受資本家剝削。同時,英國議會通過促進生產和出口的稅收法令,取消了工業品的出口稅。對於一部分產品,還實行出口退稅政策。

殖民掠奪,圈地運動,政策利好,原始資本積累……這一切都為進入工業社會,準備了條件。

四、工業社會屬於木。

商業繁榮,必然刺激交通運輸業、手工工業的發展,在科學文化昌明的條件下,繼而引起工業革命。

西方工業革命發源地,就是英國。


社會五種形態的相互演變


英國海外市場的持續擴大,原來的手工工場方式,很難滿足市場需求。於是,一場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工業革命爆發了。它把人們從手工直接操作之中,解脫出來。

瓦特蒸汽機以熱力,代替人的體力,在生產中是一次革命性的飛躍。蒸汽機首先應用於棉紡織業,建立以蒸汽為動力的工廠。接著,蒸汽機又向交通運輸領域蔓延。

19世紀到二十世紀初,電的發明和應用,又掀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20世紀初,電成為西方國家生產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電燈、電熨斗、洗衣機、電冰箱電風扇等電器產品,進入了千家萬戶。

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以原子能、空間技術、電子計算機在生活之中的廣泛應用,涉及信息技術,材料技術,生物工程和海洋開發等多個領域。

工業社會的風雲人物,就是科技精英。諸如愛迪生、富蘭克林、諾貝爾等,各國都開出優厚的條件,吸引科學家,以及工程技術人員的到來。

工業社會的戰爭,更加殘酷。飛機、坦克、大炮、毒氣、導彈,它們的殺人效率更高。原子彈在軍事上的使用,讓人類不再大規模自相殘殺。否則的話,只能同歸於盡。

五、社會主義社會屬於火。

工業革命催生了資產階級的掘墓人——工人階級,工人階級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應運而生。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馬克思對於資本家的貪婪,和原始資本積累的罪惡,做了深刻的批判

雖然,如今資本家已經收斂,受到法律法規限制了。但是,資本主義社會鬥爭的背後,是資本的較量,決定一切的是財團財閥,以及金融寡頭。

總而言之,資本主義社會並不是理想之中的社會。

到底理想之中的社會,應該是個什麼樣子?

如何才能實現理想社會?

馬克思認為,只有暴力革命,建立工人農民當家作主的社會才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社會主義運動不就是從工業革命之中,迸發出來的星星之火嗎。

六、迴歸自然

我們當下世界,還處於後工業時代社會。工業社會的巨大生產力,必須鼓勵消費。甚至,有的國家還鼓勵透支信用卡消費,寅吃卯糧

房屋只要辦個房貸首付,就能拎包入住,汽車半個車貸就能開回家。但高消費明顯與有限的資源,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

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總有枯竭的那一天。況且,化石能源無節制地使用,讓環境汙染加劇。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和克林頓表示,如果讓中國人都過上美國人的生活,地球的生態系統就要崩潰了。何況,還有廣大亞非拉國家,都在排隊進入汽車時代呢。

當前,生物質能源作為世界第四大能源,僅僅次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它來自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是可再生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碳源。


社會五種形態的相互演變


生物質能源以沼氣、氣體發電、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等形式存在,在國民經濟之中發揮作用。

科學技術就像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帶給了人們美好生活。另一方面,也勾起了心中的潛在的慾望。慾望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就永無止境。如今,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實在頻繁。為了吸引消費者購買,他們不斷推出新的功能,讓人目不暇接。

全球氣候異常,水資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海洋汙染,以及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生態環境問題,對於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農藥化肥,食品添加劑,瓜果催熟劑的廣泛應用,損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人類如何面對挑戰?

人類無路可走,只有去工業化城市化,迴歸大自然。

思想上,復歸於順應自然的道家;

醫學上,復歸於親近自然的中醫中藥;

能源上,復歸於生物質能。

……

由此,人類社會完成五德終始轉化的一個大循環,最終迴歸農業社會。當然,這絕對不是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簡單重複,而是一次質的飛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