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踏青今古漫談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派生 機盎然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清明踏青今古漫談

我國人民自古就有春遊的習俗。春遊,古人謂之踏青。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王午,幸昆明池踏青。”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汴京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

清明踏青今古漫談

古時踏青多喜到江畔或溪水旁嬉水為樂。為什麼古人要到水邊為嬉呢?原來,古人在“上已”這天,要在水邊舉行一種名日“祓禊”(也叫“祓除”或“春禊”)的活動。《詩經》中就記載著當時鄭國每逢上已日,成千上萬的民眾聚集在溱水、淆水兩旁,手執蘭草,男女相嬉,祓除不祥的習俗。這種上已節活動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周禮·地官》中記載:“仲春三月,合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指的就是這種習俗。到了漢代,史書中已對“祓禊”活動有了更明確的記載。冬去春來,天地復甦,許多危害人們健康的疾病將隨著天氣的轉暖開始發生或流行。古人為保健康,防止春瘟,每到“上已”,便聚在水邊沐浴燻身,用芳香性中藥擦拭身體,以除垢祛病。隨著歷史的演進,祓除之風逐漸消逝,但在春光明媚的大好時節,到郊外尋芳踏青的活動卻直沿襲下來,成為群眾喜愛的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

清明踏青今古漫談

踏青何以會給人以如此感覺呢?這是因為郊野的空氣中,包含人體所需的“空氣維生素”負氧離子。它隨著呼吸進入人體後作用於人的末梢感受器,對腦神經起著良好的調節作用。負氧離子進入血液循環後,將所帶電荷送到身體各處組織細胞,促進細胞的代謝活動,從而使人感到精神為之一振 ,心曠神怡。

清明踏青今古漫談

親愛的你讀到此處,是否有了出去走走的衝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