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全國哀悼:清明節,這堂教育課一定要給孩子補上!

4月4日全國哀悼:清明節,這堂教育課一定要給孩子補上!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在我年少時,只覺得這只是課本中要背的一句詩詞而已!


現今來看,卻陡增了一絲傷悲!


從新冠疫情,到泉州酒店倒塌,從涼山森林火災,到京廣鐵路脫軌,再到昨天廣州公交撞牆......


4月4日全國哀悼:清明節,這堂教育課一定要給孩子補上!


2020年的開局,讓接下來的清明假期,蒙上了一層又一層的陰影!


就在今天上午,國務院發出公告: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全國下半旗致哀!


4月4日全國哀悼:清明節,這堂教育課一定要給孩子補上!

在我印象中,上一次降半旗還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的情景!


那種痛苦,說實話真的不想再經歷一次了。


只是,在這個特殊的清明節裡,身為國家公民的我們,應該為逝去的英雄偉人表示深深哀悼。


而身為個人小家庭裡的成員,我們也應該為離去的親人,寄去一份哀思。


4月4日全國哀悼:清明節,這堂教育課一定要給孩子補上!

孩子問我:清明節應該怎麼過?


明天就是清明假期第一天!


我把這個消息告訴女兒時,她非常地興奮地問我:

“媽媽,假期去哪裡玩呀!”


“媽媽,網課也不用上了,我好開心呀!”


面對孩子的興奮,我卻只能感傷地回答:“寶貝,明天我們得回老家掃墓。 ”


女兒的神情瞬間就變了:“好吧...是回去看奶奶嗎?我也好想奶奶了。”


本以為女兒會因為沒有滿足她的要求而哭鬧,但這次她的回答卻讓我感到暖心。


看來,她真的長大一些了。


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幾年前,我給女兒聊過一次關於死亡的話題。


在她5歲時,奶奶因病去世,但我不敢告訴女兒。


直到有一次女兒哭著說:

“媽媽,奶奶什麼時候來啊?她要是再不來,就說明她不愛我了,我真的生氣了……”

看著她氣呼呼,又一臉認真的模樣,我覺得自己好狠心。


難道要一直撒謊,讓孩子就此忘記奶奶的愛嗎?


想起電影《尋夢環遊記》的經典臺詞:死亡並是愛的終結,遺忘才是。


於是,我借繪本《湯姆的外公去世了》的故事,告訴她真相。


4月4日全國哀悼:清明節,這堂教育課一定要給孩子補上!


女兒非常難受,哇哇大哭時還哽咽道:

“媽媽,人死了就再也不能動了嗎?”


“去世就是被關到盒子裡,埋到土裡嗎?”


“那他多難受啊!嗚嗚嗚……”


我緊緊抱著女兒,等她宣洩完悲傷的心情後說:

雖然湯姆的外公去世了,但外公講過的笑話、做過的蛋糕、玩過的遊戲,都會一直留存,彼此間的愛永遠不會消失。”

“奶奶也一樣,她一直非常愛你,但是她病了,我們都盡了力,她還是去世了,我們都很難過……”

過一會,她哭累了,啞著嗓子和我說:“媽媽,你要經常給我做奶奶的那種糖餅。”


此後,孩子慢慢接受了奶奶的缺席,還和我們聊起曾經的時光。


我知道,經歷了這件事,女兒已經成長了,也開始懂得了什麼是死亡。


4月4日全國哀悼:清明節,這堂教育課一定要給孩子補上!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

孩子害怕死亡,怕的是被分離和被拋棄。因此,親人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讓她感受到仍然會有很多人愛她。


我們也應該告訴孩子:

生與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們住在彼此的心裡,死亡就不是分離。


4月4日全國哀悼:清明節,這堂教育課一定要給孩子補上!

孩子,死亡帶不走回憶和愛

看過這樣一則令人淚目的新聞:


美國一個叫Bailey 的女孩,每年都收到來自父親的鮮花和賀卡。

但事實上,女孩的父親早已經去世了。


這位父親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後,提前在花店預定了5年的鮮花,確保每年女兒生日時,仍能收到父親的禮物。


4月4日全國哀悼:清明節,這堂教育課一定要給孩子補上!

令人悲傷的是,5年很快過去了。


女孩21歲生日時,父親在最後一張鮮花賀卡上寫到:


““Bailey ,這是我最後的信,直到我們再次見面。”


“我不想我的寶貝女兒為我流淚,我現在在一個更好的地方。”


“你永遠是我的寶貝,這是你21歲生日,我希望你能夠永遠尊敬你的媽媽,並做真實的自己。”


“你要快樂,充實你自己的生活,我永遠在你身邊。”


“生日快樂,永遠愛你的父親。”


女兒看完後淚流滿面,這份回憶和愛更是永存的父母見證。


4月4日全國哀悼:清明節,這堂教育課一定要給孩子補上!


後來,我又看到了相似的事情:


一位單親爸爸,在得知自己病危後,拜託轄區一位民警,給女兒錄製了7段視頻。


他希望每年女兒生日時,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孩子,表達爸爸對她一直都在的愛。


4月4日全國哀悼:清明節,這堂教育課一定要給孩子補上!


孩子,你知道嗎?


死亡,可以帶走生命,但帶不走親人在我們心裡的痕跡,帶不走我們的愛。


有人將奶奶生前的的微信語音,整理合集;

有人將爸爸寫給自己的信,編製成冊;

有人把媽媽生前養的植物,精心照料......


這些都是我們和家人愛的延續,陪伴我們溫暖前行。


正如在日本插畫家城井文說的那樣:

死亡留下的,不只是悲傷;

生命的逝去,不代表愛的分離;

那些在生命中失去的東西,也並不會真的離開。

那些愛過的日子,將變成記憶,永遠溫暖著我們。


4月4日全國哀悼:清明節,這堂教育課一定要給孩子補上!

接受生命的離去,

珍惜擁有的一切!

在我的中學時期,學校曾組織了一次“死亡教育”主題課。


課上播放了一部電影,講述了飛機即將失事時,飛機上的人對死亡的種種反應。

飛機的撕裂聲和人群的驚叫聲交織在一起,有的人哭喊,有的人拿出手機錄音,有的人寫出“遺書”......


人們的恐懼和掙扎,令我記憶尤深!


電影過後,老師希望我們明白兩件事情:

活著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珍惜生命,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和生活。


我想:也許只有無限接近死亡,才會體會到生命的意義,珍惜這獨一無二的人生。


這也是死亡教育的意義吧!


4月4日全國哀悼:清明節,這堂教育課一定要給孩子補上!


在美國,“死亡教育課”甚至進行地更早。


在一家幼兒園裡,一個叫蒂米的小朋友因患腦瘤而去世了。


但幼兒園的老師並沒有隱瞞,而是讓孩子們圍坐在她身邊,輕輕地告訴他們:

“腦瘤使蒂米的大腦停止了工作,使他的身體停止了工作。就這樣,蒂米死了。”

後來,當她分發學習用品時,總有孩子說:“老師,您忘了蒂米的那一份。”


她也總是回答:“蒂米還在這兒嗎?他還能回來嗎?”


孩子們終於明白:蒂米死了,不會再回來了。

老師組織孩子們將蒂米的桌子,抬到活動室的一角,擺上他生前最喜歡的恐龍玩具和書籍,並寫道:“送給特別喜歡恐龍的我們的朋友——蒂米。”

我想,孩子們已經明白,蒂米和大家在一起的日子永遠難忘。


而以後,孩子也會更加珍惜和小夥伴在一起的時光。


生死學大師庫伯勒·羅斯,在《關於兒童與死亡》書中說:

透過繪畫、遊戲過程,有助於兒童理解或面對死亡。


是的,在孩子適當的年齡,引導孩子去思考和探索生命的意義,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更多的價值。


4月4日全國哀悼:清明節,這堂教育課一定要給孩子補上!

死亡教育的真諦,

是向死而生!


在我們的成長經歷中,"死亡"一直是被避諱。


回想一下:很多父母是在聽到孩子說到"死"字時,是不是馬上就臉色大變,甚至大聲呵斥孩子,嘴上還不停地說著"呸呸呸"?


這種現象真的正常嗎?我覺得不是的!


哲學家冉克雷維說:“提早認識死亡,才會深刻人生。”


明白了生命的短暫,我們才會更加努力的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就像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他一生都在踐行自己座右銘: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4月4日全國哀悼:清明節,這堂教育課一定要給孩子補上!


於是,他每天都在“向死而生”。


在斯坦福大學演講中,他說:

“17歲時我上了一堂死亡教育課,從此明白了生命的意義。”

“在那之後的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於是,他把每天都當作生命最後一天去生活,這才有了改變世界的蘋果系列產品。


更讓他身患絕症後,在生命的最後歲月,擁有了一份從容。


死亡教育的意義從來不在於“死”,而在於生。


終點並不是目的,那些沿途的經歷、留下的痕跡,才是此行的意義。

願每個孩子都能在失去中,收穫成長、懂得珍惜。

願我們對孩子,會有更多的陪伴!


這個清明假期,一起給孩子補上這堂“生死課”吧!


4月4日全國哀悼:清明節,這堂教育課一定要給孩子補上!


文|時光嶼:一個家庭關係、親子教育的踐行和愛好者;一手工作,一手寫作。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