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二战德国U型潜艇中尉,核科学家,前欧洲航天局局长逝世

​二战时他是U艇上的德国中尉,二战后他是战俘营中热爱物理的学生,回国后他成为哥廷根大学博士、马普学会主席、欧洲航天局局长。

他是R·吕斯特(Reimar Lüst),他用一生告诉我们,梦想永远不会迟到。

缅怀:二战德国U型潜艇中尉,核科学家,前欧洲航天局局长逝世

Reimar Lüst,一个梦见人造彗星的人

15.4.1943

当周杰伦还在音乐中缓缓走过上海外滩的时候,一艘德国IXC40型潜艇U-528也缓缓驶离了“狼窝”——德国基尔港。

缅怀:二战德国U型潜艇中尉,核科学家,前欧洲航天局局长逝世

U-528

她计划穿过冰岛与法罗群岛之间的海上通道进入大西洋,成为狼群中的一员。在作战计划中,这艘原本用于训练的潜艇充当了一个巡逻船的角色,不幸的是,在前往法国大西洋基地时,她被一艘英国小型护卫舰盯上了。

缅怀:二战德国U型潜艇中尉,核科学家,前欧洲航天局局长逝世

5月11日,英国皇家空军58中队的一架哈利法克斯轰炸机投下了一枚深水炸弹,潜艇指挥官当机立断紧急下潜200米,冒险的做法导致潜艇在数十秒内下潜超过其设计最大深度数十米,没有人对生存下来抱太大希望。

令人惊讶的是,在一阵猛烈爆炸后这艘潜艇奇迹般的返回了海面,最终11人遇难,45人幸存。这些人最后成为了英国人的俘虏,其中就包括艇上年仅17岁的德国中尉工程官R·吕斯特(1941年他的学业因战争而中断)。

缅怀:二战德国U型潜艇中尉,核科学家,前欧洲航天局局长逝世

U-528沉没地点

作为一个业余冲浪爱好者,我曾经体会过被一波接一波的大浪拍卷在水下。氧气在每一秒之间流逝、看到光亮却无法浮起的感受至今还记忆犹新。我仍记得当我回到陆地,一种夹杂着侥幸和兴奋的奇怪感觉随之而来。我相信吕斯特当时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在幸存之后,这个年轻人将5月11日作为他的

“第二个生日”直到生命的终结,以至于很多人对他年龄产生争论。


第二次生命

正如同受洗一般,在被捞起后R·吕斯特的人生也发生了改变。

1943他被英国人移交给了美国,在战俘营中他开始学习物理。1946年他回到德国进入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大学学习,并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49年)、物理学博士学位(1951年,哥廷根大学)。

缅怀:二战德国U型潜艇中尉,核科学家,前欧洲航天局局长逝世

二战时期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弗雷德里希·冯·魏茨泽克男爵 有意思的是他正是出生于德国基尔

他的导师是卡尔·弗里德里希·弗赖海尔·冯·魏兹泽克(Carl Friedrich Freiherr von Weizsäcker),是二战时期德国核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领导的核研究小组中寿命最长的研究员。

受到导师卡尔在恒星能量方面的发现影响,R·吕斯特对核科学(天体能量)、天体物理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60年,在获得慕尼黑大学教授资格的同年,他加入了慕尼黑马普学会物理与天体物理研究所。

初露锋芒的他开始计划一些当时看来非常奇怪的太空实验,比如将一颗含有钡和氧化铜的人造彗星射入太空,通过观察这些元素所形成的彗星尾巴来探索太阳风。1984年12月27日,他的学生Gerhard Haerendel最终成功进行了这项实验。

缅怀:二战德国U型潜艇中尉,核科学家,前欧洲航天局局长逝世

*新闻资料

1984年12月27日;科学家合作进行人造彗星科学实验。

根据美国、英国和联邦德国三国的一项耗资七千八百万美元的共同研究项目,联邦德国的一颗人造卫星1984年12月27日清晨四时半左右(太平洋标准时间)在太平洋六万英里的高空释放出云雾状的金属钡,以产生一种类似彗星的天体现象——人造彗星。观测飞机很快就观测到一颗有头有尾的小彗星的出现。

这次实验是三国共同研究项目中七项实验之一,原定两天前进行,由于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夏威夷州天空多云,会影响这些地区对人造彗星的地面观测而推迟。科学家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来深入了解太阳风和地球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空间等离子体与尘埃和气体碰撞对彗星、行星和恒星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如何控制等离子体以利用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太阳风如何干扰人造卫星和地球的通讯和电力线路,以及如何影响地球的天气等。天文学家们还打算利用这颗人造彗星来调整在一九八五年底到一九八六年初研究哈雷彗星的设备。

这颗人造彗星靠太阳的能量发出有色光。在美国西部广大地区和夏威夷、加拿大西南部以及太平洋中部的塔希提岛等地,人们在晴朗的夜晚用肉眼可观测它十分钟,而用望远镜则可观测一小时。

在此之后他开始对太空旅行产生科学兴趣,担任了当时新成立的欧洲太空研究组织Europe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的科学总监,在1972年他成为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最年轻的主席。

1968年前后正是德国学术界的动荡期(敏感,请自行百度),由于经费的短缺,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活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缅怀:二战德国U型潜艇中尉,核科学家,前欧洲航天局局长逝世

ReimarLüst ,1970s

在此过程中,R·吕斯特以极为乐观的学术精神开始了对马普学会的改革,科研人员开始与研究所部门主任享有同等的行政地位,并开始参与研究所的决策、轮流负责研究所的管理。评估顾问委员会也被建立并一直延续至今。

对内,吕斯特不得不关闭(重新组合)了20个独立研究部门,保留科研能力。对外,他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建立了联系,打开了科研人员交流的通道,事实证明这些人员在德国学术研究复苏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缅怀:二战德国U型潜艇中尉,核科学家,前欧洲航天局局长逝世

(图)1974年4月25日,马普学会主席(1974-1986)R·吕斯特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0-1977)吴有训教授在探讨未来科技合作的会谈中。

*新闻资料

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合作三十年情况简介(节选)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科院开始与马普学会开展科技合作。1973年,中德建交后的第二年,当时的德国科学教育部部长向周恩来总理表示,希望与中国建立科学交流关系。1974年,时任马普学会主席的吕斯特先生应中科院邀请,率团访华,并与中科院达成口头协议:每年接受2-4名中国科学家到马普的研究所进修1-2年。1978年,中科院与马普学会签署了《中国科学院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科学合作协议》,协议确定双方在更广泛的科技领域和更大的规模上进行深入的合作。自此,中科院与马普的科技合作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三十年来,中科院与马普学会的合作领域涉及天体物理、天文学、空间科学、核物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植物生理学、进化生物学、化学、地球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以及科学史等多个领域。合作的规模由最初的若干人到德国进修,发展成为每年有200人左右在德国进行合作研究,并有若干德国科学家来中国进行研究。双方合作的形式已经发展为中德两国科学家共同探索科学技术问题,共同拓展研究领域,共同举办高层次的研讨会,共同推进两国之间的科技合作,并且共同与第三国合作进行研究。双方组建了由我国科学家领衔的6个青年科学家小组和9个伙伴小组。三十年来,中科院与马普学会之间的合作不断增强,从最初的中方从中受益较多,逐渐演变成双赢的合作态势,并且对于中德两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德科技合作是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而马普学会又是中科院科技合作的“重中之重”。经过中德两国领导人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双方之间的合作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之间最成功的科技合作之一,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典范,得到了世界科技界的好评。


晚年经历

或许是由于年轻时的特殊经历(纳粹时期的科学环境),让他的一生都在雄心勃勃、坚定不移的为科学的利益、学术的自由而奋斗,不断在德国科学政策制定上发挥作用。


缅怀:二战德国U型潜艇中尉,核科学家,前欧洲航天局局长逝世

2011年,ReimarLüst成为他帮助建立的雅各布斯大学的第一位名誉博士

即使是在76岁时,他依然活跃在科学岗位上,作为董事会主席,他在不莱梅雅各布大学(Jacobs University Bremen)创校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卓越、自由、责任是科学生活的三大支柱,同样这也是他人生的三大支柱。近年来吗,年过90的吕斯特依然保持着多年来的工作习惯,在MPI气象部门办公室工作之余还经常参加活动、讲讲课。

2020年3月31日,R·吕斯特(ReimarLüst)去世,享年97岁。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中——担任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主席,欧洲航天局 Esa局长,洪堡基金会主席,并因此获得了无数奖项——甚至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4386Lüst)。

人生如白马过隙、稍纵即逝。如果能和彗星一般,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短暂的一撇,我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是了无遗憾了。

R·吕斯特正是如此,他的经历在不断的提醒着人们,在梦想尚未向你招手的时候、当阻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不要放弃希望,此时正要像彗星一样,越飞越快,越飞越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