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淮海戰役在某種意義上是場“名不副實”的戰役?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軍發動瞭解放戰爭三大戰略決戰之一的淮海戰役,殲滅國民黨軍隊五十五萬。有意思的是,淮海戰役在某種意義上是場“名不副實”的戰役。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為什麼說淮海戰役在某種意義上是場“名不副實”的戰役?

淮海戰役之前,粟裕大將提交的作戰計劃是集中華野主力解放淮陰和淮安,將山東和蘇北兩個解放區連成一片。但毛主席認為粟裕大將的計劃有點大材小用,要求將附近駐守的黃百韜兵團也列為殲敵目標。

為什麼說淮海戰役在某種意義上是場“名不副實”的戰役?

於是解放軍的戰役目標定為殲滅駐守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海州的國民黨軍,其中的殲滅重點為黃百韜兵團。因為戰役預定應該是在淮陰、淮安到海州一帶展開,所以解放軍將戰役命名為“淮海戰役”。

為什麼說淮海戰役在某種意義上是場“名不副實”的戰役?

與解放軍幾乎同時,國民黨也圍繞所謂的“守江必守淮”展開了爭論。最終蔣介石採納了“國防部作戰廳長”、地下黨員郭汝瑰的計劃:第一步是將包括黃百韜兵團在內的徐州“剿總”之下國軍主力向徐州集中。

為什麼說淮海戰役在某種意義上是場“名不副實”的戰役?

第二步是將集中在徐州的部隊沿津浦鐵路在徐州與蚌埠之間擺個“一字長蛇陣”,對解放軍搞所謂的“攻勢防禦”。按照這個計劃,國民黨軍認為會戰應該在徐州與蚌埠之間展開,因此將會戰命名為“徐蚌會戰”。

為什麼說淮海戰役在某種意義上是場“名不副實”的戰役?

然而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國民黨軍對“徐蚌會戰”計劃的實行一開始就出了大問題,導致撤回徐州的黃百韜兵團孤軍在外。抓住戰機的華野立刻調整計劃,暫緩解放淮陰、淮安,全力追擊黃百韜兵團。

為什麼說淮海戰役在某種意義上是場“名不副實”的戰役?

1948年11月11日,華野將黃百韜兵團合圍在雙堆集,國民黨軍的“徐蚌會戰”計劃宣告破產。而蔣介石調集周邊幾乎所有國民黨軍主力救援黃百韜,引發了更大的連鎖反應,原本負責阻擊的中野也全軍上陣。

為什麼說淮海戰役在某種意義上是場“名不副實”的戰役?

於是淮海戰役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演變為一百四十多萬部隊的戰略決戰。而解放軍設想的淮陰、淮安到海州與國民黨軍設想的徐州到蚌埠都沒有發生大戰,淮海戰役在某種意義上是場“名不副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