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家說 飯桌上可以教育孩子嗎?聰明的父母都是這樣做的


“你剛剛玩的玩具一會吃完飯後要自己收拾,知道嗎?”


“還有剛剛小花媽媽發微信問小花的娃娃在不在你那,你一個男孩子玩什麼娃娃啊?”


“你要是拿了小花的娃娃趕緊給我,我得還給小花媽媽!”


晚上,孩子晨晨和丈夫一坐上餐桌,玲玲就開始了對孩子的家庭教育。


晨晨爸爸下班回到家,本來很開心地和兒子聊天、吃飯,卻聽到孩子拿別的小朋友的娃娃玩,慈祥的父親也嚴肅地板起了臉。

優家說 飯桌上可以教育孩子嗎?聰明的父母都是這樣做的

圖片來源SOOGIF

原本一家三口溫馨的晚餐,被孩子的教育攪成了一團漿糊。


餐桌上的氣氛也急劇下降,碗筷的碰撞聲突然消失,變得異常安靜,安靜得“連一根針掉下來的聲音都能聽見”。


爸爸沉重地嘆了口氣,晨晨更加小心翼翼地扒著碗裡的白米飯,眼淚吧啦吧啦地掉進了碗裡。


“我也想好好吃個飯,可孩子太讓人操心了。”


玲玲無奈地搖搖頭,心想如果孩子能表現得好點,飯桌上也能多一些歡聲笑語了。


很多父母常常利用吃飯的時間來教育孩子,指出孩子需要改進的地方,希望孩子看到不足,取得更大的進步。


可是,往往事與願違,最終飯也沒吃好,孩子也不聽。


到底是誰將餐桌的笑語變成了尷尬?


是孩子的表現,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


都說“父母是最好的老師,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如何在餐桌上教育孩子。


壹 “飯桌教育”是利還是弊?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父母忙於工作沒有太多時間去陪孩子,只有等到晚飯後才有空和孩子閒聊幾句。


自然而然,飯桌就成了教育孩子的重點場地。


原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是件溫馨愉快的事,即使你不言我不語也不會覺得尷尬。


然而不少家長卻寧願打破這種沉默,也要利用這種輕鬆的氛圍來教育孩子。


之前看過一期關於董卿的訪談節目,節目中董卿第一次面對鏡頭談起了她的原生家庭。


7歲前,董卿一直在外公外婆家長大,7歲後,她回到了父親身邊,董卿的父親一直對她十分嚴厲,直到現在一聊起父親,她腦海裡面馬上出現父親板著臉的樣子。


她在採訪中談到自己的童年經歷:

“我小時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飯”

“因為只有吃飯的時候,全家人才能聚在一起,也就那一點時間。結果一上桌,父親就開始“訓導”自己,說這個怎麼不好,那個怎麼不對等等,我經常就是一邊吃飯一邊哭”

“最開心的事,就是父親出差了,我終於有機會可以安心吃頓飯”

父母們喜歡趁著吃飯時間對孩子或是問東問西,或是大講道理,一番說教,或是不斷責備。

所以,沒有哪個孩子會喜歡“飯桌教育”。在這個時間點來對孩子進行說教,不但不能讓孩子更聽話,反而會讓孩子更叛逆。


一方面,這會直接導致孩子沒有食慾,消化不良。長此以往,孩子可能形成厭食症,健康狀況堪憂。


另一方面,父母的追問或是責怪,會讓孩子形成牴觸心理,擴大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影響親子關係的溝通。


嚴重的,導致孩子一到吃飯時心裡就會高度緊張。時間久了,產生某種心理疾病。



常有粉絲問我,孩子不願意和我溝通,是不是因為他正處在叛逆期?


其實優寶想說,只要你足夠細心,就會發現:作為家長和孩子每天必須共同接觸的場所——飯桌,絕對是瞭解孩子的大好時機。


通過孩子的吃飯狀態,我們可以看出他今天的心情好不好,精神活力強不強。一般來說,如果孩子當天心情不錯,他吃飯就會很積極主動。


反之,如果孩子當天有心事,可能你去催他十遍都不會到餐桌,即使拿起筷子也會發呆。這時,你就需要再另找機會和孩子好好溝通了。


優家說 飯桌上可以教育孩子嗎?聰明的父母都是這樣做的

圖片來源花瓣網

通過孩子的吃飯姿態、用餐順序,我們可以看出他的餐桌禮儀以及孝順。

孩子在餐桌上喜歡吃哪些菜,這能看出他的偏好。而他是否懂得給父母盛飯、夾菜,把好吃的讓給父母,這能看出他將來是否會孝順。


如果孩子吃飯時,知道不亂抓,不發出奇怪聲音,無疑帶他出去會顯得很有教養。


通過孩子的吃飯速度、食量,我們可以看出他的胃口好不好,最近身體怎麼樣。如果孩子最近食慾不振,自然會有點挑食,甚至不愛吃飯。


反之,孩子吃飯很大口,飯量也很好,那最近的身體狀況肯定是不錯。


叄聰明的父母,會利用餐桌時間引導孩子


被稱為年輕女性的“媽媽導師”蔣佩蓉認為:

家庭的餐桌不該只是一個填飽肚子的地方。

它更應該是一個滋潤靈魂的地方;一個傳遞價值觀的地方;一個學習尊重與謙讓的地方;一個表達愛的地方。

兒子的朋友們就特別喜歡到她家和她一起吃飯。


在朋友家裡,吃飯的時候,家長一般都是問孩子學習怎樣,之後大家就沉默了,尷尬了。


而來到他家裡吃飯後,才知道家庭生活可以這麼有趣,吃飯的時候可以交流感情,父母會欣賞孩子的觀點……


這樣的餐桌氛圍,孩子自然樂意參與其中。


在舒適且安全的餐桌上,孩子很容易學習用適宜的方式,通過有禮貌的提問和認真傾聽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尋找在聊天中適合自己的位置。


一次,佩蓉和先生帶著兒子凱恩去參加技術研討會,先生拿著兩塊點心回到座位時,說這點心很好吃。


兩位研究人員隨口說了句排隊的人太多,兒子凱恩立即站了起來,主動提出給每一個人都拿些點心。


研究人員驚訝地問:“你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很少見這個年紀的孩子會關心其他人,自覺地考慮他人的需求。”


原來,凱恩在家裡比較害羞,他曾問過媽媽:當他在談話中跑題了怎麼辦?


媽媽建議,害羞的人是天生的觀察家,他可以找機會去服務大家,以此來度過和他人相處的時光。


所以,當其他人在聊天的時候,凱恩通常都在尋找機會服務大家,以此來填補他認為的“沉默帶來的間隔”。


凱恩能找到自己特定的方式參與聊天,得益於平時在餐桌上父母能夠和孩子隨意、敞開的交流。


每一個孩子都能從餐桌上獲益,關鍵是父母如何引導。


通過父母的幫助和引導,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學習怎樣去做一個風趣的講話者,或者當一名很好的傾聽者。


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就非常注重孩子的餐桌教育。


短片《筷子》就描畫了一幅幅中國傳統家庭的餐桌教育。


孩子在餐桌上得到了啟蒙了,學會了明禮,得到了傳承,感受了關愛。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藉著一雙雙筷子,靠著餐桌這個場所,一代一代地傳承沿襲。


餐桌禮儀教育也是一種傳承,多年後終於發現,孩子活出了父母當年的樣子。


請珍惜餐桌時光,好好陪孩子吃飯,讓愛傳承,讓愛延續。


請珍惜和家人一起吃的每一頓飯,不輕易在飯桌上教訓孩子。


請珍惜和家人一起吃飯的每一刻時光,不輕易落下和孩子相處的短暫時光。


請好好利用和家人一起吃飯的餐桌,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充滿愛的專屬領地。


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所謂的困難,都不是障礙;那些所謂的忙碌,都可以抽離;而只有愛,無法替代。


願每一個家庭,都能在餐桌上,發現生活的美好和期待。


今日互動留言

您會在餐桌上說孩子嗎?您有沒有經歷過“餐桌教育”?歡迎您在底部留言,分享您的育兒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