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喝咖啡這件事兒


關於喝咖啡這件事兒


我真不是要來蹭誰的熱點。其實也蹭不起。關於Luck in的經營模式,如果到了搞自動販賣機的時候仍然相信,那確實是真愛了。憑心而論,他家的咖啡比星巴克好喝。思來想去還是材料的原因。這就和飯店裡的牛肉湯,選黃牛肉還是水牛肉熬製會大不相同一樣。我在Luck in身上扔了大幾百塊錢。


高中的時候,我還完全承受不了咖啡,記得當時一箇中杯下肚,40個小時沒睡著。後來出國去學習,總還是要入鄉隨俗的,慢慢也就習慣了,人的適應能力真的很強。聽說韓國的咖啡館比炸雞店還要多,很嚮往,沒去過。我的咖啡記憶大半留在了迪拜。


阿聯酋的人喜歡吃甜食,而且是甜度超出我承受能力的那種甜食,所以在迪拜喝咖啡,我從不加糖。當時DIFC的Costa可以憑SCB的卡買一送一,非常適合打包。50度的高溫曬在身上,就是100米的路也足以讓襯衫下的皮膚隱隱刺痛。方格拼成的石子路走起來有些硌腳,石子間細小的空隙使得極少有穿高跟鞋的女士從上邊走過。我是2018年才知道這種拼接是葡國特色。Caribou家也是常年的買一送一,只要用得信用卡對頭。他家的杯子很大,味道夠濃,但最吸引我的還是寬大舒服的真皮沙發。和Enbd的生意,至少有5筆是在那裡談成的。跟外國人做生意就這點好,一頓咖啡能解決的事情,不用開茅臺。當然,可能這也得分國家。朋友說他在的法國公司,稍有點兒事情,老闆就要開香檳開紅酒,不知是天性使然,還是文化如此。

最貴的咖啡是和朋友在阿布扎比的皇室酒店喝的,上邊有金箔,好像一杯100多,記不清了。再就是墨西哥茶和土耳其咖啡一起喝,味道絕妙。不知就裡的人會對著半杯底的咖啡渣無所適從,其實,嚼到幾口也沒事。我記憶裡最好的地點是在Marina,土耳其咖啡配阿拉伯水煙,海上有明月,耳邊是濤聲。


JLT樓下從來不缺少咖啡店,2017年的時候經常每天上班前買一杯喝,大杯拿鐵。不開車的話,進地鐵站之前要喝完。在迪拜的地鐵裡,嚼口香糖也要付200塊的。那家的牛奶總是放很多。我以前有輕微的不耐受,後來,大約也是習慣了全脂。


Nespresso的膠囊咖啡機是在MOE買的,揹回了國,現在放在辦公室裡。澳門比較小,訂了膠囊只能從香港發貨。我把這個頗沉的東西拎到公司,一半是方便自己,一半是為了讓交易員都精神煥發。膠囊是種不環保的東西,據說發明者還頗為後悔,可這並不影響銷量。事實上,在我沒有從淘寶上引進飛利浦的滴漏式咖啡機前,至少買了2000多塊的的膠囊。喝膠囊咖啡,最好只喝濃縮。這樣才好分別出味道的細微不同。另一個辦法自然是去店裡試喝,其實大抵感覺差不多,只是五顏六色的新品和裝飾,看著確實賞心悅目。上次回迪拜,店裡還在售Versace瓷具,潔白精美,價格感人。


以內地比較常見的咖啡店論,星巴克量足,質量穩定,Venti的一杯能頂大半頓午飯。只是味道確實乏善可陳,哥倫比亞的豆子被充分發揮了酸味特性,而重度烘培完美地屏蔽了新鮮度不同的差異,如果就性價比來說,不僅完敗於Luck in,連金拱門也比不得。大約考慮到飲客下手比較狠,已許久不見店裡提供牛奶了。稍比他家好一些的是illy,店不多,也不大。我在不同的城市去過幾家,質量不太穩定,甚至可以說,為了避免不同店之間的質量差異,與其與店裡喝咖啡,不如去商場買illy的咖啡粉自己衝調,他家的咖啡粉確實不錯,價格也適中。我以為比較好的咖啡連鎖店是太平洋咖啡,值得辦會員。3塊錢的價格差不大,但咖啡豆的品質卻有明顯提升。華髮商都店有個胖胖的小夥,手衝咖啡的技術不錯。那裡亦是帶著筆記本殺時間的好去處。


最好喝的咖啡是在舵主家喝的。他是我見過的在吃喝上最為用心的人。簡言之,他會為了控制水溫,用手鑽生生在304鋼壺上打孔加裝溫度計。從他說要衝咖啡到可以喝到嘴,我大約等了33分鐘。然而等我喝到口中的一刻,會覺得這半個小時花的值得。可惜到目前還沒嘗過他做的冷淬咖啡,下次要嚐到,不知什麼時候了。


再後來,習慣了去新八佰伴買葡式咖啡粉,有的時候用電煮,偶爾的時候自己手衝。其實味道差不太多的,但細究起來,還是有不同。便畢竟是機器磨的粉比自己手磨的細,味道更容易出來。同事朋友從日本帶回來的咖啡粉有好幾種,總的來說研磨得粗一些,味道清淡,苦味差些,略有點酸,想是文化喜好使然。日本的葡萄酒倒是出人意料的好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